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邓颖超与身边工作人员的孩子
这是一张充满亲情和挚爱的照片:周恩来右手抱着一个小男孩,左手托着孩子的小腿;站在一侧的邓颖超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老少三人,其乐融融。小男孩约三四岁,宽宽的脑门,圆圆的脸蛋,圆溜溜的大眼睛,煞是可爱。
看了照片,让人羡慕极了:没有孩子的总理夫妇能享受到这样的天伦之乐;谁家的孩子这么幸福,被总理夫妇这样搂抱着,享受伟人的如此呵护与关爱!
这个孩子就是周恩来、邓颖超保健护士郑淑芸的儿子崔志刚。总理夫妇和身边大人们都亲昵地叫他“刚刚”或是“小刚”。
周总理抱着男孩打球照片成传世之作
那是1963年的六一儿童节,周总理和邓大姐约请身边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西花厅来玩一玩,为孩子们过个节。郑淑芸把自己年仅3岁的儿子小刚也带来了,让两位老人家放松放松、高兴高兴。下午,总理和邓大姐来到孩子们中间,与十几个大小孩子共度欢乐时光。
周总理要和淘气的小刚合影留念,可正在玩耍满屋乱跑的小刚总是静不下来,于是总理就将自己的乒乓球拍塞到小刚手里,总算是把他给拽住了……在场的总理身边摄影师杜修贤趁机按下了快门,拍摄下了一组祖孙情、老少乐的精彩瞬间。
除了上面这张总理夫妇亲切怀抱着小刚的照片被书刊、挂历等出版物广为选用、流传甚广之外,还有几张总理和邓大姐与小刚在一起活动、交流的照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暖暖的温馨。
——总理抱着小刚,让他站在墨绿色乒乓球桌上,教他打球。小刚第一次将球拍握在手里,感觉这玩艺很新奇,快活得要命,眉开眼笑,张开手臂就要“开战”。
——总理给了小刚一个乒乓球让他打,打过去以后,总理高兴地喊:“抽过去了,抽过去了。就这样打,就这样打!”
郑淑芸记得,对面是总理的卫士高振普接球。已经65岁的周总理快活得像个孩子。
——在客厅里,大姐剥了个香蕉给小刚吃。小家伙很爱吃香蕉,拿过来就咬了一口。在一旁的妈妈郑淑芸赶紧提醒道:“咦,你怎么不让奶奶吃,就自己吃起来了?”小刚这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于是把咬了一口的香蕉递到奶奶跟前。邓大姐乐呵呵地说:“这是给刚刚吃的,奶奶不要吃、不要吃!”
——看着小刚津津有味地吃着水果,坐在一旁的邓大姐眼角眉梢流露出长辈对晚辈的那种特有的怜爱和欣喜神情。
这组撼人心魄的照片,不知让多少人动容和心怡。写下《周总理,你在哪里?》传世经典的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柯岩,见景生情,难以抑制自己的感受,为总理抱着小刚打球的照片抒发情感,吟出“啊你,手执球拍的小孩”一诗,发表在1978年第6期《新体育》杂志上。
……
我们也无须去了解/了解你的过去和现在/因为从你身上/我们也领受了/领受了/他同样深切的爱/因为这一瞬间/就是永恒/他的目光/一直在温暖我们的胸怀……
喊周爷爷吃饭意外获得精致裁纸刀
和同时代的孩子比,小刚无疑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妈妈十几年在总理夫妇身边工作,他便有了更多出入中南海西花厅的机会。
在此之后,小刚几次与周爷爷和邓奶奶接触,虽然没有像3岁时那样有经典照片流传,却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特别是几次获得周爷爷赠送的礼物,成为他永久的珍藏。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周总理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办公室的灯光彻夜不熄。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小刚从幼儿园回来后到西花厅玩,接受了邓奶奶交给他的一个光荣“任务”:去喊爷爷出来吃饭!因为大家都吃过了,就剩爷爷还饿着肚子。
