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无私天地宽
——----纪念陶铸同志诞生100周年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同志在身陷囹圄的危难时刻,以这句不朽诗句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今年1月16日,是陶铸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日。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春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陶铸同志虽然身居高位,并长期在中南局、广东省和国务院工作,但他却从来没有忘记家乡祁阳,始终对祁阳这块土地和祁阳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祁阳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曾经三次回祁阳视察,家乡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谆谆教导,至今铭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始终激励和鞭策着家乡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康庄大道上迈进。
陶铸同志不仅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十分关心家乡的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家乡人民都清楚地记得,他每次回祁阳,都要踏勘县城街道,同县委负责同志共同讨论城镇的生产建设,甚至连理发店网点的建设问题都考虑到了。他多次上龙山,凭吊革命烈士。为了教育后代,他亲笔为1927年和1928年牺牲的祁阳共产党员题写了“精神不死”的纪念碑文;他亲自为潘家埠“铁铮图书馆”题写馆名,并先后购买图书5000余册赠送该馆和祁阳一中。他视察浯溪,作出三点指示:一是坚决制止在浯溪运输过渡,二是建立浯溪管理所,三是成立浯溪文史研究小组。从而使浯溪这块历史名胜古迹和摩崖瑰宝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流芳千古。
陶铸同志三次回祁阳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他每次语重心长的教导和严格自律的无产阶级党性,都久久地震撼着我们。他每次回祁阳,总是穿着粗布衣,吃大锅饭、蔬菜、腐乳,绝不准许为他搞丰盛的筵席。1951年那次,县军管会曾为他办了一桌“接风”酒席,他连门都不进,多次催请也不去,却到祁阳一中和师生们一起用普通餐。1961年回祁阳,更是严令不准招待,不吃鸡、不吃肉、不吃鱼,只吃素菜,发现超过规定的饭菜,立即叫人撤去,态度十分坚决。不管到哪里,他看到摆设筵席就恼火,随便吃点饭就走人。陶铸同志对他的亲属也要求严格,在其祖坟的处理和母亲生活的安排上,更是十分令人感动,他的祖母葬在石洞源杉栏庙,后来那里修水库,祖母的坟地正好在淹没区内,陶铸同志的母亲不愿迁坟,也不准淹坟。陶铸同志知道后,亲自做母亲的工作,并多次派人给县委捎话:祖坟迁也可以,不迁也可以,水库一定要修好。他母亲长期住在农村,陶铸同志每月给30元生活费,有好几次,县委打算让陶铸的母亲迁入城关落户,陶铸同志都严词拒绝了,说:农村老人那么多,能够都迁入城镇吗?就这样,到他母亲1962年病逝前,都一直住在家乡农村。陶铸同志至亲较多,他总是教育他们要安心农业第一线,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勤俭节约过日子,在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他常说:我是共产党员,不是旧社会的官老爷,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直到现在,陶铸同志的侄儿、堂弟等十多位亲属仍然在家乡农村劳动。还有一件事,家乡人民也是难以忘却的。那年石洞源修水库,包括陶铸同志的母亲、堂弟在内的一些社员需要搬迁住房,陶铸同志约法三章,教育亲属搬迁住房要先人后己,做到:一不准比别人早搬一天,二不准所盖新房比别家高一尺宽一寸,三不准比别家好一分。
陶铸同志对家乡建设的那些高瞻远瞩,言简意明的指示和对家乡人民亲近和蔼、心底无私的品格,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对于我们搞好祁阳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祁阳,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祁阳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陶铸同志的教诲,务实创新、开拓奋进,2500多平方公里的三浯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县实现GDP83.2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8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17元。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祁阳,自然资源富饶,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美好。祁阳人民将永远铭记陶铸同志的教诲,弘扬陶铸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大力实施环境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和谐稳县“五大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祁阳新胜利,谱写祁阳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