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在许多关于读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刘彝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
本来,读书与走路毫不相干。把二者放在一起,便极具哲理,充满辩证法,有了很深的意义,教育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确实,读不尽者世间之书,参不尽者身边之理,走不尽者天下之路。想想看,造物主赠送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礼物,都一样,是一张一次性的单程船票。这份礼物最沉、最大,也最贵重;极慷慨、极吝啬,也极公允。我们握了这张票据,便踏上了几十上百年的人生之路。自古以来,在这条绵延的路上有人走得好,有人走得不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无论是谁,走出一步便少了一程。规则是残酷的。残酷的规则却在走得好的人那里游刃有余。陶渊明扶锄戴笠,耕读传家,步入了人生的至高境界。蒲松龄憎恶科举,寄情聊斋,以读书写书为乐,享誉后世。诗仙李白,浪迹江湖,吟出了书斋里抠不出来的千古佳句。徐霞客一生踯躅山野沟壑,走遍大江南北,他留下的就不仅仅是足迹,而是硕硕的丰功伟绩了。庄子有句名言:“吾生有涯而学无涯”。就因为恪守这句话,聘他为相都不为所动,全身心都用来做学问。于是,作为物质的人,庄子入土为安走了已经两千多年;作为精神的人,汪洋恣肆、宏旨玄妙的庄子却一直长留人间。作者已死,读者复生。这样的例子几乎排满了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所以说,既然人寿有限,生也有涯,我们就该满打满算,细打细算,尽可能去享受到生命的全部内容,把一生的路走稳走好。这样,读书便和走路紧紧牵扯在了一起。
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它所有的成果积累为文化,传承后世。从竹简记事、羊皮书到纸张印刷、电子文本,文化经过层层筛选将先进的东西保存下来,落后的东西淘汰出去。这样便有了书。赫尔岑说: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有人说,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还有人说,不读书的人生是无形中被缩减了的人生。事情还真是这样。读书多的人,他懂得的东西就多,见识就广,一路风光无限,人生丰富多彩,这就好比把生命的空间加大、把生命的时间加长了。凡成大事的人都有大阅读,长时间的、大量的阅读,就像一片油田、一座煤矿的生成是亿万年的生物沉淀。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读书浩如烟海。书给了他们知识,知识给了他们力量。所谓厚积薄发,正是这种大阅读、大积累才能让他们偶一露头就木秀于林,就鹤立鸡群,就是羊群中的骆驼,就如火山喷发。于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他们分别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新领域,创造了一个无限的新世界,登上了人生的极顶。这样的辉煌一般人无论如何难以企及。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呢,他们也在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但从天亮走到天黑,终其一生吃穿二字,不过简单演示了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由于他比别人实际上是少活了一个世界,自然难得领略到生命生活的灿烂。这样的人一路孤陋少闻,一生也就寡淡无味。刘姥姥胸无点墨,只能困于乡野。山大王即便坐上了头把交椅,也终究坐不稳天下。
走路辛苦,读书也不轻松。但你既然担了做人的名分,路是迟早要走的。书呢,也是迟早要读的。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设想一个人脱了母腹,呱呱坠地,从此却脚下不迈一步,不踏一梯,茫茫然对这个世界如一张白纸,怎么能开智发蒙,你的人生又能走出多远呢?法国作家拉伯雷笔下的那个巨人,刚一出世,就高喊:我渴、我渴!一口气喝掉了一万头奶牛的奶。以后他的儿子上下求索,终于为巨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神壶。那把神壶上的铭文是:畅饮知识,畅饮爱情,畅饮真理。苏轼也这样说过,他说: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圣人如此,又何况我们芸芸众生。我们这个民族对读书一直是尊崇有加,惜字爱纸,源远流长。数数,博学之人、饱识之士、书生、秀才、先生、学者等等,都是对读书人的敬称;连读书人读书的地方也给以厚爱,称为书房、书屋、书轩、书斋,起名更有讲究,或以寄情,或以明志,或以自勉。那时候的人读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出人头地指望的就是这一条路了。现在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也在变。但读书总是高尚而神圣的。可以说,每一次细细的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怪不得有人感叹:人生在世,至益无如读书。勘校了《战国策》、《说苑》的汉代大学者刘向则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苏轼干脆就说:读书万卷始通神。
在人的一生中,读书其实是最划算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在事事都有机会成本的情况下,读书不仅没有机会成本,而且还替你节省了支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得实在:“读书就是将因别人辛苦得来的体验,轻易吸收并改善自己”。就连古时候不一定懂机会成本的先人也老早提醒过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还说“积财千万,莫过读书”。这个道理不深,许多有出息的人一再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着这个因果;但有些人睁着眼痴活了许多年,枉走了许多路,偏偏就是弄不明白这个理。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你常常会因为读了几年或几个小时的书,而少赚了几年或几个小时的钱。这时,眼光短浅者斤斤计较的往往是一时利益的得失,精明的人却把读书看作是一笔长期的投资,他知道短期收入的减少仍然是值得的。泰勒斯是西方第一个自然哲学家,却常因囊中羞涩,被人嘲笑。一日,他轻松出手,便财源滚滚。他说自己这样做无非是想向人们表明,哲学家致富是容易的,只是他们的抱负不在此处而已。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的视野、气质确实跟一般人不同。这种内在的东西如春风杨柳,水泛涟漪,是捡不到、摸不着,却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它不会空穴来风,需要书的滋润和知识的营养。也就是说,要通过读书,得了真经,有了才学方能获得,所谓知书识理,读书得体。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看人品貌,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身再讲究的服装也无法掩饰一个人知识的贫乏;再清寒的读书人也无法挡住他言谈中的清香。就说同样一件东西吧,在读书人眼里是瑰宝;在不读书的人眼里呢,也许就会不屑一顾,弃之于地。这就分出了高低。所以说,读书能够养心,能够怡情。读了书,减少的是一个人的庸俗气,增加的是一个人的书卷气。两相一抵,就使得他一举手,一投足,总能够潇洒而不轻浮,达观而不浅薄,沉着而不清高,执著而不偏颇。这样的人,人们就带着几分敬意,叫他读书人。
世上的书分两种: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读万卷书”,说的是读有字的书;“行万里路”呢,说的也是读书,但读的是无字的书。前者也可以理解为理论,后者当然就可以理解为实践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像鲁迅说的,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到了这个分上,就又比常人不知高明了多少倍。古往今来,多少人想登上这个高峰,但能够绝顶的总是凤毛麟角。正是这些高明的非常之人,干出了非常之事,才把历史一程一程往前推动,代代相续,车轮滚滚。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姬昌,把在黄河、洛河岸边走路的思考,凝炼成《周易》。发明二进制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就是从这里面看到了中国人早在数千年前就闪耀的二进制智慧。二进制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电脑的诞生。而电脑改变了现代人的整个生活进程。达尔文环球走了5年,搜求动植物标本,终于找到物种起源的根据。
世上所有的美好莫过于此:微风在后,阳光在前,好书在手,朋友在旁。学问就是路,脚下就有学问。世上的书读不完,必须一辈子刻苦勤读;世上的路走不完,必须一辈子努力实践。有人说,人类时代走到今天,恐怕世界上将不会再有毕业生这个概念。想想也是,如果有谁还像以前那样沾沾自喜,悄悄地把代表过去的红本本垫在脑后,或压在箱底,想靠靠背、歇歇脚。那么看吧,当他一觉醒来,就会大吃一惊,发现这个世界又往前走了很远很远。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