小刚“奉命”行事,来到周爷爷办公室,看到正在灯光下伏案疾书的周爷爷,轻轻地喊了声:“爷爷,去吃饭!”周总理抬头望了他一眼,没说话,依旧专心致志地工作着。
任务没有完成,邓奶奶要小刚再次行动,一定要设法把爷爷拉过来吃饭。这次,小刚就径直跑到了周爷爷办公桌跟前,说道:“爷爷,奶奶让你去吃饭!”面对淘气的孩子,周总理有些无奈,于是他从桌上的文具筒里顺手抽出一把裁纸刀塞到小刚手里,说道:“小刚,拿去玩吧,爷爷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为了不影响和打搅爷爷,懂事的小刚只得轻手轻脚地退出来,匆忙跑到邓奶奶面前喊了声:“我叫了爷爷,他不来!”说完,就急不可耐地跑到一边去摆弄周爷爷给他的那把小刀去了。
这是一把外国友人赠送的裁纸刀,整体用象牙材料雕刻而成,很精致。郑淑芸给邓大姐煮完药,便从小刚手里要回小刀,请秘书张树迎还给总理。晚上回家的时候,张树迎又把小刀重新放到小刚手里,笑着说:“这小刀周爷爷送给你了,好好保存啊!”霎时,小刚快活的心情没法形容,拿在手里的小刀觉得比什么都珍贵。
这已不是小刚第一次获得周爷爷赠送的礼物。一年前,周爷爷曾将自己锻炼用的一个足球送给小刚,嘱咐他“从小要注意锻炼身体”。后来有关纪念馆征集周总理文物,小刚和妈妈把这个足球捐献给了他们。
上小学获赠袖珍版“老三篇”和乒乓球筒
1967年,小刚和爸爸崔长庚、妈妈郑淑芸,被邓奶奶约请到西花厅。
见到上小学的小刚,邓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拉着孩子的手不时地问这问那,学习是否用功、作业是否按时完成,等等。正聊着,周总理回来了。他没有立即去办公室,而是直接来到邓大姐的办公室,和大家一块聊天。
当话题落到学习上时,懂事的小刚向周爷爷报告了学习成绩,并说自己正在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周爷爷关切地问他是否都能背下来,小刚说“《为人民服务》背下来了,《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还没全背下来”。周爷爷嘱咐小刚,“老三篇”不仅要背,更要懂得每一篇文章的含义。后来,周总理回到他办公室去接电话。当崔长庚、郑淑芸带着孩子要离开的时候,周总理拿着一本小小的“老三篇”从办公室出来,对小刚说:“这个小本本送给你。带在身上很方便,背不下来的时候,可以随时翻一下。”
这本和名片差不多大小的“老三篇”,是由香港中华书局印制的袖珍版,外面有个透明的塑料套,制作考究,便于携带和保存,也非常适合孩子学习。时刻牵挂着国计民生的一国总理,连给孩子送一本读物都考虑得这么细致,真是用心良苦。
回到家里,崔长庚在总理送给他孩子的袖珍“老三篇”背后的封皮里面,用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上这样一行字“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日周爷爷送给小刚”,记录下这一虽不起眼却意味深长的赠予。
转眼过了5年。1972年的一天,父母又带着小刚来到西花厅看望周爷爷。父母到周爷爷办公室去谈话,小刚则独自跑到乒乓球室等候。
独自一人徘徊在空寂的乒乓球室里,已经读小学五年级的小刚顿生惆怅,回忆起过去这里热闹的情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虽然不知道周爷爷现在处于一种怎样的忙碌和操劳中,但至少能感受得到爷爷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开心地打球了。
谈话结束,和父母一同出来的周爷爷,看到了正在乒乓球室等候的小刚。他走到球台边的茶几前,从下面拿出一个装着乒乓球的小筒送给小刚,轻轻地说:“爷爷打不了球了,这个你拿着玩吧!”
打开白色的小筒,两个崭新的红双喜乒乓球赫然眼前,小刚兴奋极了。
乒乓球很快就打坏,但那个小球筒却被小刚像宝贝一样保存了下来。成人后的小刚说,每每看到它,就会想起周爷爷在乒乓球室挥拍的情景,就能回味和感慨毛主席、周总理开启中美关系大门的经典之举——“乒乓外交”。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