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油菜花黄分外香

作者:李 苗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5日 04时06分03秒 编辑:redcloud

 

 

郭开朗副省长看望官春云院士

 

[人物档案]

    官春云,男,蒙古族,湖北荆州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官春云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48项目和省部重点项目1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一、二等奖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奖2项。此外还获科技兴湘奖、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湖南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和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培养了大批人才,博士后12人,博士25人,硕士15人。

 

    “我只是油菜领域里的一位耕耘者,我别无他图,只想多育油菜新品种,为老百姓致富多出力。”我国知名油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官春教授如是说。这位在油菜王国里辛勤耕耘了40多个春秋的教授,以他的智慧和汗水收获了成功,他培育了15个优质油菜品种,已累计推广1亿多亩,为农民增加收入30多亿元。在三湘大地的父老乡亲心中,人们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杂交水稻有个袁隆平,‘双低’油菜有个官春云。”

 

    跳入“农门”

    出身蒙古族的官春云,19382月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1955年高中毕业,因为中学时化学学得最好,起初,他打算报考化学工业方面的专业,但因视力未达到学工的标准,班主任只好让他报考农科或文科。官春云感到很委屈,当时他不知道“农学”是干什么,只看到升学指导上把“农学专业”列在农科之首,就报考了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

    上大学对许多从高考的独木桥拼杀出来的骄子而言,走进高等学院的象牙塔,便是跳出“农门”。可是走进农学院的官春云发现跨进校门,便踏入“农门”,他无法也不能回避这个“农”字。从一些课程的接触中,官春云发现“农学专业”和祖辈日夜耕作着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认识到农业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有很多奥秘需要人们去探索。年轻的官春云焕发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活力。他下定决心要学好农业科学,为祖国农业建设作贡献。他不但认真听课、认真读书,而且认真实践。1958年全校师生下放农村支援农业,官春云下放到郴县栖凤渡乡瓦灶村,与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向农民学习。那年他第一次参加“双抢”,打稻、插秧、挑稻草、送公粮,样样都干。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晚上挤时间搞科学实验,搞调查研究。支农结束时,他被当地农民评为劳动模范,几篇科学实验论文也被刊登。他初次尝到了步入“农门”的滋味,也坚定了在农业科研领域里披荆斩棘、获取辉煌的信念。

 

    敢为人先

    油菜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农作物。但在五六十年代,平均亩产只不过五六十斤,影响了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1959年,官春云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分配在作物学教研室从事油料作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油菜是农民食油来源之一,油菜低产,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当时农民缺粮少油,吃的是“红薯饭”、“红锅菜”(即炒菜不放油),官春云见了心里非常难受。他通过调查了解到,吃“红锅菜”的主要原因是油菜种植面积小,单产不高。他决心解决农民吃油的问题,从此开始了一生为之倾心的事业----油菜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较长时间的调查总结,官春云终于弄清了油菜的苗前期是主茎节数的决定期,苗后期是有效发芽的决定期。结合湖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分析,他对当时很多人认为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只注重“春发”的传统习惯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油菜品种已更新换代,甘蓝型油菜生育期要求早播,只抓“春发”不利于增产。根据长江中游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是否可改为抓“冬发”?针对这个问题,官春云根据油菜生长的条件,影响产量的要素等问题,对品种、育苗、栽培、施肥及田间管理等生产环节开展了系列研究。1965年,他在《油料作物》杂志上发表了《试论油菜“冬发”在生产上的重要意义》的论文,第一次阐述了自己对油菜增产的新理论。官春云的油菜“冬发”理论像在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在全国油菜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78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油菜“冬发”》一文,提出了油菜“冬发”必须具备的产量结构、不同生育期长势和栽培技术措施。1985年,湖南省教委对这一科研成果组织了鉴定。全国著名的油菜专家刘后利教授在鉴定会上指出:“官春云论油菜‘冬发’的系统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对油菜传统种植理论的重大突破。”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湖南省农业部门积极推广“冬发”栽培技术,使油菜连年增产。后来,油菜“冬发”技术在长江中游地区大面积推广,油菜亩产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公斤左右。

 

    心装百姓

    “人活在世上就要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事”。这是官春云常说的一句话。事业对官春云来说是引力、动力、活力。

    官春云是个闲不住的人。对他来说,没工作干没事情做,日子最难熬。在他的眼里,干事情是最大的生活乐趣。他长期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教学上,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出《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6门课程,已培养出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高级人才50多人。在科研上,他先后主持育成油菜优良品种15个,相继出版《油菜品质改良及分析方法》、《油菜生态和遗传育种研究》等专著9部,参加了《油菜的遗传与育种》、《实用油菜栽培学》、《中国油菜品种志》等8部全国性的大型专著以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CAB等重要刊物收录的有52篇。官春云是全国油菜界屈指可数的著名油菜育种家。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的史册。

    官春云最珍惜时间,把时间看作是无价之宝。为了赢得时间,常常是需要集体研究的事,放到八小时内去做,而自己能单独完成的事,挤到八小时外去干。晚上和节假日,则是他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工作的最佳时间。有一年春节,爱人李带着女儿回到母亲家去了。官春云一个人躲在教研室写东西,饿了就烤点馒头吃。后来岳母见到他说:“过春节盼你回来看看我,也是对我的一份安慰。”官春云语噎了,面对这位慈祥的老人,他又能说什么呢?同年八月,《油菜品种改良和分析方法》这部长达27万多字,倾注官春云心血与智慧的代表作出版了,他恭恭敬敬给岳母献上一本。老人热泪盈眶地捧着书说:“你做得对,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我理解你。”

    19858月,官春云担任了农学系主任,肩上又多了一副担子。全系师生900多人,行政工作他要管,教学工作他要抓,思想工作他要做,科研工作他要搞。他像一个钢琴师一样有节奏地忙碌着。一些好心人劝他辞掉这个“七品芝麻官”,专心专意搞科研。他说:“党培养和信任我,就是要我为国家、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多做一点事,多尽一份责,我怎么能卸担子呢”?

