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新 农 村】 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生力”

作者:吕运涛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12日 08时19分20秒 编辑:redcloud

  一个陶罐,如果放在日杂店,也许卖不出什么好价钱,但若是精心加工一番,上面再留点名人的墨宝,那就价值倍增了。因为,这个陶罐已经从一个普通产品上升为文化产品了。

  我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如何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如何解放农村文化生产力,发掘文化农产品,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生力”?这是眼下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问题。前不久,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省委、省政府及时亮出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方略,为我们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齐心协力打造文化强省,全面提升湖南综合竞争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铺就了美好的画卷。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联系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实际,笔者从发掘文化农产品,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生力”谈点刍荛之言。

  时下,一提到建设新农村,人们便自然想到公共财政阳光要多向农村辐射,城市优势资源要多向农村覆盖,帮助农村建学校、修公路、砌新房,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单方面向农村输送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发掘、开发文化农产品,让文化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载体的问题。即变灌输为发掘,变从城市向农村赠予为不断增强农村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笔者日前在农村调查时发现,目前我省文化农产品发掘尚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文化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够。可以说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农产品。比如,民族歌舞文化、城郊休闲文化、农家制陶文化、剪纸文化、编织文化、婚嫁文化、锣鼓文化、竹文化等,俯拾皆是,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开发、挖掘、引导不多,没有很好地把它们收集整理归类,变成可开发利用的文化农产品。

  二是文化农产品品种繁多,但辐射不广。由于一些文化农产品都是“祖传秘方”,需师傅手把手地传授,加之农村传播手段落后,不少文化农产品仅限于某一个地域内,影响力不大、辐射面不广,很难形成大区域的普及共享格局,广大农民享用某一文化农产品的几率十分有限。

  三是广大农民对文化农产品需求急迫,但获取不多。在农村,有一个炸爆米花的到村里来,就有3—5人围观;谁家杀猪,就有7—8人观战;哪家办红、白喜事,就有上百人凑热闹。这一方面说明农村缺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说明广大农民急需文化农产品来丰富自己。但目前获得的却很少。文化农产品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甚至向海外流动,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那么如何发掘文化农产品,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生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切入:

  ——激活农村文化发展大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农村文化孕育于广大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植根于农民群众的心田,是广大农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广大农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反映。所以,农村文化乡土气息浓烈,民情底蕴深厚,为广大农民所津津乐道。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政策上创造一个发展文化农产品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全社会帮扶农民自办文化的良好环境,让各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农产品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像青海、陕西一带发掘“花儿文化”一样,大力发掘农村草根文化、湖湘民间文化。如2006年11月8日在长沙县举行的全省首届工艺美术博览会就将上千个品种、万余件石木雕塑、浏醴烟花、益阳竹艺、怀化侗绣等民族民间文化农产品展出,展示了我省雄厚的乡土工艺底蕴。从过去简单的“送文化”下乡逐步转变到在乡下“种文化”,变星星点点为全面激活,培育农村民间文化,发掘农村文化资源,逐步将意识形态的文化,转变成现实经济的文化,打造出有价值、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农产品,进而形成农村相关文化产业的“经济链”,带动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引导农村文化投入取向。发掘文化农产品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都离不开“钱”。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倾斜力度,将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政府的投入要重“引导”,不能“撒胡椒面”。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公益性的文化农产品,重要的农村文化遗产和体现民族及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要给予重点帮扶。如土家织锦、湘西蜡染、永兴银饰、长沙湘绣、邵阳翻簧竹刻、醴陵瓷艺等。同时,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聚合作用,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民间资金发掘文化农产品,促进文化农产品走向产业化。另外,要积极开展文化农产品的培育引资活动,引导外资加入到农村文化事业中来,不断开发新的文化农产品,使之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培育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艺术的欣赏者,也是创造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培养农村民间艺人。我们开展“送文化”下乡,为农民朋友带来了大山之外的新风,但这是短暂的欢笑、瞬间的记忆。为了使农民真正开发出自己的文化农产品,就要为农村培育文化的“常春藤”,培育一批带不走的乡土文化团队。因为“乡”,所以亲;因为“土”,所以真。比如湘西吉首市矮寨镇吉好村利用劳动工具组成的乡土音乐表演队,由农民自带农具演奏,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还吸引了山外、国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农民增加了不少“外快”。所以,发挥乡土作家、乡土文艺团队、民间艺人熟悉乡村生活,贴近乡村实际,知晓农民喜好的特点,对他们适时加以培训、辅导和点拨,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大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农产品就会喷涌而出。同时,鼓励一部分农村文化的领军人物搞好传、帮、带,为他们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样式和产品在农村广泛流传,发扬光大。

  ——创新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文化是资源也是资本,文化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我省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农村文化产业不强,必须从机制创新入手,来加快文化农产品的开发和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推进文化农产品商品化和产业化机制的创新。从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一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我们要确立新的农村文化产业观,既发挥文化农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又张扬其商品属性,通过创新文化农产品发展机制,培育一批农村文化品牌,来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开拓市场、壮大实力。另一方面,推进文化农产品人才成长机制的创新。加快建立文化农产品人才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发现一批现有的乡土人才。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等多种形式,发现一批农村“能工巧匠”。同时,用好用活一批乡土人才。通过每年举办各种民间艺术节,展示文化农产品的创新成果,评选出全省百佳农村文化带头人,如全省首届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评选出了身怀绝艺、善于传教的“长沙民间工艺十佳杰出传承人”,并为他们颁奖,激发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可以引入企事业单位评定职称的办法,对有一定文化造诣的农村文化带头人评定技术职称。另外,可以借助项目合作方式招揽一批优秀人才,直接为文化农产品的发掘与繁荣服务,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力”,让农民享受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最新成果,奏响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和谐之曲。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