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发掘与弘扬湖湘和谐文化

作者:郑昌华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1日 10时37分27秒 编辑:redcloud

    湖南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发掘与弘扬湖湘和谐文化,以湖湘文化的和谐魅力激发全省人民建设和谐湖南的热情,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是湖南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之魂

  山无魂不雄,水无魂不秀,人无魂不立。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文化,只有文化,才能为和谐社会注入灵魂,塑造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的精、气、神。没有文化的力量,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深厚底蕴,也没有和谐社会的持久发展。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中庸》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礼记》中说的“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超越一己之利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大同社会”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一以贯之,从未断裂。这种“和为贵”的观念以及“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中打下了深深的烙痕: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所组成,个人离不开社会,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现在各个国家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各种文明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向我们昭示了和谐文化对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众七下西洋,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时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所率部众就有27000多人,长44丈、宽18丈的船舶就有62艘,规模之大,史所未有。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带去的是中国精美的物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撒下的是友谊和文明的种子,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要玉帛不要干戈的发展思路,传播的是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精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和谐之魂来统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伟业,需要和谐之魂来传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鲜活的灵魂。

  湖南具有深厚的和谐文化

  我国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塑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母体中孕育的一种具有特色、影响极大的地域性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湖湘文化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兼容并包是达到和谐的前提,而这正是湖湘文化的鲜明特点。综观湖湘文化千余年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到,博采众长、兼容会通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湖湘文化兴起的标志性人物周敦颐在其思想学术的创建过程中,立足儒学而又大量吸收、融合佛教与道教的思想与理论思维成果,确立了理学会通诸家的学术取向及基本理论框架。南宋时期,胡宏、张 等以碧泉书院、岳麓书院为基地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形成了宋代学术史上盛极一时的湖湘学派。湖湘学派的一个重要的学风特点即兼收并蓄。张 曾与南宋“闽学”的创始人朱熹长期书信往返并两度晤面,讨论学术,在本体论、心性修养论等许多方面接受吸收了朱熹的观点。尤其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的“朱张会讲”,有力推动了闽学和湘学的交流融合,在理学史上和书院史上都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也对湖湘文化的近代勃兴和岳麓书院的长远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朱张会讲”还树立了自由讲学、互相讨论、求同存异的典范。据言,当时湖南学者文字“辞意多急迫,少宽裕”,“全无涵养之轼”,而会讲之后,湖南人始知摒弃上述之不足,努力学习别人之所长,才“归于平正”。近代以来,随着湖湘文化向近代的转型,其兼容会通精神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以魏源、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湖湘士人面对传统社会危机四伏、外国殖民主义者浮海入侵的局势,试图走出传统的狭小天地,拓宽文化视野。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必须超越传统、积极向西方学习,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作为一个地域性文化系统,既包括精神性文化,也包括物质性文化。遍布三湘四水的许多历史名迹,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

  见证了湖湘文化和岳麓书院历史发展的岳麓山,就体现了深厚的和谐文化。这座山的山脚下的岳麓书院是儒家思想的圣地,半山腰的麓山寺是佛教的净土,山顶的云麓宫则是道家的寺观。儒释道于一山中共存,千百年来,钟鼓之声相闻,不曾有过倾轧与纷争,甚至相互帮扶,难道不正是湖湘和谐文化的一个缩影?

  位于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风景区的舜帝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的舜帝,是4000多年前我国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联盟的领袖,为三皇五帝之一,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创始人。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记·五帝本纪》曰:“德自舜明”。舜帝身体力行创造的道德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舜帝的“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以情感人,以德化人”的德政实践,备受后人推崇,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位于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炎黄子孙自谓,尊炎黄二帝为共祖。虽然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今天的中华民族已经是以多民族为主要内容,以多元一体文化为主要特征,超越狭义血缘关系的这样一个共同实体,但人们从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始兴与统一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意义上,仍以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且作为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与凝聚力、认同感的共同标志。

  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综合体现了湖湘悠久的历史文化。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因此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更是字字珠玑,名传千古,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和湖湘文化之精髓要义,为人们广为传诵。

  作为中国饮馔文化百花园中一枝奇葩的湘菜,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湖湘和谐文化底蕴。和谐的要义,在湘菜文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还有以凤凰山城为代表的“凤凰文化”,以德山和善卷先生为代表的“德文化”,以原始农耕祭祀文化为代表的“稻作文化”,以我省侗族生活习俗和风雨桥等建筑为代表的“合款文化”等,都体现了湖南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文化与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结合在一起,从社会心理层面丰富了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激活湖湘文化的和谐魅力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文代会、作代会的代表时,寄语全省文艺工作者“激活湖湘文化的和谐魅力,激发全省人民建设和谐湖南的热情,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这不仅是对我省文艺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从全局和长远角度为构建和谐湖南提出的重要举措。

  “文化”本来的含义,就是“以文化之”,也就是“用文明来教化”的意思。建设和谐文化,激活湖湘文化的和谐魅力,就是要让倡导和谐理念、提升人的素质的湖湘和谐文化深入人心,从而促进全省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今天,传承了湖湘文化传统的湖南人,正在自觉地发扬光大湖湘和谐文化,湖湘和谐文化越来越向世人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炎帝陵祭典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祭典分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炎祭、乐祭、龙祭等。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从宋代起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社会各界及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前来公祭的更是络绎不绝,仅1993年至今就达1000余次,前来祭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达100余人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炎帝陵祭典已形成了一个涵盖宗教、文学、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科学价值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株洲市着重挖掘炎帝陵祭祖大典文化,举办的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受到了海内外众多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海内外特别是华人华侨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取得了良好成效。几年来每年来炎帝陵祭祖的海外华人华侨达10余万人次,为扩大炎陵影响、弘扬炎帝文化、凝聚民族情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大力争取,目前炎帝陵祭典已顺利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11月18日,迷人的沱江边上,“中华凤凰文化基地”揭牌仪式暨“凤凰卫视见学基地”授牌仪式隆重举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表示,来凤凰是一次寻根之旅:寻文化之根,寻和谐之根,寻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的根。把见学基地建在“家”里,就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多的凤凰人到这里来寻根、感受和谐、学习湘西人特有的那种包容。可以预见,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凤凰卫视从业人员来到这里,通过凤凰卫视的参与,将进一步发现、挖掘凤凰更多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对外推介凤凰。

  昔日一副“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对联,让常德以德闻名。今天常德为了弘愿“德文化”,落成了“中华道德园”。园中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一组城市雕塑,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德文化”变得鲜活。更有名闻遐迩的常德诗墙,荟萃中国当代名家诗词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得了“吉尼斯之最”。“信用常德”的建设,在“德文化”的传播中得到了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湘菜文化的发掘研究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湖南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研究会专门成立了“湘菜文化专业研究会”,举办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活动,编辑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湘菜文化大全》。湘菜独特的品味风格和诱人的魅力,将与湖湘和谐文化结合在一起展现在更多的世人面前。

  当然,目前对湖湘和谐文化的发掘和宣传,还处于初步的阶段,还存在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底蕴发掘不深、传播范围不广、宣传效果不佳等问题。下一步,要对如何激活湖湘文化的和谐魅力进行整体设计,深入挖掘湖南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和谐文化的底蕴,提炼概括其精神实质,赋予其时代内涵和普遍意义,在此基础上集中各界智慧,制作各种形式的展示湖湘和谐文化精髓及其现实意义的宣传资料,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和谐社会重在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一刻也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进一步激活湖湘文化的和谐魅力,就能使底蕴深厚、富有特色的湖湘和谐文化,在富民强省的征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