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接到为《初心——红色书信品读》写书评的约请时,我正在山东临沂费县参观滨海根据地纪念馆,追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当时,猛一抬头,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图片,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论述。那一刻,便下决心接这个活,题目就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恰好表达一下对革命先辈革命先烈的敬意,为传播红色书信蕴含的红色精神做点微不足道的小事。
《初心——红色书信品读》这本小册子,是人民出版社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组织有关同志分类梳理党史资料、查阅革命先辈书信后,精心编写形成的。该书分九个板块选录红色书信: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意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爱国情怀、对组织的无限忠诚、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对同志的深情厚谊、对亲人的挚爱、高度自觉的律己意识。再分正文和延伸阅读两类,依据撰写时间顺序进行精心编排。编者交代,为方便阅读,每封信都根据信的主旨,用信中的关键词句提炼出一个标题,然后将其放在适合的板块。又根据信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撰写品读,抒发体会。该书共选录49封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书信,其中正文选录32封并进行品读,延伸阅读收进17封。这就是书的大致内容。如此分类编排,尤其是紧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内涵撰写品读体会,看似寻常,其实却很好地结合了当前党性教育的新任务,增进了书的现实感和针对性。这既体现了编者对时事政治的准确把握,又增强了该书对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参考价值。
通读全书,又重点阅读其中9封书信,如毛泽东致宋庆龄、周恩来致郭沫若、杨开慧致堂弟、左权致妻子等信后,内心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刻,我有一种与革命先辈心灵对话的感受,有一种踏进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战场的幻觉,有一种恨不得接过红旗呐喊、冲锋、冒着炮火前进前进再前进的渴望。这一刻,我想满怀虔敬地向革命先辈感恩:没有你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13亿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你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可爱的中国”如今的发展盛况;没有你们的杰出创造,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品读红色书信,是表达这种虔敬的活载体。通过潜心品读红色书信,感悟其中坚定的政治信仰、卓越的思想创造和真挚的人间至爱,让一个个伟大革命先辈救国救民的“初心”,在眼前搏动、搏动、再搏动……由此,才会产生共鸣,才有正确的趋赴,才能沿着革命先辈开拓的光明大道奋勇前进。或许,这就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体会,《初心——红色书信品读》对于开展党性教育主要有四方面价值:
品读红色书信,让革命先辈的崇高追求教育我们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信”字,“从言”,是说出来的信息,是落在笔尖的思绪,是看得见的信仰和触摸得到的感情。书信,是交换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交流感情的重要纽带。比起其他载体,书信具有信息更集中、材料更真实、情感更真切的特点,留存下来就是最真实的记载,最宝贵的史料。也正因此,品读红色书信,可以不必担心后人编排史料赋予的干扰,能够通过原信不加粉饰的叙述,透过浓烈的情感色彩,更准确地体会革命者当时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这本书,恰恰很好地抛弃了时下人们已经惯用的空洞说教,用革命先辈之间或他们与亲友交换看法、交流感情的亲笔信件,来展示中国共产党人“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初心。书中还录入一大代表李达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信函,用当事人的回忆,让大家学习了解当年建党的具体事宜。录入1921年1月周恩来旅欧时致表兄的信并撰写品读,阐述周恩来关于效法俄式之革命的心路历程。这些内容的编撰,不仅准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甚至追寻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的初心”。品读这些文字,明了自己根脉所在,认清来时的路,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走到更加光辉的未来。
品读红色书信,让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教育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事业。1951年1月,毛泽东听到毛岸英在战场牺牲的消息后,抽起香烟,沉思许久说:“打仗嘛,总难免要有牺牲。”1959年6月,毛泽东在《七律·到韶山》写下千古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的征程光辉而又充满苦难,胜利是用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该书成功地用红色书信,向读者展示了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真实心迹:夏明翰临刑前留下绝笔,慷慨陈词“认定共产主义这个真理,就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决不背叛自己的信仰;方志敏就义前,没有丝毫怯懦,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丝毫抱怨祖国的弱小,没有丝毫痛楚的怨艾,反而慷慨歌咏壮丽的祖国,深情号召同胞们起来保卫祖国母亲;杨开慧毫无惧色地诉说:“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裘古怀就义前几分钟,留下给伟大的党的信,记述了“每一个同志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的壮烈。这些揪心的文字,承载着先烈慷慨赴死的从容,真实反映了革命先辈的苦难经历和流血牺牲。品读这些内容,再现敌人的残酷迫害,再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的牺牲,才能让我们更深地铭记先辈的伟大奉献,真正懂得事业的弥足珍贵,更加珍惜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换来的政权,把对革命先辈赤诚的敬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干劲。
