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
●转方式、调结构首要在于观念更新,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转变。
●转方式、调结构难在把握融合点,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聚焦市场效益与战场效益的有机统一。
●转方式、调结构贵在优化整合资源,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提高产业集成度和关联度。
●转方式、调结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把新产品研发、军品民品产业转换作为基本着力点。
●转方式、调结构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进一步理顺合作机制、规范市场竞争。
近年来,湖南军工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创新,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条件基本成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良好发展环境,但整体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综合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军工企业要做好转方式、调结构这篇大文章,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积极探索解决。
转方式、调结构首要在于观念更新,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转变。转方式、调结构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军工企业通过军民融合式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求突破。当前有的军工企业走融合式发展的步子迈不开,主要是思想没有跟上来。一是紧跟市场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皇帝女儿不愁嫁”等思想根深蒂固,放不下“老军工”的架子,市场风险、生存危机意识较弱等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二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意识不强。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安于现状的占相当比例,尤其是对近年来因部队大规模换装带来的企业效益转好、员工待遇提高沾沾自喜,小富即满、小富即安思想比较严重。三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不强。对中央和省里转方式、调结构战略部署缺乏应有的敏锐性,等待观望上层出政策的多,主动思考、超前谋划、积极应对的少。四是坚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意识不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大多把军品和民品发展完全割裂开来,发挥军工优势做大做强民品和“引民入军”推动军工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观念不强。因此,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首先“洗脑”,打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场硬仗。广大军工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到转方式、调结构率先成功转型的企业参观学习,广泛开展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大讨论,自觉破除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陈旧思想。要树牢加快发展理念,克服等待观望的情绪,强化“转得早、发展早,转得快、发展快,转得好、发展好”的意识,以“抢抓”姿态应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形势、新要求;要树牢融合发展理念,把思想观念从“军民分割发展”、“军民结合发展”转变到“军民融合发展”上来,走出单纯依靠转产民品推进发展的初级模式,促进军用与民用技术资源、技术人才的互动和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形成军民融合、良性互动的大国防科技工业格局,实现军工企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要树牢创新发展理念,尽快摆脱跟踪研仿的思维模式,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大胆探索,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使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取向更明确,创新活力更充沛,真正成为主要依靠创新推动发展的创新型产业;要树牢市场牵引发展理念,引导广大军工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固有的思维定势,摆脱“军工特殊”的思想束缚,调整心态,放下架子,广泛参与市场竞争,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转方式、调结构难在把握融合点,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聚焦市场效益与战场效益的有机统一。军工企业不走军民融合之路势必影响发展,融合不好同样难以很好发展。目前,湖南军工企业民品产值虽然占全行业总产值的70%左右,但多数是“两条腿”走路、“军”与“民”分割,有的企业在民品开发上还是空白,有的却是抛开军需搞民品,普遍存在军工生产线利用率低、军工企业科技和生产优势发挥不明显、民品生产成本过高、军民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推进融合发展双重变革中,坚持以军品科研生产为根本,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为前提,找准军事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合点,大力研制和开发军民两用产品,避免出现只顾“市场”、不顾“战场”的急功近利行为和单靠“战场”不管“市场”的单打一行为。一是坚持以发展军民两用产品为切入点深化融合。经过30多年不断发展,湖南军工企业步入自主创新、重点发展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阶段,研发生产了一批军民两用产品。比如南方公司研制的燃气轮机、○六八基地研制的近空间飞行器、华南光电研制的特种摄像机等产品技术含量高,军民通用性强,是找准了军民融合结合点的成功实践。要充分利用湖南军工的基础能力和资源条件,努力发展壮大核能、航空、航天、爆破器材、光电信息、特种材料、汽车、工程机械、精细化工、船舶等十个军民两用优势产业,拓展军民两用空间,形成军民两用优势产业。二是坚持以拓展军工企业研发生产能力为切入点深化融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军工企业中70%以上尚不具备生产民用总集成产品的能力,但这些企业中有80%以上都能生产用于民品的零部件和元器件。比如近期批量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GPS汽车卫星导航装置、汽车增压器等,都是市场广受欢迎的零部件和元器件。因此,要瞄准市场需求,借助“中国军工”这一过硬品牌,发挥军品质量过硬优势,通过配套产品的生产,为市场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以及中间加工服务,打开民品生产的大门。三是坚持以利用军工企业技术优势服务民品为切入点深化融合。军工企业在军品研制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设计、工艺、集成等技术,研发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了军工企业特有的技术优势,有些可直接用于民品生产,有些经过二次开发后也可转为民用。比如注浆堵水、通风防尘、爆破器材和重型装备制造技术等等,都可以在民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军用装甲车辆履带底盘技术和生产线研发生产的新型垃圾压实机、森林防火车、高机动抗灾抢险输送车,利用军品传动技术研制的国内首台轿车无级自动变速器等,都是湖南利用军工优势技术生产民品的典范。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军工技术与民用产品的结合点,注重军民两用技术的提质升级,进一步拓展军工技术民用空间,推进军民融合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转方式、调结构贵在优化整合资源,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提高产业集成度和关联度。湖南有些军工企业产业集成度低,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不高,单打独斗、关起门来自我发展的多,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比如,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一类骨干企业,虽然2009年营业收入突破30亿元,实现利润7038万元,但还大有潜力可挖。