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落地
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
“城镇化是一门科学,不能蛮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要求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切不可流于肤浅,失之偏颇;对于城镇化的实践,亦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蛮干。总书记针对湖南城镇化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后来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作了充分论述和全面展开,深刻阐述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等重大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湖南城镇化率已达54.6%。但也应该承认,我们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实践,还存在人居环境不优、城镇特色不够、城乡一体化程度不高等矛盾和问题。尤其需要引起警醒的是,有的地方仍在走大拆大建搞大项目的老路,一说到推动发展,还是习惯于“摊大饼”“造新城”,不顾实际需求和自身实力盲目修大马路、建大广场;有些地方违背城镇化发展规律,随意更改城市建设开发强度,动不动就提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市等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口号;有些地方拆老街区,弄出一堆假古董,原来独具特色的风貌消失殆尽;有些地方一味偏重中心城市布局,忽视小城镇与乡村的布局发展,以至于村庄规划建设失控、贻害不浅;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不配套,使进城农民工处于“半市民化”或“两栖”状态,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根源还是有的同志思想认识有差距,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存在“温差”“落差”“偏差”问题。湖南“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珍贵,推进城镇化工作尤其需要掌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理论武器。我们对于城镇化的认识全面不全面、路子走得正不正,事关湖南发展未来,事关三湘父老福祉。事实上,城镇化不同于其他建设,一开始就要制定并坚持好正确原则,就要统筹考虑好“人、地、业”以及与乡村协调发展的问题,一旦走偏,要纠正过来、再重新迈步就很难了。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现在,湖南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如何让这些人在城市落得住、安得下、扎住根,是一件战略大事。这就需要牢牢把握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基本原则,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如果农民工只是“被落户”“被上楼”,那就会带来大量社会风险和矛盾。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历史过程,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是走正城镇化路子的前提。要统筹城市建设各要素,实现人口和用地匹配,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从城市发展定位来讲,也要目标正确、方向对头,符合实际、遵循规律。一味好高骛远、贪大求洋、追求视觉效果,则会事与愿违。过去,我们一些同志对大拆大建、争盖高楼习以为常。经营城市的理念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非常时髦,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味讲求经营城市在实践中带来了不少问题和弊端,使得一些城市“摊大饼”式地无序扩张,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精明增长”理念,就是要求各级在城市建设问题上,坚持精准定位、精密规划、精细管理、精打细算,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坚决避免“一任领导一种思路、一个机构一套系统、一项工作多头指挥”的随意与无序。
一座城市,说到底是为工作、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而建,宜居宜业是最基本的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方便市民生产生活作为出发点,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统筹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产业发展是城市的物质基础,离开产业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发展多少万人口的城市,肯定是不行的。要以产业带动就业和发展,以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配套增强城市功能,让人气聚起来、城镇活起来。
湖南大多数城市依山就势、滨水而居,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格外珍惜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良好条件,切实保护好城市的原生态山体、水体、湿地以及稻田、菜地,注重自然水系的保护和联通,强化对裸露山体和坡地的修复,让城市融入自然、让自然涵养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点放到促进城市群的发展上。”当前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已加速进入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发展阶段,“长株潭一体化”对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已十分明显。进一步发挥好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必须观大势、谋全局,打破守着“一亩三分地”的陈旧思维,积极主动推进三市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互补发展、环境协同治理、公共服务融合,努力为全国城市群发展探索湖南经验,为治理“城市病”提供“湖南方案”。
守护好一江碧水
山水是湖南最靓的名片,生态是湖南最大的资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描绘的美景,承载着湖南人对诗意自然的亲近与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建设美丽中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始终高度关注、期望殷切。2013年11月在湘考察期间,就指示湖南“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今年4月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又叮嘱湖南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关于湖南生态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这些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湖南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扎实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及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以前没有过的。但也应该看到,湖南作为农业大省、有色金属之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产业结构偏重,粗放式发展累积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污染“上山下乡”,“垃圾围城”现象不少;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有的地方污染防治不力,甚至还在搞“黑色增长”,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历史累积、发展阶段等客观原因,但根子还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得不够、悟得不透,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树得不够牢、践行得不够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结”不解开,发展的局面就难以打开。守护好一江碧水,首要前提在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级各部门都应从中学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悟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定力,践出“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胸襟、境界和担当来,从根本上扭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强省,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要求的具体抓手。