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夕阳事业”为“朝阳产业”
————对衡阳市农村居民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能否有效应对老龄化趋势、切实满足老年人生存发展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老年人有尊严有质量生活、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
农村居民养老状况令人堪忧
2000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行列。衡阳市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124.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07%,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
“留守老人”生活困难。在我国农村,随着青壮年人进城务工经商,留下一个个留守老人的孤独身影。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活负担重。他们绝大部分没有退休工资,这批人占农村老人六成以上;还有近三成靠子女供给。二是生活上缺乏照顾。在衡阳市12个县(市、区),农村居民在养老中的主要困难是无人照顾,占比达76%。三是照顾孙辈任务重。在农村,有三成以上的“留守老人”要照看孙辈,最多的5个,最少的1个,这给“留守老人”带来很大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空巢老人”精神寂寞。在衡阳市,有近七成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文化,听不懂普通话,不能看报纸、听广播、上网络,不会吹拉弹唱,他们生活孤独,精神寂寞,子女只在过年时才能回家,一年团聚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在常宁、衡南、祁东、石鼓、雁峰、蒸湘、南岳等县(市、区),我们就“空巢老人”的需求话题下发了调查问卷,几乎90%以上的“空巢老人”表示:希望与人多交流、聊聊天,希望子女多打电话、常回家看看。
“失能老人”护理难。现在农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型化,家庭照顾力不从心,如果家中老年人出现中风半身不遂、老年痴呆症等病症,则基本上需要一个青壮劳动力在家照顾,致使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衡阳县洪市镇民政办主任王南江在接受调查时说:“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农村老人的医疗费可以报销相当部分,但护理费得自筹,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
“独居老人”安全保障难。每当寒冬酷暑,高温和极冷天气对农村独居老人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在衡南某村,一位78岁的独居老人,一个人独守儿子的新居,在一个地冻天寒的晚上,她起床解手,不慎摔倒在地,没有爬起来,最后被活活冻死,三天过后,才被一位邻居发现。农村独居老人在面临火灾、盗匪等突发情况时也难以自救,容易造成伤亡。
“养老难”,新时代绕不开的沉重话题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大飞机上天、航空母舰巡海、入地开采可燃冰、量子计算机“探微”……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重葬薄养”等传统观念盛行,农村居民“养老难,难养老”的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农村养老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快速进入老龄化阶段,农村老人逐年增加。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总抚养比逐年提高,农村平均每3个成年人需要赡养1位老人,养老负担日渐沉重。据衡阳市民政局提供的信息:目前,全市的养老机构共有126家,其中农村敬老院84家,床位总数8700张,只占全市老人的0.9%,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5%计算,还差4万多张。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2016年衡阳市人口现状分析》显示,2016年全市农村人口356.5万人,比上年减少16.24万人,下降4.36%。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的迹象比较明显,速度也在加快。2016年,全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12.83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5.49%。当前衡阳农村人口流失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向,即:由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乡村流向城镇,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流失,特别是大量青壮年流失,“空心村”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增加。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农村养老难以维系。据《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56人,2人、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且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在养老方面,农村老年人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加上早期实行的计划生育,许多家庭代际结构已由“正三角形”向“倒三角形”转变,一对夫妇要承担2个甚至2个以上老人的赡养责任,最多的达12个,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重葬薄养”等传统观念盛行,农村养老雪上加霜。“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然而,在农村,一些人还存在“薄养厚葬”等丑陋观念,“生前不孝,死后大闹”依然盛行,在南岳衡山一带,农村安葬一位老人,费用多则十几万元,少则六七万元,这些老人生前得不到儿女的孝敬,死后,在众多传统落后观念的推动下,做法事、搞封建迷信、走九州黄河……薄养厚葬,几乎成为农村一种风俗。南岳镇樟树桥村去年以来先后有8位老人辞世,人均安葬费在9万元以上。
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几点思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契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关注关心农村老人养老,有效解决农村养老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变“夕阳事业”为“朝阳产业”,进一步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有所乐,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做好农村养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速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做好农村养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乡镇建“敬老院”,村里建“托老所”,构建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养老体系;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促进医疗和养老资源深度融合;健全农村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制度,做到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推动农村养老事业不断完善,让更多的农村老人享受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福利。衡阳县洪市镇洋泉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化解了村民养老难。近20年来,村里托管农田900多亩,种植烟叶、湘莲,不但为当地农民增了收,而且每年有50余万元的集体收入。村里有了钱,公益事业有人管,村里用集体经济把一些“五保老人”和“养老困难户”养了起来,使他们“老有所养”。
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实现农村养老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靠”。2016年12月,国务院正式下文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明确提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项目,用政策杠杆撬动民间资本,吸引社会力量到农村兴办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打造特色养老产业。衡东石湾镇上桥村出现了一家“幸福老乐院”,下岗工人谷丰喜与广东一位慈善家合作,利用村里废弃的小学改建成民营养老机构,目前已招收21位空巢老人。衡阳市石鼓区探索建立“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通过志愿化和公益化方式,由社区居民志愿为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将服务时间存入“银行”电脑和个人所持“银行卡”上。当“存储人”进入老年,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时,可提取相应时间,获得无偿服务。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升养老产业服务档次,努力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乐”。目前,农村养老机构主要侧重在保障基本生活,保障贫困人口的传统格局上,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不够,养老服务层次较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加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以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计生协会等组织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式,提升养老产业服务档次,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如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室),组织老年人下棋、聊天、跳舞、唱歌、看戏等,使他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