南岭民爆虽成功上市,但规模不大,盈利能力不强。全省军工企业在全国、全球市场竞争中更缺乏优势,湖南军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相对比较低。必须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一难得机遇,加强资源整合,壮大产业规模,加速推进湖南由军工大省向军工强省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壮大优势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生产和研发“专、精、尖”产品,利用军工产业优势,加快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紧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军转民和军民结合重点项目,按照《湖南省军民融合发展规划》部署要求,重点壮大十大军民两用优势产业,抓好长沙航空工业园、株洲航空产业园、湖南航天科技工业园等十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把优势技术做精,把优势产业做强,实现军工产业优势向产业强势转变。二是实施龙头带动。坚持以优势资产为纽带、以成熟技术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支持军工企业通过对外合作、兼并重组、互相参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产业。三是推动集群发展。鼓励军工骨干企业,打破企业隶属关系,推动企业资金、技术、产品和人力资源的整合,支持军工企业集团就地、就近与地方联办生产企业,通过集群发展细化产业分工,提升产业层次。
转方式、调结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把新产品研发、军品民品产业转换作为基本着力点。一些军工企业仍处在“任务型军工”阶段,离“能力型军工”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创新上,军工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在全国叫得响的民品品牌不多;体制机制创新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用户服务和研学产销结合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不够。比如江南、江麓、南方、航天磁电等企业近几年才刚开始转入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仍处在初始阶段,适应于军民融合、市场运作和国际竞争的新体制、新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必须实现从重生产、轻研发向二者良性互动转变,增强军民融合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结合湖南实际,制定军工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优化引进人才渠道,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要建立首席专家制度、新的技术人员薪酬制度和技术人员测评考核办法,真正使军工行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可以尝试构建省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网,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将分散在国防科技大学等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聚集起来,形成人才合力。二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目前,湖南军工行业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要紧紧依托这些核心技术研发机构,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在“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中小型发动机、飞机起落架、卫星通信、光电信息、航空制动、新材料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下大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重要领域和军工产业上形成特有的技术优势。三是推进产学研结合。湖南有1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入国防基础科研行列,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要围绕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湖南高新技术发展领域的重大项目,组织引导军工企业与中南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科研生产联合体,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入军工科研生产领域;建立省国防科技工业成果转化中心,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孵化、放大,形成产业化。
转方式、调结构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进一步理顺合作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由于历史原因,军工企业大多处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远离城市的县乡或山区,缺乏区位优势,生产和销售成本增高,如果不给予必要扶持,单靠其自身很难融合发展起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大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搞好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军地协商机制,共同协调解决军民结合、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接合作机制。各市(州)要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省发改委、经信委、国防科工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增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系统协调性。二是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家国防科工局、解放军总装备部及有关中央军工集团对接合作,进一步落实省政府与中央军工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争取一批新的产业布局重点项目落户湖南。如轻武器研究所拟争取公安部中南地区警用装备培训基地落户湖南、五七一二飞机工业有限公司申报民用飞机维修基地项目等,都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各级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加强信息交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区域性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机构。加快军民兼容的基础能力和发展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军民需求信息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军民标准融合,构建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共用平台。如南方公司的燃气轮机和江麓的重型民用工程机械装备生产研发都比较成功,其做法应予推广。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据初步测算,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实现1000亿元产值,将带动湖南相关产业产值约1000亿元,新增100万个就业岗位,这是湖南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的一股重要力量,各级政府理应高度重视、重点扶持。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意见》及《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逐年增加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金。继续加大财政、税收、技术进步、资本运作、人才引进、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增强军工企业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军民融合产业蓬勃发展。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