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
衡阳市实现富民强市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在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的同时,坚持“公办文化”、“商办文化”和“民办文化”一起抓,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条件,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
加强“公办文化”
重视、关心、支持公共文化,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党仍然挤出经费、调剂物资,办报纸刊物、建文艺院团,动员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各种文化表现形式,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前进号角,一曲《黄河大合唱》,将激情洒遍神州大地;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奋力拼搏……在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现在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政府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添置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改善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应该看到,一些地方对公共文化的把握,更多地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没有进入到操作层面,一些文体设施由于缺资金陈旧失修、形同虚设,不少行政村还是文化设施的“盲点”,许多农民物质富有与文化贫乏反差明显。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滞后的局面,各级党委、政府是主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具体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把其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着力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大文化”意识,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责,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商办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经济中“淘金”的企业、商家越来越需要借助文化这个平台,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为自己提升品位、壮大产业;而宣传文化部门则需要借助企业、商家的实力,给群众送上急需的“精神食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商办文化”的路子。近些年,衡阳市宣传文化部门在“商办文化”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2005年6-9月,市文明办与市联通公司合作,广泛开展“电影进社区、文明进家庭”活动,整个活动历时100天,共深入300多个乡村、社区、广场、学校、部队,免费播映《文明雁城》专题片、《文明市民守则》和故事片300部1000场次,吸引观众46万多人次。衡阳晶珠广场、香江百货等商家每月均要举办不同主题的产品宣传文艺晚会,如今他们的产品宣传文艺晚会已发展成为“周周乐”。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纷纷仿效,以冠名、赞助等方式,积极参与举办各类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群众享受文化大餐,企业扩大知名度,实现了商家与市民的双赢。当然,衡阳市的“商办文化”还存在范围不广、形式不活、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不管企业、商家投资规模大小,不管其利用何种形式,都要大开绿灯。必须进一步引导企业、商家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大方向、大背景入手,从自身发展的需要着眼,增强“以文兴商”的理念,增强商办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商家的对接,以敏锐鲜活的独特视角,搭建“百姓喜爱、商家宠爱”的文化平台,让企业、商家在参与文化中获取更大的效益,让文化吸引更多的企业、商家参与。
发展“民办文化”
近些年,民营经济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灵活机制,在日趋宽松的文化市场环境中逐渐成长壮大,成为推动文化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衡阳市杂技团是一家民营投资的文化企业,通过积极开拓市场,由创办时一根扁担两只挑箱,逐步发展成为现在拥有衡阳市杂技艺术学校、海口椰子杂技团等资产达3000多万元的集团化经营实体,演员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还先后应邀赴德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2000场次,观众800多万人次,深受国际友人好评。据统计,2006年衡阳市娱乐业中,民营企业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从总体上讲,“民办文化”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特色不明、分散经营,存在明显的地域局限,有的甚至存在见利忘义的行为。因此,社会各界都要为“民办文化”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加大“民办文化”的扶持力度,使其从自发性、粗放性、分散性的初级阶段,逐步发展为有组织、有规模、有效益、有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形式。让有市场前景的民营文化“富”起来。按照集中优势、保护竞争、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思路,给予民营文化一切可以给的政策和支持,引导民营资本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立体推进衍生文化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民营文化实体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让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化“火”起来。注重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政策水平、文化素养,并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培植一批文化专业户、庭院文化示范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使其成为民间永远不走的文化耕耘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经常组织群众文化艺术节、文艺调演等各种文艺演出、竞技比赛活动,交流经验,扩大影响,提高技艺,为民间文化品牌走进市场、走进群众创造条件。把珍贵稀有的民俗文化“保”起来。挖掘、整理诸如湘剧、祁剧、花鼓戏、渔鼓、版画、剪纸、皮影、根雕、乐器制作、七巧龙、杂技等具有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剧目、工艺、曲艺和技艺,以文字记载、刻录光盘、收集实物等形式,千方百计做好保护工作。大力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评选活动,授予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积极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色”建设。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