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推进和谐常德建设

作者:中共常德市委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08日 11时48分52秒 编辑:redcloud

常德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以来,确立了构建“和谐常德”的战略目标,并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着力点。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尽力服务群众,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效推进了和谐常德建设。

 

    一、尽力满足群众诉求,把握构建和谐常德的根本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依靠群众,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又要为了群众,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市委明确要求把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1.知民情,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把广大群众的意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首先要知道广大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基于这一点,我们注重抓好群众表达诉求和实现诉求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全市层层建立了社情民意调查反馈制度,通过领导信箱、随机调查、网上论坛、基层走访等途径,定期收集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及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困难比较突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2.重民生,及时解决群众困难。重视群众意愿重在行动,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对涉及群众就业就医就学、吃饭穿衣出行等切身利益问题,一抓到底,件件抓落实,出实效。2006年,全市开展再就业“万人援助行动”,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5100名就业困难对象上岗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新增14.3万人;12.3万人纳入城镇低保,发放低保资金1.15亿元;7.8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发放低保资金1275万元;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0所,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新增1290人;新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4.1万平方米。在新农村建设中,以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级安排专项资金5800多万元,全市新建通村水泥公路2170公里,通乡公路130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线路70条,建立农村客运站42个,汽车客运招呼站158个。补助支持农民家庭新建沼气池1.6万个。解决了10.8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3.顺民意,建立群众评价干部制度。2006年在对区县(市)党委进行换届考察时,我们通过运用统计调查、电话征讯、发放调查表、直接找普通群众访谈等手段,了解群众的看法、印象、感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和实绩考察,并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实行了实绩申报、公示、认定制度,先由集体和个人申报实绩,向社会和群众公开,组织群众代表进行真实度测评。组织认定领导干部的实绩时,以群众认定为根本依据。

 

    二、着力建强基层组织,夯实构建和谐常德的基础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在构建和谐常德中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作用。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和谐常德”的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1.着力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做到有人办事。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靠党员和党的干部努力工作来发挥,市委在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把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摆在首位。

    一方面扩大党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不断产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着力使党建工作及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一经建立,就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党建工作,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及时建立党组织;不具备建立条件的,及时选派联系员和指导员。2006年采取单独组建、挂靠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在260家新建立的“两新”组织中建立了党总支和党支部135个,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的达到了98.5%。从机关选派近千名干部到“两新”组织中担任党建工作联络员和指导员。还选派了25名市直机关中层骨干到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担任外协副经理(副厂长),直接负责抓好这些企业的党建工作。

    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工作。为了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全面发展,我们采取领导联系办点、派工作组蹲点等办法,对后进基层党组织进行建设整顿。2006年,全市确定对392个后进村和社区党组织进行重点整顿。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帮助党支部开展工作、后盾单位大力扶持等方式,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规范工作制度,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全市有207个村(社区)摘掉了后进帽子。

    2.着力改善乡村办公设施,做到有条件办事。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全市还有一些乡镇和村(居)办公条件差,甚至有的连活动场所也没有。我们认为,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既影响这些单位干部的积极性,也影响党组织的威信和形象,决定采取三条措施着力解决。

    一是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我们明确,在2006~2007年两年时间内解决全市597个村没有活动场所的问题。经过科学规范设计、深入督查指导、强化资金落实管理,2006年已有205个村建起了较高标准的村部。2007年市财政将拿出500万元支持比较困难的25个乡镇改善办公条件。

    二是整体推进城市社区办公场所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组织的功能越来越强,对社区组织活动场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6年市委、市政府对每个社区补贴5万元,对社区党支部阵地进行提质。

    三是强化基层工作运转经费保障。在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对基层组织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大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新增转移支付60%以上补助到乡镇,30%以上补助到村,保证每个村每年至少有1~3万元的工作经费,确保乡村工作正常运转。

    3.着力关怀基层党员干部,做到有激情办事。为了保障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经济上的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真正关心、关怀基层党员干部。