品读红色书信,让革命先辈的赤胆忠心教育我们保持对组织的无限忠诚。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还比较弱小,处在反动派的绞杀之中,共产党人随时都有被逮捕被屠杀的危险。但是,那时大批大批的共产党员忠贞不屈,宁死也不背叛组织,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大忠。一代一代共产党人,本着对党的忠诚,为了革命事业肝脑涂地,前赴后继,最终换来了民族解放的伟业。该书让红色书信公布史实,用信中敌人残酷迫害的真实场面,用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气节,展示了他们对组织的无限忠诚:赵一曼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带着对亲人的深深眷恋英勇就义;江姐受尽残酷折磨,宁死也不背叛信仰,宁可抛下至爱的儿子慷慨赴死,也丝毫不泄露党的秘密;王若飞被关押在不见天日、阴湿秽浊的黑牢6年,过着基本是“死了没有埋”的大狱生活,但他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苦难、百折不挠,始终热爱革命事业,保持了忠贞不二的品格。阅读这些真实记载,体会革命先辈付出的巨大牺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铭记他们的光辉事迹,更好地砥砺革命意志和政治品格。革命先辈对党和国家的大忠,铸就了中华崛起的根基。如今,大家生活在新时代的艳阳天,幸福生活的源头却是他们在白色恐怖中遭受的苦难,欢声笑语的源头竟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的冲锋呐喊,难道谁还有理由不向他们致敬么?品读这些文字,继承革命先辈的高贵政治品质,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才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才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继续前进。如此,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
品读红色书信,让革命先辈的公私分明教育我们做到清正廉洁。一个干部能否廉洁自律,直观原因是能否遵规守纪,深层次的原因是能否坚持正确的公私观、是非观。如果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也就能够做到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不该去的不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革命先辈大多公私分明,甚至公而忘私。他们不仅严以律己,而且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正因此,我们党才拥有勃勃生机,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该书用革命先辈的亲笔信函,生动展现了他们公私分明、甚至不近“人情”的生动事迹。徐特立在1949年8月写给女儿的信中,鼓励她通过努力工作取得进步,还不容置疑地告诉女儿,“如果需要我党录用,那么需要比他人更耐苦更努力。”1949年10月,毛岸英在给表舅的信中写道:“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他指出,共产党人讲的人情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但并不讲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他说,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共产党是坚决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即使“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1950年5月,刘少奇给七姐写了一封“廉政家书”,严肃批评七姐怨恨别人的错误思想,要求她认真遵守人民政府的法令,“必须老老实实照办”,还鼓励她自食其力。该书让红色书信现身说法,用这些具体、细腻、真实的纪实,体现出了革命先辈严格的自律精神和公私分明的可贵品格,他们从不混淆公私界限,从不让亲友利用自己的权力去侵占公家、集体的权益。品读这些文字,学习革命先辈分清公私界限,从严律己、从严律亲、从严治家的事迹,比起纯粹的空洞说教,对于党员干部塑造廉洁奉公的政治素质,带头严格约束自己,严格约束家属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具有特殊的裨益。
当然,红色书信在党性教育上的作用远不只上述这些。还有许多教益,需要读者品读时对照思考、反躬自省,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比如,其中反映出的革命先辈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对同志的深情厚谊、对亲人的挚爱等等,都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在可读性方面,该书也是值得肯定的。诚如编者所说,通过阅读这些红色书信,可以看到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真实,看到革命者有血有肉的思想活动和情感生活,看到斐然的文采和悦心的文辞,看到炽烈的政治追求和深情的牵挂。在救亡图存、战火连绵的岁月里,革命者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红色书信,恰恰是这群最杰出的人物,用真情和热血迸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每封信,都满载真善美,蕴含豪情壮志,彰显人性最伟岸的光辉。自然,篇篇是美文,段段是华章。比如,毛泽东1949年6月19日致宋庆龄的信,堪称古今中外政界书信往来之极品,既有高超的思想水平,又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水准。又如,方志敏狱中书写的《可爱的中国》,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超赞,已经无数次被艺术再造,教化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编者配写的品读体会,笔墨娴熟,文字运用老到精练;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皆文章,体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各篇书信的品读,解读到位,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表达流畅,对品鉴这些红色书信的艺术价值、挖掘其教育价值颇为有益,也值一读。还有,顺便说一下,编者是谦逊的。《前言》提到,“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见谅并指正”。作为一本涉及众多历史人物的书信类作品,确实难免会有纰漏。相信编者今后会在相关工作中加以纠正。总之,开卷有益,请大家抽空看看书,亲身去体验吧。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