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建设

作者: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05时11分57秒 编辑:redcloud

  一、文化产业正在成长为我省新兴支柱产业

  有关专家认为,一个产业如果能占当地国民经济的5%,可以被称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去年,省委宣传部与省统计局联手对我省文化产业进行第一次全面统计: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271.08亿元,占GDP比重为4.2%。根据统计部门预测,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335亿元,占GDP的比重可达到4.5%左右,接近5%的临界点。按这样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即将成为我省新兴的支柱产业。

  ——产业门类趋于齐备。“十五”以来,我省基本确立了以广电、出版为龙头的产业框架,初步形成了包括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报刊、文娱演艺、动漫、网络、文博等在内的产业体系;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初步整合,相继组建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新华发行集团、湖南新华印刷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等8家产业集团;产业经营初见成效,“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文娱湘军”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

  ——产业布局走向合理。一是“一区三带”的区域格局,即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与以一点一线、大湘西和大湘南为重点的三个特色产业带,形成相互呼应的集群化产业空间格局。其中,省会长沙凸现文化产业高地效应,成为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娱乐中心。以2005年统计数据为例,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一半多;一点一线的经济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八成。二是“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广电、出版、报业、文化休闲娱乐的增加值合计144.73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3.4%。作为“两翼”的文化旅游和会展业也增长迅速。三是国有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动漫、娱乐演艺等都是以民营为主。

  ——比较优势相对明显。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投入少、能耗低、占地少、附加值高、就业率高、经济拉动力强的优势。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比工业十大优势产业中占GDP比重较高的装备制造业、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卷烟制造业分别高出0.3到1.2个百分点,具备作为支柱产业来加以扶持的基础。

  ——产业实力颇具影响。国家统计局2004年首次公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我省为3.8%,位居全国第8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仅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等省、市,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一位。湖南卫视收视率在全国各电视频道中常年居第4、第5位,品牌竞争力居全国第4位,在中国文化企业50强中排第23位,节目辐射海内外,成为中国电视文化的品牌频道、大众娱乐的潮流先导。湖南出版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在中国文化企业50强中排第7位。《体坛周报》周发量在450万份以上,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刊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长沙歌厅饮誉全国。湖南原创动漫产量和效益稳居全国第一。一些“湘字号”文化品牌开始走出国门。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十五”以来我省文化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34亿元,仅占全省GDP的1.4%;2000年为8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4%,十年时间增长一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12亿多元,3年即实现翻番;2005年以超过25%的增速实现增加值271亿元。文化产业还是一个高就业的行业。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82.8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2%,高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省广电集团一家就有从业人员1万人。动漫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全省约有2万人从事动漫的创作与制作。“十一五”时期将是我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发展最快的时期,也将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二、把文化产业作为我省支柱产业建设的初步设想

  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 张春贤书记反复强调,要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将湖南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国际化风格、最具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产业,推进湖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实现6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每年保持17.8%以上的增长速度,从业人员150万以上,占当年全社会就业人员的4%左右。目标已经确定,今年我们将按“发挥优势、做大总量,创新体制、盘活存量,抢占先机、拓展增量”的总体思路,以“做优主体,做大产业,做强实力,做精产品”为重点,着力从五个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

  1.构筑优势产业新平台。传媒产业是湖南文化产业的拳头,我们要充分发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等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注重前瞻、走在前面、加速前进的要求,构筑起一系列新的平台。一是继续推进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强势集团改革体制、转换机制,重塑新的市场主体,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打造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航空母舰。争取把广电集团由2005年的总资产81亿元、营业收入17.2亿元扩充到2010年的100亿元和50亿元;出版集团由2005年的总资产60亿元、销售收入62亿元增值到2010年的80亿元和100亿元。二是加快组建“快乐”传媒集团、体坛传媒集团、潇湘晨报集团和湖南有线网络集团等新的产业集团。“快乐”传媒集团将作为湖南广电的一级集团,回避“湖南”地域概念和“电视传媒”行业概念,争取实现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境、跨所有制的发展,为进入东南亚、进入国际市场做准备;把体坛周报传媒集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体育传媒集团。

  2.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作为传统文化产业,我省的文娱演艺、文物博览、民间工艺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很大,享誉国内的长沙歌厅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十一五”时期,要更新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省会长沙举办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契机,将湖南工艺美术品推向全国市场;利用长沙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公共大戏台”等舞台,把湖南丰富的地方、民间戏曲资源推向国内外演出市场。利用省博物馆、里耶秦简博物馆等新建和改扩建的契机,引入市场方式进行运营和管理。要走出文化主体单一的模式,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发掘传统文化经营能手。鼓励新建长沙湘绣城、张家界秀华山馆等一批民间投资的文化主体,既与国有文化主体形成互补,又互相竞争、不断创新的文化发展氛围。

