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中国表达
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时,就明确提出了“合作共赢”的理念。这一理念,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战略自信,超越了西方一再渲染的“文明冲突”,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价值取向的中国表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将利我与利他结合、双边与多边结合、取与予结合,是对充满不确定性世界最响亮的回答。它瞩目于国际关系之道,超越了国际关系之术,将改变近代殖民体系的“中心—边缘”式依附现象,改写长期以大欺小逻辑所导致的国际体系的不公正。这一理念,生动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不只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逻辑,也应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逻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无论“三要”(即要和平、要发展、要合作),还是“三不”(即不扩张、不称霸、不结盟),都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共建共享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展示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的有机融合。倡导构建良性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走出近代以来赢者通吃的霸权逻辑和零和思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有机融入到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是为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宣示,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乎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合作共赢有助于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视公共外交,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囊括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升华,倡导各国在国际社会中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科学回答了加强全球治理的原因、目标和路径问题。“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国唯有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利益和世界大局,才能最终分享共赢发展的红利。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首倡“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践行权责共担、义利并举,追求美美与共、和谐共进,是迄今为止人类史上最大范围、最大规模、最大成就的一次合作共赢的伟大实践。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国合奏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恢弘乐章,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合作共赢”作为价值观和治理观的综合体,是以合作赢得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以相互依存、互鉴互利的共赢式发展取代非输即赢、此消彼长的零和式发展,更是突破“零和博弈”思维定式、不走“国强必霸”历史老路的郑重承诺。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新,“一带一路”为各国合作共赢指明了前进方向。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从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到雅万高铁,条条圆梦路直抵人心;从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到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处处闪耀着合作共赢的光芒。仅在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贸易额就高达7.4万亿元人民币。
尤其是在逆全球化潮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合作共赢这一核心理念被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吸纳,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起点上,中国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合作共赢”这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为核心,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断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南学院基地)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