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联村 共同发展
湘潭东信棉业有限公司车间一角
湖南省委统战部联合湖南省工商联、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等优势,开展的“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组织全省民营企业(后来发展到省外、港澳台和海外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民企与农村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新路子。
应对新课题,探索新思路: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是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壮大和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现实要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湖南是农业大省,建设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富民强省,构建和谐湖南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湖南的中心工作之一。湖南省委统战部通过调研发现,湖南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关键。农民问题的实质又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太多”,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来有效地减少农民;二是农民“太散”,这就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户同统一的大市场形成对接;三是农民“太弱”,这就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措施来逐渐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然而,在全省各级财力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进行新农村建设显然是不够的。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和组织各方面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
于是2007年初,湖南省委统战部联合省工商联、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在全省民营企业中启动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计划用3年时间,引导1万家民营企业与1000个以上自然村对接,围绕产业延伸、连锁经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等重点,推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非公经济人士和农民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从而拉开了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帷幕。
建立新机制,形成新合力: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努力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引导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
机制是推动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为推动活动深入持久和简便有效地开展,湖南建立了一系列机制,形成了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截止2007年10月,湖南全省共组织发动工商联会员企业和民营企业3025家,建立帮扶联系村(点)3100个,实施项目5510个,投入资金21.2亿元。全省各级统战部、工商联、光彩事业促进会建立示范村(点)292个。可口可乐、泰国正大等一批国际名牌企业也相继加入到湖南新农村建设行列。
建立稳定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各级统战部、工商联都成立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由同级统战部长任组长,工商联会长、党组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联合办公室,负责督查和定期上报本地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对策新建议。二是建立协调机制。全省各地建立了由统战部牵头,党委办、政府办、宣传部、工商联、农业、民政等部门参与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事项。
建立可行的对接机制。建立了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项目库和新农村建设需求项目库,录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和联系村的信息,并以项目形式在网上发布。组织研发了万企联村项目对接网上洽谈系统,根据新农村建设参与双方的项目需求,以行业匹配或双方自愿的方式进行项目对接,协助双方交流、洽谈。截至2007年底,项目库已录入项目信息1700多条,通过软件自动对接,已配对200多个,达成合作意向100多个,200多个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
建立广泛的联动机制。一方面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启动式、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农村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省内民营企业主动投身新农村建设;一方面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引进省外、港澳台、海外企业参与湖南新农村建设。2007年,湖南组织省内民企对接全国民企500强,开展湖南省海联会港澳台海外理事情系湖南“四个一”活动(即推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好朋友,联系引进或投资一个好项目,提出一条好建议,办一件扶贫帮困的好事),启动“海联三湘行”活动,邀请130多家港澳台和海外企业参与经贸洽谈、项目对接,形成了强大的声势。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一是政策激励。协调发改委、国土等部门对民企参与活动的项目在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开辟便利通道;协调税务部门对民企参与活动捐赠的公益慈善资金实行在计征所得税前列支;协调金融部门为民企参与活动解决融资问题,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家机构签订了在3年内提供100亿元贷款支持的协议,各市州金融机构已提供信贷支持70多亿元;召开涉农政策发布会,帮助企业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二是表彰激励。将活动纳入各级统战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对参与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及时表彰奖励,并纳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评比表彰范围。三是政治待遇激励。将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作为评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及其政治安排的重要参考标准。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引导民营企业家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序为有序,形成了一支积极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企业家群体。