从实践来讲,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突出重点、扭住关键、综合施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湖南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省份,“一湖四水”联通长江、辐射全省,全省96%的区域都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必须扭住保护和治理“一湖四水”这个重点,以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及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统筹推进四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长株潭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为重点,解决好工业污染、燃煤、扬尘、机动车等问题。按照“新账不能欠、老账逐年还”的要求,坚持严格耕地保护与受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两手抓”,真正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通过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把固体废物“吃干榨尽”、进行循环利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探索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式,打赢净土保卫战。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乡村,是扮靓美丽湖南的重要一环。现阶段,湖南农村污染仍比较突出,不少地方群众对垃圾围村、黑臭水体等问题反映强烈。要以《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为指南,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养殖行业治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全覆盖,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人民群众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守护好一江碧水、建设美丽湖南,必须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生活全过程、各方面。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冲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定力,退出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是一个化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一个为高质量发展清理好、打扫好战场的过程。只要我们保持定力、稳扎稳打,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就一定能够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真正守护好一江碧水。
切实补齐民生短板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寄语湖南“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这一重要论述,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近年来,湖南坚持不懈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了一大批急事难事好事,交出了一份分量重、成色足的民生成绩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是要“全面”。从湖南来讲,制约我们做到“全面”的,就是民生短板。尤其湖南作为人口大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补齐民生短板既面临还清历史欠账的压力,也面临“再上层楼”的挑战。
现实而言,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我们既为城市中车水马龙、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而自豪,也为棚户区和城中村如何共享城市文明、进城打拼的创业者如何甩掉“外来人口”的标签而心焦;既为乡村振兴美好前景而激动,也为乡村空心化、农村“三留守”、不少山区孩子还得跋山涉水上学而心忧;既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而高兴,也为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时不时为生计发愁、生不起病、买不到房、上不好学而牵挂;既为铁腕治污的成绩而喝彩,也为雾霾、土壤污染、黑臭水体而揪心。老百姓的痛点、堵点,就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必须把补齐民生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补齐民生短板贵在用心。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从哪里来、根在哪里。凡事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真正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村里硬化年久失修的机耕道,确实不如拉通一条大马路来得赏心悦目;为乡村孩子的营养午餐加个鸡蛋,也不如建成一个高星级酒店来得显赫。但它们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同样高大。多搞一些群众身边的“微建设”,多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就会更强。特别要注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我们的真心付出,换来老百姓的舒心畅快。
补齐民生短板重在落实。“放空炮”的“民生工程”只会伤了民心。对已经确定的民生项目和出台的各项政策,一定要全面抓好落实,困难再大也不能打折扣、掺水分。要把民生实事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一项项实际举措,实实在在地抓好每一个环节,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每一项民生实事都有好效果。现在,一些地方在片面政绩观驱使下,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致使部分民生实事无法落实,成了难以充饥的画饼,饱受百姓诟病,这种情况应坚决避免。
补齐民生短板赢在精准。民生短板中最短的那块,就是贫困人口脱贫。当前,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思路已出、目标已定,就湖南而言,关键是找到具体工作抓手,精准发力、靶向治疗。比如讲“住房安全有保障”,保障的是安全住房,不是花园洋房,就不能大包大揽、盲目扩大住房面积、提高建设标准。比如教育扶贫,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不是很强,究其原因还是精准度不够。重点要在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降低贫困家庭子女的上学负担上下功夫,有效解决因贫失学辍学、因学致贫等问题。包括产业扶贫也好、异地搬迁也罢,都要精准到村、到户。一桩桩、一件件,做的都是精细活,不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想点法子,就很难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扶贫脱贫需要精准,办好其他民生实事也需要精准。老百姓盼环保、盼生态,我们就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老百姓希望办事更舒心一些,我们就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精准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
千百年来,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展愿景,明确“幸福”的目标要求就是,坚持民生为本,让全省人民生活更舒心、工作更称心、办事更顺心、全社会更有爱心。湖南人口基数大,实现这个目标,绝不是一件振臂高呼就能轻易办成的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全力以赴、尽力而为,也要掂量家底、量力而行,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理念,在推动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才能真正把总书记嘱托的“补齐民生短板”落到实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三湘全体人民。
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首英格兰古老民谣,说的是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因少了一枚铁钉,导致波斯沃斯战役惨败的故事。祸患积于忽微,古今中外,均同此理,概莫能外。
作风问题无小事。“老百姓办事难,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不正、行为失范,一些党政机关管理不严、纪律松散”,“领导干部改进作风、增强党性,要解决好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问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视察时,在谈到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时,对湖南各级党组织加强作风建设提出了谆谆告诫。