  3.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第一,突出抓好动漫产业。“动漫湘军”现在享有盛誉,湖南动漫产品倍受央视等媒体和社会的青睐,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我们有生产、技术、人才、传播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资源不能互通,企业之间协同不够紧密,扶持政策不够及时。要把动漫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好整体发展规划,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动漫的产业组织管理,完善以动漫产业链为基础的生产系统,打造以省会长沙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集群,建设好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金鹰卡通文化城;重点扶植二、三家创新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动漫企业做大做强。第二,大力扶持新兴产业。抓住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电视购物和手机报等新兴业态,巩固长沙楼宇电视、移动电视,拓展湖南广电的电视购物,完善华声手机报、晨报手机报、红网手机报运营,发展湖南出版的网络出版,壮大红网、网吧等一批网络产业。力争到2010年,湖南广电的“快乐购”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跻身全国大型零售企业行列,实现上市目标。

  4.开辟文化发展新空间。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之争,首先体现在市场开发能力的竞争。湖南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不能限于省内、国内以及传统领域,而要快速进入新的发展空间。一是大力发展关联产业,比如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演艺酒吧、与制造业对接的创意研发产业、网络信息服务业、文化物流业等,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形成新的产业链。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扩大合作层次、合作广度和合作深度,通过版权输出、版税制交易、设立海外子公司等形式,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开始成为国内国际投资者关注的热点,红杉基金去年已注资750万美元到了宏梦卡通。要抓住机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时机一旦成熟,帮助一批优势文化产业集团在国内外上市融资。三是加强品牌保护开发。企业要有文化品牌的生产意识,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形成老品牌重放光彩、新品牌万紫千红的局面。使“超级女声”、“体坛周报”、“蓝猫”、“虹猫蓝兔”等已有文化品牌得到保护和延伸,新的文化品牌不断涌现。出版方面,要完善好“湖湘文库”大型出版工程;演艺方面,要打造像“云南映象”那样的具有湖南特色的大型实景节目;影视方面,要突出抓好《青藏线》等影视精品,形成国内外有影响的湖南文化品牌群。

  5.拓展文化产业新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拓展农村文化市场也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要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不断开拓农村文化产业新市场。积极开发地理、民俗、民居、节庆等农村文化资源,使其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财富,造福农村。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的文化业态,采取“公司+农户”、“农家乐”文化旅游、“公司设计+订单生产”等形式,把农村劳动力组织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经营;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扶植农民自办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

  三、发展文化产业当前要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

  转变思想观念。一是尽快确立文化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我们要像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样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像重视“三基”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基础建设,要像抓重点工程一样抓实文化产业项目。二是明确政府定位。政府要发挥管理者和促进者的功能,采取多种措施,完善政策、调控市场,充分激发文化企业竞争活力。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形成合力,完善配套政策,在规划布局、实施措施、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形成三级政府齐抓共管的格局。三是树立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要素的理念。一方面要继续重视领军人才,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四是树立宣传包装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文化产业要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由注意力经济向影响力经济的转变,走品牌经济之路。五是树立文化产业也要注重规划布局的观念。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要将三地的文化产业一并规划、一体发展,打造成一体化进程中的支柱产业。

  推进体制改革。去年六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会议,明确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步骤。我们要加快改革步伐,重点抓好长沙市、张家界市、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10个省级试点地区和单位的试点,督促市级30个试点单位完成试点任务。抓好省杂技团、省湘剧院的改革,力求在文艺院团改革方面有所突破。抓好长沙市、张家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改革试点,建立一支具有我省特色的专业执法队伍。改进党报党刊发行办法,试行湖南日报“代收代订”发行体制改革。

  明确产业政策。把文化产业作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来建设,在产业政策上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当前要让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从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政策等各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保护和培育。二是培育优势板块和新型业态的政策。要整合文化资源,调节文化产业系统内各门类之间的资源配置,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促进我省出版业、广电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不断做大做强,加快电视购物、数字电视、动漫、网络媒体、手机报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加大政府投入。当前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大投入:一是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2006年中央14号文件明确规定,对实行事业体制的文化单位,财政要继续扶持并加大投入。省里确定的“十一五”时期13大重大文化工程是我省的标志性文化项目,财政要重点支持;各级文化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设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和网络建设等公共文化工程,也要保证政府投入。二是改革方面的投入,承担改革的必要成本和风险。主要包括对文化单位不良资产的核销、人员分流安置、改革评估审计、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补贴等各项改革成本,有关专业机构要对我省文化单位的改革成本进行一次测算,确定财政需要分担的改革成本。三是产业引导开发方面的投入。省市县三级财政要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文化产业中具有先导性、示范性的项目。省委常委会已经确定,省级建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各市州县也要设立。引导资金要按照产业引导、项目管理、公司运作的原则,用于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