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经典赏析】 松花江上

作者:黄秋耘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1日 10时21分12秒 编辑:redcloud

今年初秋,我去哈尔滨,第二天,便伫立在松花江畔,滚滚东流的江水奔来眼底,我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五十多年前,当我还在中学上学的时候,就学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那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几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着我国东北三省大片领土,我约几个十三四岁志同道合的同学,选择一个星期天下午,坐在香港一间中学校的课堂里秘密开会。大家在左臂上缠着纪念国土沦陷的黑纱,低声哼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曲调,脸上淌着热泪,心胸中激荡着悲愤的忧国忧民感情,这种感情恐怕只有离开了祖国,而又经历着国土沦丧的惨痛的人才会深切地体会到的,虽然当时我们只不过是一群不大懂事的孩子。

说起来也奇怪,半个世纪以来,我走南闯北,差不多跑遍全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省份,甚至出访过日本、北美和西欧好几个国家,偏偏没有看到过松花江,甚至连山海关也没有出过。东北三省,特别是松花江,是我少年时魂牵梦萦的地方,却缘悭一面。看来人世间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图转移的,我直到暮年,才有机会来到松花江上一倾积愫。

比之长江黄河,松花江的宽幅和长度都相形见绌。它只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江流甚至还不如珠江下游处那样汹涌澎湃。但由于《松花江上》这首流传多年的歌曲的影响,它又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历时十四年之久的中日战争中敌我鏖战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江畔那座巍然矗立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烈士纪念碑,铭刻着抗日先烈艰苦战斗的伟烈丰功,松花江两岸的土地几乎每一处都浇灌过烈士们的鲜血,我不由得对松花江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特殊感情,一种糅合着肃然起敬和悲愤填膺的感情,这种感情我五十多年前唱《松花江上》的时候也曾经产生过的,只是现在身临其境,面对着曾经一度遍布血海尸山的古战场,就更强烈得多了。我独自凭栏,禁不住潸然泪下,热泪和松花江的江水汇流在一起。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我仿佛觉得,我的心灵深处,还有一条松花江在奔腾澎湃地鼓荡着,这是当年三千万东北同胞的血泪汇合而成的松花江。人们看不到它,但愿人们永远不要忘掉它。《松花江上》这首“前朝曲”还是有必要经常多唱几遍的。我们既然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松花江上》不是也有着同样严峻的历史意义吗?

有道是,“居安思危”,又说“毋忘在莒”,看来祖国现在仍然需要像《松花江上》那样的歌声。

 

赏析

历史不能忘却

 

一八纪念碑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过去、放弃未来。牢记历史,尤其是民族的苦难史和抗争史可以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前行中保有警惕,少走弯路。

黄秋耘先生在抗战期间,积极投入救亡运动,接着又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北平沦陷,回到南方,做过抗日军事工作,是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在纪念“九一八事变”76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捧读黄秋耘先生的《松花江上》,我们同样浮想联翩,百感交集。70多年前,中华民族处于充满着屈辱和痛苦的历史阶段,国土被日寇的铁蹄践踏,东三省沦丧,作为爱国学生的作者在香港的一间教室哼唱《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脸上有热泪,心中有忧愤。一首深沉辽阔的《松花江上》唱出了抗日图存的悲壮,《松花江上》这首歌的旋律,一直回荡在作者心中,多少年仍余音袅袅,松花江也成了作者自少年至今日魂牵梦绕的地方。然而半个世纪以来,松花江都只是存留在作者心中,出现在作者梦中,却“缘悭一面”。

情感堆积了半个世纪,心中渴望了半个世纪,当作者真的有机会在松花江上一倾积愫的时候,因思慕、因相见而变得激动而不能遏制的心,在一瞬之间便陷入到了对松花江的历史的思索中去了,自然美景不能入作者之目,作者看到的是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李兆麟烈士的纪念碑,想到的是抗日先烈的伟烈丰功,是三千万同胞的血泪。

文章由歌曲《松花江上》,写到河流松花江,进而点出,在作者的心灵深处,还有一条松花江在奔腾澎湃地鼓荡着。这是一条由当年三千万东北同胞的血泪汇合而成的松花江。作者期望,人们虽然看不到它但人们永远不要忘掉它。行文至此,主旨渐明,作者告诫今天的我们:要“毋忘在莒”,要居安思危。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漫长的历史中,强盛与衰弱,光荣与屈辱交织,一个伟大民族要想做到长盛不衰,就必须要牢记历史。1945815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了,60多年过去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塑造的中国人民不渲染仇恨,但是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不寻求报复,但是要给世人以历史的真实。是历史的使命,让我们永远无法忘记那一段充满着硝烟和血腥、屈辱和悲壮的历史。是的,没有一个人喜欢永远躲在故纸堆中生活,也没有一个民族愿意永远在历史的阴影中蹒跚前行。但是,那一页历史实在是过于沉痛。“毋忘在莒”是齐国不忘失地之耻,终能有“田单复国”之举,这就是记取失败的教训而能成功的明证。反之,即使如秦始皇那样的雄才大略,并吞六国,但是他没有记取教训,导致分崩离析,造成楚汉之争,最后终致亡国饮恨。正如杜牧先生说:灭六国的不是秦始皇,是六国自己;亡秦朝的,也不是楚汉,而是秦国自己。因为他们都没有记取教训,所以都有灭国之恨。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人类社会对待历史悲剧的正确选择。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不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如今,国家强盛了,辽阔的神州大地,再也听不到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再也嗅不到令人窒息的硝烟,人们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中华民族以伟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可以忘记历史了,可以安于享乐了。欧阳修曾在《伶官传序》中写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中华民族强势前行之今天,我们依然要有忧患意识。牢记历史,才能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才能奋发图强。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走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但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还很漫长,也很艰难,我们会面临许多来自于内部外部的困难和压力,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还需要我们几代人付出艰辛和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基于此,作者直言《松花江上》这首“前朝曲”是有必要经常多唱几遍的,祖国现在仍然需要像《松花江上》这样的歌声。

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就应当注意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就应当居安思危,让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不再重演。一个国家能以历史为教训,则建国必成;民众能以历史为教训,则做人必成。

(周南中学蒋春华)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