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育优先战略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高度重视,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社会和群众像现在这样对教育十分关注和这么多的议论。如何客观看待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怎样落实教育优先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教育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本适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全国在初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高中学龄人口入学急剧上升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改革使教育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管理体制在不断调整后基本理顺,基本适应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教育法制建设进展较快,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保障;特别是教育公平已经被党和政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国家助学奖学金制度取得了显著实效,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育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规模的扩大;素质教育还未得到全面推行和落实,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仍在困扰着我们,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权益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最多、议论最多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我们应当从更深层次进行理性思考,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这是近年来引起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应该说,“上学难、上学贵”现象的确存在,但笼统地讲并不准确,有其片面性。目前,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对农村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免收学杂费,现在上小学、初中是“不难也不贵”。高中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有的地方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尽管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紧缺,择校上示范性高中难、上高水平的民办高中比较贵,但总体上来说,普通高中上学并不难,收费也不太贵。同时,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考录取率达到60%以上,有的省市达到80%以上,现在上大学也比过去容易得多。当然,名牌大学招生名额有限,要上名牌大学肯定很难,即使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另外,相对于家庭贫困学生来说,高校收费比较贵;选择民办独立学院或者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就读,收费也比较贵。因此,准确地来讲,“难”是上好学校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上非义务教育学校难,“贵”是择校贵。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放在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上,放在教育的均衡发展上,促进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近几年由于全国高校持续扩招,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心与议论也逐渐多起来。应当承认,持续扩招在一定时段会不同程度影响质量,但扩招并不必然导致质量下降。对于当前高校的教育质量,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它。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由扩招前的9%增加到2006年的22%,而且教育层次、类型呈现出多样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因此,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今天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新的质量观。一要实现由知识质量观向素质质量观的转变,改变传统的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寡、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做法,从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创新等不同角度全面综合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二要实现由单一质量观向多元质量观的转变,根据扩招后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趋势,确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三要实现由均衡质量观向特色质量观的转变,注重从学校办学特色、学生个性发展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当然,具体到某所学校,关键是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抓质量上来,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是目前社会上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认为教育不公平,并且把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归结为教育不公平。笔者认为,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确实存在,并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是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生上高中、尤其是上大学的机会不均等。有的省市高考录取率达到80%左右,有的地方只有50%左右。同样的学习成绩,在有的省市可以上重点本科,有的省市只能上专科,这就是高考“移民”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教育过程不公平。主要是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公平,同龄学生不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教育资源。从2006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来看,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农村仅仅只有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是“择校”难题得不到化解的根本原因。往往能够择校的是极少数人,更多的人没有择校的能力和机会,所以群众的意见很大。为此,各级政府要承担起保障教育公平最大的责任,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制定政策和配置教育资源的出发点和目标。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看到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有的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一心只想进机关、进城市;有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产生了结构性过剩;有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一些政策上和体制上的障碍,也不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反映,将其简单地归结于高校扩招,肯定是不恰当的。事实上,通过扩招上大学的那部分学生推迟了就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既延缓了就业压力,又使自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提升。从这方面来讲,扩招提升了就业质量,而不是增加了就业难度。由此看来,目前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政府首先要把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大事来抓,并统一归口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其次,是要创新思路,落实责任和措施,消除一些政策和体制障碍。同时也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与现象,既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充分反映,也是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当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一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现阶段,我们的教育仍然处于需求拉动型增长时期,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要全面巩固和提高普及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教育要统筹区域内教育与培训资源,大力开展转岗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教育要根据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科学设置与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二要统筹区域教育的发展。就全国而言,着重要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尤其要继续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三要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重点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一个市或者一个县的范围内,统一学校建设标准;同时实行校长和教师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定期交流,动态管理。四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统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共同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时要统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协调,统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相协调,统筹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目前,要注意重视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继续坚持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始终坚持教育的崇高的公益性事业性质,坚持把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改革开放推动教育发展。应明确各级政府为公民提供平等接受教育机会的神圣职责,建立责任机制,把教育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和党政主要干部工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湖南省近几年推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评估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并将评估与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列入党政领导政绩评定与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这一措施对县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应当进一步完善并加以推广。
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一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各级财政实行教育经费预决算单列,并交由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通过预决算,定期向社会发布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加强各级人大和全社会对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监督。二是要统筹教育经费管理,各级财政安排到相关部门的一些涉及教育项目的专项经费和相关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应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建立专门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资机构,统筹和公正分配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综合使用效益。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法律保障体系。国家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成本,核定其经费投入的最低保障标准,尽快制订和实施《教育投入法》,从法律上确立和落实增加教育投入的途径。继续完善和落实企业和社会捐赠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上。以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建设若干国家级与省本级教师教育基地,强化师范教育的专业教学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制度,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逐步建立实施国家和省级师范本、专科生定向免费教育制度,提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吸引优秀人才报考师范专业,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队伍薄弱状况。另一方面,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除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外,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成长,争当教学能手与育人名师。
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实践证明,只有政府各部门上下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并在区域内整体推进,才能取得成效。第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每一所学校必须按规定开齐开好各门课程,从严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总量,严禁教师开展有偿补课,这三项规定要作为铁的纪律贯彻执行。第二,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采取类似户籍管理信息化的办法,建立学生从小学至高中各个学习阶段的个人成长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库,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选拔的依据。第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完善高考招生录取办法,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选拔机制。如果以上三方面的政策措施能够在一个省的范围内执行到位,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止应试教育的倾向,在省域范围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就能真正得到落实。
建立和完善全国教育发展监控体系。要建立全国教育发展的监测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监测的内容涵盖发展的主要指标,包括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教育质量等,每学年公布一次,并对各地教育进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分析,发挥国家对地方教育的宏观指导作用。同时要依托完善的教育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和对区域教育发展的科学调控,防止教育决策全国“齐步走”。现在回过头来看,全国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对各省的情况可能缺乏更具体的考察,一旦扩招就是全国普遍扩招,而近年提出控制高校招生规模,全国统一采取基数加增长的办法定规模,同样也是没有考虑到各省的实际发展空间、发展需求和发展能力。今后可以在这方面探索和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调控机制,促进全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