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奋力谱写湖南工业科学发展新篇章

作者:梅克保 来源:《新湘评论》2012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13日 05时34分19秒 编辑:redcloud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新型工业化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湖南工业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努力谱写湖南工业发展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工业发展的成就

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抓工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认识更加深刻。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南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逐步形成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共识共为。信心更加坚定。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湖南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国排位持续前移,各级各部门抓工业的信心日益坚定,力度空前加大。思路更加开阔。在产业发展上,实现了由抓单个企业到抓产业集群、产业链的转变;在企业布局上,实现了由分散无序到园区集聚的转变;在项目建设上,实现了由重点抓“双百工程”到整体抓“四千工程”,再到系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753工程”的转变,发展工业的视野日益开阔,思路不断完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各地各部门纷纷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推进措施,凝心聚力谋工业,聚精会神抓工业,形成了合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浓厚氛围。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导地位已经确立。总量规模快速壮大。2011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122.7亿元,是2006年的3.8倍,年均增速21.3%;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达25395.6亿元,实现利润1252.2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2倍、4.5倍。主导地位日益凸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6.541.542.0调整为2011年的13.947.538.6。工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2%,比2006年上升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1%,成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力军。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全省经济跨越发展,湖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由2006年的第13位前移至2011年的第9位;对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财政增长、就业增加、居民增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集聚发展程度明显提升。20062011年,全省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由486.5亿元增长到3150.5亿元,年均增长25.3%,比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快4个百分点;湘潭高新区、岳阳经开区等8个园区新晋升为国家级,全省国家级园区达11个。大力实施“四千工程”,千亿集群不断增加,涌现出机械、食品、有色等8个千亿产业,长沙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集群,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3个千亿园区,五矿有色成为省内首家千亿企业,华菱、中联、三一年销售收入都在800亿元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了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五年累计攻克关键技术瓶颈426项,取得了碳/碳复合材料、“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2011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02.4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3.3%,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湖南创新能力在中部6省排名上升至第一位,全国排名第11位。产业两型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成效显著,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传统产业两型化、低碳化发展态势加速形成。2011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比2006年下降6.5个百分点。国家工信部研究成果显示,湖南工业发展质量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五年新增上市企业31家;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间投资持续活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218.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1%;军民融合产业加速发展,湖南军工活力显著增强。工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2011年全省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812.1亿元,是2006年的4.8倍。广汽菲亚特、华菱电工钢、比亚迪汽车、蓝思科技、北汽控股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和投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省部(校、院)合作、央企对接、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目前在湘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119家,美国戴尔、日本三菱、台湾富士康等国际名企抢滩三湘大地;对接央企69家,落实项目270个,实际到位资金1810亿元,大飞机起落架系统、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湖南。中联、三一、华菱、湘电等湘企加快走出去,成为跨国并购的典范。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宝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五个必须”: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战略不动摇,全力以赴谋工业、跳出工业抓工业,不断强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引擎作用。必须坚持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谋划部署加快工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全省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引导一二三产业、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优化协作配套,推动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与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努力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必须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体会,应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应把握和处理的几个关系

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是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两个支点。一方面,传统产业并不等于落后产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它往往脱胎于传统产业并以之为发展基础,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孤立发展的,其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恰好都是传统产业基础较好的国家。因此,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无矛盾,二者完全可以互促共进、并行发展。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重视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高新方向发展。

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与发展中小微型企业的关系。企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石。大企业强省,中小微型企业富民。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也要发展“铺天盖地”的中小微型企业。一方面,应努力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联合,支持省重点企业与国际国内大企业对接合作,加快优质资源向骨干企业积聚,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应尽力做多做优中小微型企业。在优化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其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充分发挥其门类广、群体多、机制活的优势,鼓励其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培育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联合舰队”式产业集群。同时,对企业的“大”“小”应辩证看待,没有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做强国有经济与做大非公经济的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按照这一制度要求,做强国有经济是必然选择,做大非公经济是必由之路。二者同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要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程,必须坚持两手抓,促进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全面协调有序发展。一方面,应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在深化改革、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全面增强其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以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为重点破除非公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充分释放非公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形成与国有经济携手并进、互补共赢的良性循环。

强化科技创新与深化企业改制的关系。企业要发展,创新是灵魂,改革是动力。只有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优化外部环境,才能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人才支持;只有不断深化企业改制,优化内部环境,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应坚持强化科技创新与深化企业改制并举,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充分发挥湖南科技和人才优势,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湖南企业抢占竞争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提供强大支撑。另一方面,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核心,深化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着力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充分激发企业内部活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新型工业化引领与推进“四化”同步的关系。湖南“四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新型工业化是中心任务,主导和引领“四化”,为其他“三化”提供经济、技术、装备及产品支持;其他“三化”反过来对新型工业化也具有巨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中,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城镇是工业的载体,信息化是提升工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四者共同服务于湖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紧扣主题主线,继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在强化其主导作用中推动“四化”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不断提高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能力和水平

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一如既往地加强和改进对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做到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进一步加强协调调度。应切实加强对工业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工作督导,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动态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宏观走势,搞好综合协调和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重点围绕实施“四千工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中小微型企业等加强政策研究,完善配套措施,强化资金支持,广泛汇聚一切有利因素,推动湖南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始终突出项目建设,强化推动发展的有力抓手。顺时应势开发项目。紧跟形势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围绕全省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和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力在项目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突破,不断调整充实“四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库。抢抓机遇争上项目。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国际国内产业加速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口衔接,积极争取一批项目;瞄准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创新招商引资举措,主动引进一批项目;立足本地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力挖掘一批项目。争分夺秒推进项目。切实抓好项目报批、财税支持、土地供应、要素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全程跟踪抓落实、争分夺秒抓推进,确保申报项目早审批、签约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早投产、已建项目早达效。

切实提高抓落实的能力,确保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转变作风抓落实。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大力弘扬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要加强督查、一抓到底,重点任务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稳增长、促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创新思路抓落实。坚持开阔视野、开阔胸襟、开阔思路,善于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外地的经验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健全机制抓落实。建立健全确立目标、分解任务、督查考评、激励约束、责任追究等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应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创新者,肯定实干者,褒奖有为者,教育空谈者,问责失职者,努力营造尊重客观规律、倡导敬业爱岗、崇尚真抓实干、厉行奖优罚劣的良好环境。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持续改善硬环境。不断完善交通、电力、通讯、园区、物流等基础设施,着力破解能源、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制约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优化软环境。特别应注重从三个方面着力: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强化市场监管,切实降低企业发展和群众创业成本。加强机关作风整顿,坚决整治庸懒散贪,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着力营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切实抓好舆论引导,精心组织主流媒体,宣传解读有关政策、挖掘推介先进典型、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形成全社会更加关心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勤劳致富、更加支持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