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 囚语(节选)
“自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吴梅村感恸深矣,戏拟四句不谐律的诗:
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只问此心无愧怍,赤条条来光棍逝。
……
余素无非分之想,绝非事业野心家也,但三次被叛逆之罪,七次一败涂地,落荒逃生。民国十一年与薛伯陵、张向华同任孙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六月间,陈炯明以二师之兵围攻总统府,余与伯陵两营人守御之。激战一日夜,当攻破之际,余与伯陵偕同向前门逃出。乱兵拥入,余一手撒五万元钞票于地,乱兵争拾取,余辈乘机挤出。在街上,复前后受机枪扫射,余二人逃散。余走数街,为乱兵追逐入一穷巷,一洗衣妇助我,取一梯登瓦上,走数十栋,始入一印刷店,为一老妇所收容。事后,为陈炯明视为叛逆而通缉。此一次也。兵败之后,不数日,余偕伯陵潜乘轮至黄埔,登总理及委座所指挥之“楚豫”舰后突入白鹅潭。及许汝为兵败韶关之讯到,总理偕委座及陈策登英舰“武汉”号赴香港,余与林植勉、李南溟攀龙无术,并遵总理嘱留舰上。去年斩头的欧阳格密与陈炯明方商议投降条件,乃监视余三人,拟缚献陈炯明以邀功。幸得水兵之助,逃至沙面,得一英人护送至航香港之轮船,始脱险。此二次也。至香港不数日,复奉孙总理之命,偕伯陵由广州湾潜至高州山中,协同电白县长谢晋臣编集绿林豪杰约千人,举兵抗陈炯明。约二月,事败,复逃至香港。此三次也。民国十六年,清党事起,南昌举兵,至汕头,一败涂地。与周恩来、聂荣臻潜伏乡间约一月,乃易服乘渔舟逃至香港。此四次也。是年冬间,广州之变起,历三日极之艰危,事败。余易服偕吾妹作难民逃至香港,几为香港警察所扣留。此五次也。后三日,复潜逃至日本东京,屡受警察所追查,仅留一月,不得不再行潜逃。在敦贺赴海参崴轮上,为便衣侦探盘问四分钟,几为所扣。此六次也。此次皖南惨变之事,余不得不负其责任。担任军长三年来,实非所愿。三上辞呈,二次走避,而终不免于陷入漩涡,一败涂地。自动投案,又被叛逆之罪。此七次也。余与吾妻谈及吾遭遇之事,吾妻答曰:“尔的名与别字便是征兆,铤而走险,绝少平安”,可以此作解释矣。去年七月过柳州,访张向华,向华指着我的面说:“尔这个衰仔,当了三年军长,不升不调,又辞不掉,全国找不到第二个。”我默然笑曰:“那是我的福吧。”至友严立三,现任湖北代主席,常谓自己为不祥之人,非遭变乱必不出而任事。余亦有同感焉。汉口未失陷前,余与立三在省府谈及我的辞职事。立三喟然曰:“不干也好,留以有待吧。”呜呼,立三!余历经折磨,此心枯矣,尚何待耶?去年蒋憬然、徐赓
由重围苦战流血的战场,又自动投入另一个心灵苦斗的战场了,后者比前者令人提心吊胆更加几倍。一个人,当可能到达他生命最后一程的时候,他的感情与理智,或感情与感情,或理智与理智(意识),一切矛盾是最容易一齐表现在他的心头激烈争斗着,比血的战场还要厉害。他需要眼泪,好似后者需要血一样,这不是妇人、懦夫的眼泪,是壮士哭战友的眼泪。他需要狂歌,需要狂笑,最后一个意识、一个感情战胜一切了,他会发出凯旋的微笑。
昨日《前线日报》载,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写着: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并写:“千古奇冤,江南一叶……”“一叶”不知作何解?大概是指一页历史吧。若是指一个不值半文的囚徒叶挺,则那个“冤”字是不恰当的,应当改为“奇遇”好些。我这次遭际,确实是人生的奇遇。自到友军后,直至上饶,数日间,阶下囚与座上客同时兼备一身。古人云,昔日座上客,今朝阶下囚。与我比起来,岂不逊色?我现在所食伙食,据仆人说,每天四块,一月就是一百二十块,可说是全世界最高等的囚徒了,岂非奇遇?