    规范村级主干工资发放。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村级主干工资由区县(市)财政打卡发放,按月领取。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每年还为村、社区的主要负责人交纳了1000元养老保险。对已经卸职退任的140名原任村主干给予每年600元生活补贴。对连续任职30年以上的125名村支部书记一次性交纳养老保险,卸职后每月到社保部门领取退休金。

    开展救助困难党员活动。制定出台《常德市扶助生活困难党员试行办法》,市县两级建立党员扶助基金,采取党员捐助、财政拨款、党费划拨、社会捐赠等多条途径筹集扶助基金,每年分“七一”和年底两次进行扶助。2006年全市扶助困难党员6885人,扶助金额115万元。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为党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三、努力盘活干部队伍,抓住构建和谐常德的关键

    构建和谐社会,干部队伍是主导和关键力量。我市干部资源比较丰富,但干部积压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严格控制职数、职位比较紧缺的情况下,用提升职务来激励干部的空间越来越窄。因此,每到干部调整时,干部思想波动较大,无形中分散了干部在构建和谐常德中的精力。我们认为,只有规则的公正,才有竞争的公平,才有结果的公信。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抓好干部选拔任用的规范性工作,靠规则的公正,理顺干部情绪,凝聚干部力量。

    1.更加注重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一方面对县处级干部进行思想作风建设整训。去年党委换届以后,我们通过对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专题调研,搞清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举办了县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培训班,切实解决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市委还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对思想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目标和措施,从而有效促进了县处级干部思想作风状况的好转。

    另一方面抓好制度建设。我们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有关制度和规定的同时,制定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制度,规定市县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建立“工作创新成果”申报制度,对5年内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产生重大效益的创新措施,经申报审核,予以认定和表彰;完善工作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对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的重点工作,各地各部门将落实情况向市委定期报告;建立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策规则,一年进行一次检查。这些制度有效规范了干部行为。

    2.更加注重干部选拔任用的规范化建设。干部选拔任用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必须靠程序来保证。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制定了两个程序,一个是市管县(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一个是区县(市)党政正职选拔任用工作程序,正在研究制定四个具体程序。这些程序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可操作性,既体现了公正、民主的要求,又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对形成良好的干部成长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更加注重盘活干部队伍存量。干部资源是不可多得、不可浪费的宝贵资源,只有优化配置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为了全面调动各方面干部的积极性,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战略性后备干部的培养选用力度。我们要求,不仅要着眼于近期班子建设,盘活现有干部资源,而且要有战略眼光,注重战略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2006年,全市选拔了13名年轻处级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省直单位挂职锻炼,19人到乡镇挂职锻炼。今年又从市直单位选拔了1530岁以下的科级干部到乡镇挂职,选拔了53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乡镇党委书记,选拔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到市直综合单位挂任局长(主任)助理。市委常委会议还决定在今年区县(市)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中,要发现和起用30岁以下的干部进入区县(市)党政领导班子。

    二是关注基层、艰苦、待遇清贫单位的干部成长。我们认为,所有的领导职位、岗位资源都是党和人民的资源,都是全市的资源,都必须从全市的角度进行优化配置。为调动和激励基层、艰苦、待遇清贫单位干部的积极性,去年12月份,市委从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中选拔5人到市直单位担任副职。在最近的干部调整补充中,在职位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对档案局、信访局、老干局等一些工作艰苦、负荷很重、待遇清贫单位的优秀干部实行了倾斜。

    三是妥善用好各年龄段的干部。在重视基层和战略性后备干部的同时,我们特别强调要用好各年龄段的干部,明确提出不亏待50多岁的干部,重点用好40多岁的干部。为了妥善安排好一批年龄偏大、实绩突出、表现好的在职老局长、老主任,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做了许多汇报和协调工作,引起了省委对常德干部的高度重视。去年换届以来,调整补充了9位市厅级领导干部。我们对一些县处级岗位也进行了调整补充,一批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我们正在研究探索提拔因素以外的多种激励干部的政策和措施,全方位调动干部积极性。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