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凤凰之舞 在笔下 在梦中
在当代中国,有哪位艺术家能像黄永玉先生这样如此深情地拥抱故乡?
黄永玉作品选登
当年那个在凤凰古城沱江边戏水玩耍的小顽童,已然走过80余年时光。然而,任他鬓发花白,岁月老去,他的步履却依旧漫溢着青春。跳跃,腾挪,一次次走进故乡。“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她是你的。”面对故乡,只有用这样的诗句,才能倾吐永恒的情感。
他的心当然永远也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呼吸山水的灵气,触摸记忆的鲜活;用笔描写故乡,用心贴近故乡。他的艺术因故乡而充满活力,故乡则因他的笔而得到艺术的升华。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他的人生里,我们读出的,就是这样一种个人与故乡之间的特殊关系----世俗而充满诗意,意象纷呈时又显现出抽象的含蕴。
他常说,小时候他喜欢在凤凰城的青石板小巷里闲逛,最爱去的是边街,那里是民间艺人的天地。风筝画,菩萨木雕;苗寨赶圩,土家舞龙……一切与风俗、与艺术有关的星星点点,早早地就浸染着他的情感。不错,这是一个艺术家诞生之初难得的熏陶。那种对艺术的热爱,观察生活的特殊习惯,一旦形成,就将不会更改,并深深地内在地影响他的艺术创作。
黄永玉是以创作木刻走上艺术道路的。中国现代木刻的诞生与社会革命、抗日战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上个世纪30年代许多木刻家的创作大都以抗战为主题,直接反映现实问题,注重社会影响力。作为木刻家的黄永玉的出场却与众不同。尽管他也表现过抗战主题,但他着力最多的则是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与少数民族的形象。12岁离开凤凰之前他所感受过的一切,成了他的创作源泉。在这一点上,他与表叔沈从文走到了一起。湘西的特有文化,造就了这两代文艺家。
这就是凤凰对于黄永玉的真正意义。是故乡让他从心灵深处拥抱艺术,使他一生偏爱文化主题。不是一种简单的温馨记忆,也不是单纯的母爱,故乡的重要,更在于赋予了他一双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观察世界、反映世界的眼睛。
故乡还送给了他一双永不疲倦、偏爱漂泊的脚。
他在12岁时就离开了故乡,到江西、福建一带独自闯荡。可以说,他是在漂泊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他,漂泊不仅意味着生活不断发生变化,也意味着艺术从此有了多样选择的可能性。漂泊让他形成了一种执著、张狂、潇洒的性格。他以这一性格面对社会复杂的现状,经受历史沧桑的磨砺。他也以这一性格走进艺术。他喜欢尝试各种艺术形式,哪怕到了八十几岁的今天,他仍然毫不疲倦地行走在艺术天地里。好奇而又郑重,敬畏却不畏缩。画自己所想画,写自己所想写,一天也不愿停笔,永远都像在漂泊。
我更看重的是他永远拥有朝气、勇气,甚至傲气。
“写不好东西怎么能怪压力呢?只能怪你自己。”在说到艺术创作时,他不止一次这样说。其实这也可以看作他的人生态度。对于一个乐观、执著、富有创造性的人来说,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如何难以捉摸,永远只能是一种背景,一种陪衬。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
他便是如此。不管发生什么,不管面对什么,他总是他。永远做自己的主人,把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艺术就是一种命运。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他都情愿自己是艺术的创造者。只要激情尚存,信念尚存,他就不会停止心灵与艺术的对话。依我看,在他那里,任何艺术形态都具有同样的分量,并无轻重高低之分。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这正好与他的性格相吻合。这样,他便少了些清规戒律,少了些拘谨。他可以随性情而行。他自由而大胆地进行着他的艺术探索。他看重的是如何最充分、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绪与思想。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创作过程,而非结果表达方式本身。色彩、构图、风格等元素,与艺术家的个性是一种交融,而非硬贴上的一张皮。毫不奇怪,他会对不同的艺术形态表现出青睐,水墨、水彩、油画、雕塑、版画;诗歌、散文、杂文、小说;他涉猎如此多的艺术样式,并且都有耀眼的闪光。
他曾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自己艺术上的成功:“我这辈子应该说艺术的八字好。”语气很淡,似乎所有勤奋和艰辛,都不值得一提。其实,凡是熟悉他的人,都吃惊于他的勤奋,钦佩他的精力。一旦进入艺术天地,他就仿佛永远不知疲倦,有着奔涌不息的创造力。一次他在北京举办大型画展,走在不同年代创作的各类作品中间,连他自己也禁不住感叹地对我说:“没想到这辈子真干了不少活!”这位12岁离开凤凰的人,在漂泊行走70年后,完全有资格这么说。
在他的笔下,在他的梦里,在他的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中,故乡凤凰----永远是一个翩翩起舞的美丽的精灵!
(题图为黄永玉自画像)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