……
吾妻于廿一号来一电,嘱我应为六七个儿女(第七个尚在胎里)珍重自惜。妻儿的私情固深剜着我的心,但我又哪能因此忘了我的责任和天良及所处的无可奈何的境遇呢?我固不愿枉死,但责任及环境要求我死,则我又何惜此命耶?覆吾妻一电,请求代发,据闻尚未发出。电云:
“电悉。军人天职,人格重于生命。处无奈何之境,听天由命可也。尔可在家为我祈祷,切勿赴渝奔走及来电询问,于事无补。孙曲人谅可脱险,任光夫妇受重伤,谅无救。希(三十日)”
吾在乡,幼年甚爱读前后《出师表》、《正气歌》、《苏武致李陵书》、秋瑾及赵声等诗,感动至流涕,造成一个悲剧角色的性格。十三岁时,曾手抄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汪精卫的《革命绝不致召瓜分论》及《民报》等书,养成一种对社会反抗的性格。此时约当宣统二三年,我私自把辫子剪去,受吾母痛骂一顿,我亦大哭一顿,但未遵母命留回去。及后入惠城农业专门学校,值
……
“自由”像水和空气一样,得之不觉可贵,失之则难堪,或至于死。只有在沙漠中才觉得水的可贵,只有在病中才觉得康健可贵。屠格涅夫说过:“我爱自由胜过世上的一切。”
……
未理发已一个多月了,仆人数次问要理发吗?我答可不必。今日理发师又来,遭我拒绝。适有友人在谈话,问我缘故,我说,这是我今日仅仅所能做的自由,囚徒的自由。仅能从不字上着想,不能从要字上着想。譬如尔要活,他人偏不要尔活。假如尔想不要活,这是尔可以做到的自由。
……
今日我特别觉得须的可爱。我在自由的时候,吾妻很讨厌它,我每过几天必须刮一次,吾妻必笑问:“今日为什么又刮须?”我只能一笑答之,彼此均会意了。漫漫长日,在囚室中特别爱抚须沉思:觉我的唇不知何日才有朱唇可吻之福。今日只能摩一摩须,也感到一点快感。今日因须长,才发见下唇的须皆逆生,这或者是多遇逆境的征兆吧。我已发愿,我一日不得自由,必不理发剃须,这是我的自由。
民国三十年元月廿一日
赏析
人格重于生命
《囚语》这篇长达18页、4000多字的文稿,是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李村时断断续续写成的。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1896年生于广东省归善(今惠阳)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领导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立下战功。南昌起义时,担任前敌总指挥。抗战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毛泽东曾称叶挺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叶挺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
通读《囚语》,让人读来感到质朴真切,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家的铁骨柔情,通过这质朴的文字,我们真切地理解到将军的真情感人至深:爱国之情、朋友之情、部属之情、亲人之情,皆跃然纸上;将军的精神感天动地:赤胆忠心、不屈不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尽烙入人心。
情动于衷而发于言,情动于己而感于人。开头的四句明志诗,集中反映了《囚语》的主题,表明了叶挺从参加革命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求名利地位和金钱,但求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的高尚品质和浩然正气,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吾妻于廿一号来一电,嘱我应为六七个儿女(第七个尚在胎里)珍重自惜。妻儿的私情固深剜着我的心……”“今日我特别觉得须的可爱。我在自由的时候,吾妻很讨厌它,我每过几天必须刮一次,吾妻必笑问:‘今日为什么又刮须?’我只能一笑答之,彼此均会意了……”对妻儿浓浓的不舍与思念之情,成为狱中漫漫长日中的一点慰藉,这更彰显了这位铮铮男儿的铁骨柔情。
临大节而不苟安,视人格重于生命。“人格重于生命”这既是叶挺的铮铮誓言,也是叶挺的人格宣言。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囚禁的五年中,叶挺顽强战斗,他为新四军的荣誉而战,为真理而战,为人格而战,虽渴望自由,但是,“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囚歌》语)如果获得自由是以出卖灵魂为代价的,他宁可永远不自由,因为还有比自由更高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格。
以“余素无非分之想,绝非事业野心家也,但三次被叛逆之罪,七次一败涂地,落荒逃生”开头,用一整段文字,追忆将军参加革命以来的坎坷经历与所面临的困境,但他临危不惧,义无反顾,至死不变。对待自己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与好友的劝慰和关心,他一“笑”一“叹”,坚守大节,义无反顾,至死不变。对党对国的赤胆忠心,天地可表。
“自到友军后,直至上饶,数日间,阶下囚与座上客同时兼备一身。古人云,昔日座上客,今朝阶下囚。与我比起来,岂不逊色?”但这绝不会动摇叶挺的政治信仰,绝不与反共势力同流合污。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不屈不挠”,这是对叶挺最好的写照。
“妻儿的私情固深剜着我的心,但我又哪能因此忘了我的责任和天良及所处的无可奈何的境遇呢?我固不愿枉死,但责任及环境要求我死,则我又何惜此命耶?”“军人天职,人格重于生命。处无可奈何之境,听天由命可也。”理智战胜感情,“责任和天良”压倒“儿女私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他是精神上的勇士,是军人中的楷模。
平淡之中见真情,于无声处听惊雷。将军用平实的语言,如拉家常地回顾了自己的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参加革命以来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对“皖南事变”死难者悲痛、对同时被关押的部属的思念,以及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全文不见“关心、思念、痛惜”等字眼,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将军的拳拳之心光华如日月,眷眷之情浓烈似深海;自由胜过生命,将军虽然身陷牢狱之中,没有描述自己如何与国民党当局的斗争,但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历了种种严峻的考验而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勇士,领略到了一个对民族对人民无限忠诚的赤子之情;通篇没有“不屈、大义、忠心”等词语,但我们分明听到铮铮铁汉生死不苟赤诚报国的呐喊,热血男儿追求真理捍卫尊严的心声。
今天,我们重读叶挺在牢中用生命和血写成的《囚语》,旨在学习和领会叶挺爱党爱国、坚持真理、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望城一中余秋玉)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