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运用“现场”激发评论增量

作者:欧阳金雨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1日 05时29分10秒 编辑:李志佳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令公众的“知识水位”不断提高。以往,现场是记者所长,评论是评论员的专业,前者传递信息,后者提供观点。但如今这样一种清晰的分野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评论不但要提供意见性信息,新闻事实性信息也不可少;评论除了有打动人、感染人的观点外,也要不断增进对现实的了解、对问题的洞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现场评论从锤炼评论员“四力”出发,适应了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同时也满足了公众的新需求,成为主流媒体评论矩阵的“轻骑兵”。

纵观近年来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的评论写作实践,从赋予评论更多来自一线的场景、老百姓的意见、评论员自身的感受与体会,到透过“活鱼”激发评论更具特色的信息、知识、思想增量,现场评论正成为主流媒体评论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

凸显四大创新

评论生产机制创新。以往,评论写作的模式大多是:评论员围绕某一主题广泛搜集权威可靠的参考资料,经过思考酝酿,找到评论角度,写作修改成稿。而现场评论要求写作不局限于“从网到网”的资料搜寻,而是到现场去了解、去观察、去感知。

评论表达方式创新。湖南日报对于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系列观察评论的写法创新颇具代表性。《谁能拒绝“万有引力”》一文中,通过塞内加尔姑娘与记者谈话中的金句——“经济全球化就像万有引力,这个地球上谁能拒绝万有引力?”来论述中非经贸博览会以雅量纳八方宾客、以雄心聚“国际玩家”的观点。这种场景呈现更好地突出了评论主题,带给受众新鲜感和冲击力。

评论论证模式创新。湖南日报评论员文章《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一文,描述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登上复兴号高铁模拟驾驶台的场景,通过直接引语和细节描写,论证了中国今日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这种现场评论比其他常规言论提供更多第一手的数字、细节和故事,“评述”结合,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并产生共鸣感。

评论传播方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现场评论是评论员在前方即时创作,具有时效优势,最适合移动传播。有读者评价,“看这样的评论感觉像在追一部连续剧”,当中饱含了肯定和期待。

注意三组关系

评论员脚力足,主流媒体评论的传播力和公信力就更足。但同时,由于评论员以“我”直接进入新闻现场,并以此选题和写作,带来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反思的问题。

“我”在场与客观性如何平衡。如何既以我的视角去采写评论,带给受众现场感,产生信服力,又从现场本身的琐碎中抽离,以客观的眼光打量和论证观点,是评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采访准备时,要充分了解背景信息、拟就采访提纲;在现场提问时,既“广撒网、多捞鱼”,让采访对象讲述尽可能多的信息,又“精打窝、钓大鱼”,有针对性地引导采访。恪守新闻专业精神,方能使主观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

“小事件”与“大问题”如何平衡。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中,文字评论作品是13件,其中舆论监督性评论的取胜之处就在于对“明星艺德”“重痕不重心”等问题的精准把握。学习这些作品可以知晓,评论做到“小”与“大”的平衡,要求评论员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现场评论切忌写成成绩单,而应成为考察社会问题的一个切口。

“述”与“评”如何平衡。现场的故事多一些,还是评论的思考多一些?镜头组合多一些,还是逻辑线索多一些?叙事记录多一些,还是跳出讨论多一些?这需要在实际中拿捏好。现场评论撰写大多贯彻了一点:由“观点”来统摄所有新闻事实,以此作为论证中事实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这体现的正是,评论员在现场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在现场的特质。“现场”只是评论的环境,深度还得靠“观点”。

做好现场评论的关键路径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内容优势最根本的就是思想优势。现场评论的创新实践,给党报党刊评论创新带来了启示。

不断增强“四力”。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特点越来越明显。现场评论日益成为品牌的背后,是评论员们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独特精准、脑力的智慧敏锐和笔力的沉稳练达。对于主流媒体评论来说,必须以增强“四力”为抓手不断守正创新。

掌握传播新手段。在“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不当全媒体记者的评论员不是好评论员。主流媒体未来会更加注重对评论员融合思维的培育,革新现有的传播手段、传播技能和传播语态。为谋求发布时效形成传播声势,还可能进一步压缩采编发流程。这对评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将是一大挑战。

坚持内容为王。《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写作团队兵分多路,先后赴珠三角、长三角、东北、西北、西南、京津冀等地区进行采访调研,访谈各类人物近百人。许多读者评价,该文“大叙事提气,小细节感人”。这启示我们,主流媒体评论在革新传播方式和内容表达的同时,仍要笃定内容为王。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主流媒体评论期冀从基层的探索中找到一些可供推广的经验、一些生动的事例或陌生化人物;从现场挖掘一些有哲理的金句,为评论画龙点睛。这些所期所得,都激励着评论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革新传统新闻评论的生产、表达以及传播机制,从而不断激发评论增量,进一步擦亮评论这个金字招牌。

(作者单位:湖南日报社)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