    19889月,官春云接连收到“母亲病危速归”的两封电报。他知道:年迈的母亲长期患病,卧床不起,若不回去,恐怕生前难以见面。系里几位领导都催他早点回去。可事情偏偏这么凑巧,正在这时他又接到省里一个会议通知,研究部署冬季农业生产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建议:向省里报告一下换个同志去。但他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家事要服从国事。省里既指定我参加,这就说明非去不可。冬季农业生产是全省的大事。”开完会后,官春云才匆匆忙忙赶回老家看望病危的母亲。在他看来,人民的事高于一切。

 

    乐于吃苦

    19855月,第七届国际油菜科学大会在波兰华沙召开,出席会议的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300多名,这是世界各国油菜学术界的一次盛会。官春云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在会上介绍了《化学杀雄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研究》论文,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认为这项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为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开创了新的科技领域。

    油菜生产要发展,油菜科研必先行。早在1973年,官春云就开始了油菜育种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常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优良油菜品种选育等方面工作。1980年,他相继在《遗传学报》、《作物学报》等杂志上发表了《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和优势早期预测的初步研究》、《甘蓝型油菜产量形成的初步分析》等论文,对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的预测、产量构成因素与栽培技术等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科学的论证。

    在油菜化学杀雄剂用于油菜杀雄和开发利用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方面,官春云是国内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为了探索和选择化学杀雄剂诱导油莱雄性不育的最佳效果,他在油菜生产季节,不管刮风下雨,整天泡在油菜地里兜圈子,一畦畦一行行观察化学药物对油菜杀雄的效果。经过四个寒暑艰辛研究和实验,仅对“杀雄剂1号”、氨基磺酸等11种药物就进行了上百次的试验,从而证实“杀雄剂1号”对油菜杀雄效果最好。1981年,官春云在《遗传》杂志上发表了《“杀雄1号”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其机能研究》的论文,这一研究成果为培育油菜优良品种,提高油菜增产能力开辟了新的前景。

    “七 五”期间,官春云承担了全国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单、双低油菜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的研究”。“单、双低”油菜的研究,加拿大、法国等国家起步较早,加拿大在1964年就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单低”(低芥酸)油菜新品种。官春云想,外国人能搞成功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搞成功。他以顽强的意志、勇于攀登的精神,开始了我国自己的“双低”油菜新品种的科学研究,向“双低”油菜发起了攻坚战。杂交育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官春云是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以澳大利亚的油菜品种----马努作母本,我国的“甘油5号”作父本进行杂交,培植选育“双低”油菜新品种。他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多年的工作实践,设计出原始材料圃、杂交育种圃、选择圃、鉴定圃和品系比较圃等五个试验圃的育种程序,官春云一个圃一个圃地试验,一株一株地选育,从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成功跋涉迈进。

    19855月,官春云和他的几个伙伴卷起行李铺盖来到黑龙江德都县的一个部队农场进行夏繁育种试验。在那里,他们每人都得种上亩把地。为了节省科研资金,从翻地、整地、播种、选苗、施肥、选株一直到收割都得自己动手。官春云既是组织者又是劳动者,每天都得干上十一、二个小时,晴天汗淋淋,雨天满身泥,收工回到住地,大家都不想动弹了。农场的同志看到他们累得像散了骨架似的,怜惜地对他说:“老官,你是一个堂堂教授,何必自找苦吃呢?还是花几个钱雇几个工人干吧!”官春云苦笑了一下,他说:“各人有不同的苦乐观,跳舞、看电视、听交响乐,可以从中得到乐趣。但我在育种中,掌握到一手资料,选择到一株株理想的材料,其乐更无穷!”

    1980年开始,连续6年的加代繁育,每年对数万株的油菜进行筛选,对3000多份样品进行分析,经过八代的繁殖选育,终于育成了湖南第一个“双低”油菜新品种“湘油11号”,把全省油菜生产的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双低”油菜新品种“湘油11号”具有茎秆坚硬、耐肥抗倒、品质优良、高产稳产等特点,一般亩产110150公斤,高的亩产达200公斤,比常规油菜品种增产10%以上,是国家目前唯一审定的既高产又优质的“双低”油菜新品种。

    1997年,官春云和课题组同志又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高品质、高抗性油菜新品种的选育。1998年,他们选育的我国第一个稳定的转基因油菜品系“湘杂油1号”,创造了湖南油菜单产最高纪录。这一技术在第七届国际油菜会议上确认为国际领先技术。为解决我国油菜虫害问题、提高油菜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湖南省油菜种植面积每年达1300多万亩,单产100公斤左右,实现了菜油自给有余,并大量外销。对此,官春云颇感欣慰,但他仍没有满足。官春云平静而谦和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要活到老,学到老,继续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新贡献。”

    又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正大步走来,官院士又盯上了新的目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