探索新途径,寻求新突破:贯彻工业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民营企业、农村共同发展与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培养“三赢”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突出产业联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积极引导农业类民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创新模式,大力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了利益共享和合作双赢。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张家界九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模式,在桑植县马坪村等10个乡镇建设葛根种植基地11450亩,带动80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800多元。湘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湘潭恒盾集团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生产基地10万亩,与15000户农户签订产销协议,带动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目前,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2200多个。
突出项目带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重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在地域相邻、产业相同的乡村集中连片开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产业聚集,推动“项目带动”、“工业富村”。怀化市组织20家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沿怀黔经济走廊沿线成片对接,对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产业项目协作联合推进。自2007年3月启动以来,已实施8个产业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湖南楠竹山华鑫实业有限公司引进
突出捐赠帮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引导城市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转移,引导劳动密集型和各类服务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企业新增岗位向农民工倾斜,启动湖南省第二轮“十万招工扶贫光彩大行动”,组织开展全省“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将工作岗位“捐赠”给农民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农村发展。长沙市组织34家用工需求量较大的民企赴湘西州边远山区招聘了2100名劳动力。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新增的1500多个工作岗位全部招收当地农村劳动力。引导民企参与硬化农村道路5000多公里,新修道路1000多公里,新修水渠1200多公里,修建、改建村部400多个,敬老院、乡村卫生院所、学校510多所,扶助困难户7000多户,资助贫困生1万多名。
突出智力扶村,以信息化助推三农。农民信息上的贫乏比农民经济上的贫困更可怕。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参与企业对农民进行观念、智力、科技、信息的帮扶。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改变农村传统“小打小闹”观念,并使农业科技、农产品销售、农经管理、产业前景等信息贯穿于整个项目之中。常德市金大地农资公司在乡村建立农资销售网点1200家,每个网点安排农民工1-2名,保证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湖南广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计划五年内培训2000名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引导297名民营企业家回乡兼任村支书、村主任,596名民营企业家回乡兼任经济顾问,大大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现代理念。
突出村企联动,以市场化促进共赢。引导企业以市场手段,将与农户松散利益连接关系向紧密利益连接机制推进,积极发展新型专业合作化组织,产生了以企业为主、农户参加的各类农业产业化协会、合作社----民营企业以资金、产业、产品、技术等为依托,农民以劳动力、土地租金、实物资产等要素入股,建立以产权连接产业链、以产权为纽带的新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确保了双方互利双赢和持久合作。
总结新经验,促进新发展:把“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打造成湖南统一战线服务富民强省的精品工程
湖南“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为在更大范围内组织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一,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自愿参与原则。充分尊重企业和农村的自主选择,在双方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结对挂钩、共建共促,防止“搞拉郎配”、“下硬任务”。二是互利双赢原则。参与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兼顾村企双方利益,相互帮助,紧密合作,共同发展。三是实际实效原则。从村企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活动,注重实用和实效,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愿望,切忌搞形式主义、政绩工程。
第二,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城市与乡村相结合。引导企业将城镇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转移,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二是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引导企业将现代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应用于农业,用工业的理念办现代农业,逐步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三是非公经济人士与农民相结合。引导企业家及企业管理人员回村任村支书、主任或经济顾问,鼓励企业接受农民到企业挂职,帮助更新发展观念。四是促进发展与培养代表人物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活动的综合评价、激励考核机制,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培养一支“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
第三,突出五个重点。一是突出产业延伸。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展与农村经济相关联的产业,鼓励支持城镇企业将配套加工业向农村地区延伸。二是突出连锁经营。引导企业积极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农村超市,发展农贸物流业,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活跃农村市场。三是突出资源开发。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农村各类物质和非物质(历史、人文、民族、风俗、山川、风景等等)资源,发展历史文化、生态、民俗、农家休闲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四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农田改造、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建沼气池、村部,建设新村镇和新农居。五是突出劳动力转移。引导劳动密集型和各类服务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企业新增岗位向农民工倾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第四,打造精品工程。一是拓展参与范围。积极搭建平台,引导省内外、港澳台、海内外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鼓励引导各民主党派成员、宗教界人士以及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积极参与。二是创新发展模式。继续探索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完善“万企联村网上项目对接洽谈系统”。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探索更多符合国情、省情,企业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的合作双赢的路子。三是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帮助共建企业解决融资、土地、水电、劳动力等方面的困难,及时化解共建企业与当地的矛盾,为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