这几年,湖南各级党组织牢记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和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教育,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有了明显好转。
但必须清醒看到,湖南作风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有的政绩观存在偏差,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导致寅吃卯粮、债台高筑;有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打折扣、搞变通,“四风”问题积弊顽固、禁而不绝;有的把“吃喝”搬进了小区,转移到了居民楼;有的不担当不作为,工作浮在面上,遇到难题绕着走,面对问题“捂盖子”;甚至有的在高压反腐态势面前,仍然不收敛不收手,收送红包礼金者有之、内外勾结“提篮子”者有之、“雁过拔毛”者有之,等等。可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一个地方的事业能不能发展、工作能不能推进,关键在干部作风。湖南要迈向光明的未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必须有一个新气象。
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必须解决政绩观上的偏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是理所当然的,但不是为自己留名,而是为人民谋利。对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我们要大胆干、努力干;对于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则要坚决抵制和反对,不能为了一时政绩,而导致“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作风问题最容易反弹,如果不紧紧抓住,一些已经压下去的问题很可能死灰复燃。解决“四风”顽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明示“越往后越严”,给那些等待“风头过去”的人以明确的预期。习惯是养成的。只要我们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工夫,就能真正抓出好的作风来,形成“日用而不觉”的长效化保障。
问题是潜在的风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风有没有变化,老百姓体会最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作风建设的重点要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聚焦发力,少做“击鼓传花”的二传手,多当摧城拔寨的先锋官,带着感情和智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以真心换民心、以无私赢口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
“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既是干部政治品质的体现,也是干部作风的反映。当前,湖南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重大风险挑战和矛盾阻力。党员干部如果遇到难题就绕、碰到矛盾就躲、承担工作就拖,就会贻害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改变工作作风,应有之义就是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
担当作为的好作风从哪里来?重在从我做起,从思想建设抓起。大兴学习之风,特别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沉下心来接地气、察实情,不能习惯于走平坦的路、看亮丽的点、听顺耳的话,只下去不调查、只调查不研究、只研究不落实;大兴实干之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人去干是关键。无论是打好“三大攻坚战”,还是落实“产业项目建设年”,样样都需要实干、苦干、埋头干。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作风建设,各级领导要以上率下,发挥“头雁效应”。同时要切实履行“两个责任”,强化管党治党的政治担当。须知,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必须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只有这样,才能管出习惯,化风成俗。
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时曾深情地说:“湖南人杰地灵,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诞生在这里,我们要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进入新时代,湖南这样一片红色土地,如何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把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把他们为之奋斗而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在精神上、思想上、灵魂上受到洗礼。传承红色基因,对湖南这片热土上的共产党人来说,有着格外特殊的意义。湖南是毛泽东同志的家乡,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从三湘四水走上历史舞台的共产党人如璀璨繁星、光彩夺目,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光照日月的贡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点燃的;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桑植起义等,无数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向死而生;在湖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留下了“断肠将军”陈树湘的壮怀激烈,留下了“半床被子”的鱼水深情。可以说,一部湖南共产党人的历史,就是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写进党代会主题,首先就是要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铭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血汗换来的,永远不能忘了脚下这片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进而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怀赤子之心、永葆奋斗激情,奋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红色基因绝非抽象的概念,更不是尘封于故纸堆里的遗存,而是共产党人精神与信仰的密码。过去,父辈们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大无畏精神,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干出了“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凭着一股闯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当前,湖南正处于推进“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始终保持那么一股不服输、拼到底的精气神,需要我们激活红色基因,激扬奋斗精神。
对比历史与现实,“糖弹”的考验,绝不亚于“枪弹”的考验;名与利、得与失的考验,有时也不亚于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我们必须敢于刀刃向内,勇于开展自我革命,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传承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唤起无坚不摧的红色能量。
发扬红色传统,需要革命纪念地作为载体,但并不是把革命历史纪念设施建设得越“高大上”越好,而是要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教育价值,使之能够常用常新,用以滋养精神家园,凝聚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举面旗、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拍照“留念”后就“忘”之大吉,而是要与历史深沉对话,与伟人心灵相通,真正使灵魂深处受到洗礼,让红色旅游成为厚植红色基因、激活初心使命的养心提神之旅。
红色基因,决不是保守的指代,而是进取的象征。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传承和发扬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一百年充满艰辛,一百年创造辉煌,一百年举世无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铿锵声音,道出了湖南人民的心声。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只有传承和发扬好红色基因,我们才有底气写下俯仰无愧的新篇章,用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湖南告慰先烈、告慰历史。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