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 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向我们走来
——----访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萍
张萍研究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湘潭东方红广场
作为“长株潭”城市群首倡和亲力亲为者,张萍在省社科院副院长、省社科联主席团主席等岗位退下来后,一直没有停止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耕耘。一谈起长株潭城市群,思维敏捷的张萍激情洋溢,引着我们走入了长株潭城市群肇始、启动、圆梦的历史……
肇始:“毛泽东城”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谈到长株潭城市群的历史沿革,人们就总是要提到“毛泽东城”。
历史长河中,许多当时稍纵即逝的思想闪光往往在多年后还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现实的时空。
20世纪50年代初,长沙市在讨论制定第一个城市发展规划时,时任长沙市城建局局长的潘基
事实上,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湖南仍没有一个重量级的城市。一心谋发展图上进的湖南人,心又如何能安。
湖南必须寻找崛起的出路!
启动:长株潭一体化
张萍说,长株潭一体化真正成为一个话题,是由当初的一纸提案而起的。1982年12月,张萍向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交了一个提案,建议“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并“建立经济区”。从此,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
1982年,经中央批准创办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已经启动和兴起,第一个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从南海而来。湖南的出路在哪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要道为依托,由点到线及面,逐步形成网络,从而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然而湖南当时发展经济一个最不利的因素是,缺乏一个类似于广州、武汉或重庆那样特大型的经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长沙在全国城市的排名在30位之后,无法对湖南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但是,湖南有一个稀缺的城市资源,这就是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三市彼此相距30
张萍的提议获得社会多方面关注,列为国家体改委“六五”的重点课题。通过进一步调研,他于1984年7月撰写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11月份,湖南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了方案,一致认为这项“建议是可行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并且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根据会议纪要,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在1985年元月成立。办公室工作人员从省计委协作处、三市计委与省社科院课题组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在分管副省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协调工作。张萍作为第一任主任,参与了长株潭经济区第一次启动的整个过程。
张萍说,从1985年元月至1986年6月,在省政府分管领导的主持下,先后召开了三次三市市长联席会议。为贯彻“联席会议”的决定,三市先后有机械、城建、金融、邮电、商业、交通等12个部门,就行业发展的联合和开发举行了协调会议。根据省委《纪要》的精神,启动工作着重抓了包括城市合理布局、组建企业集团和银团贷款、金融改革及有关电讯、供电、供气、交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环境治理等十大工程,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我国首次实现了银行结算票据异地的直接交换和建立同业资金拆借市场,突破了纵向封闭的资金管理体制;推动了跨行政区企业集团的组建和我国首次异地银团贷款的支持;制定了实现三市电话同城和与全国30多个城市的电话直拨工程建设计划,并筹集了第一期工程建设资金;从长株潭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高度,逐步研究了三市城市规划修改意见,并进行了综合论证;在三市结合部联合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工作,提出三个不同的方案,并进行了初步比较论证。
由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我国第一个内陆省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这种以城市为依托建立经济区的思路,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新华社提供中央领导的参阅件《国内动态清样》,以《经济专家张萍建议建立长株潭经济区》为题,
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再次进入湖南决策层的视野。
1997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长株潭三市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长株潭座谈会”。会议提出加快发展优先区域带,只靠长沙这一点还不够,要从经济的角度放大一点,以长沙为中心,进一步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的作用,把长株潭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张萍说,与第一次由联合开发大项目入手不同,长株潭第二次的启动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由“总体规划”启动。通过坚持不懈地边规划边实践,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展势头令人鼓舞。
区域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在编制并实施长株潭交通、电力、信息、金融和环保五个网络规划的同时,2000年,世行把长株潭作为中国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GPS)的两个城市群之一,启动GPS研究。之后又相继编制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和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岳麓山大学城规划,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8月完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五个网络建设较快先行。按照网络规划,三市相继先行建设共享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交通方面,主要是构筑快速便捷、立体交叉的交通网络。对外已形成6大出口,内部高速公路相连,大外环线已显雏形,市际交通正在向公交化方向发展。电力方面,建成了三市550千伏环网、220千伏双环网络构架,所辖12个县(市)农网改造全部完成。信息方面,已建成覆盖三市各个县(市)、乡(镇)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纵横交错和立体交叉的传输网络。移动通讯同城化的目标已经实现。金融方面,建成一体化的存取款体系,居民储蓄实现通存通兑;一体化的支付与资金结算体系,实现同城交换;一体化的《贷款证》管理系统,实现金融机构贷款信息资源共享,金融同城重点目标基本完成。环保方面,三市统一治污取得新进展,三市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达标率已达97%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稳中有进。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三市产业分工开始形成。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基础化工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精细化工为主,产值占当地规模工业的比重都在70%。同时,围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了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创新。三市积极呼应经济一体化,运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改变过去“单中心”和“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构建起有利于区域集约式发展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长沙形成了一主(河东主城区)、两次(河西新城和河东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等组团式发展布局。株洲在河西向湘潭方向拓展。天台----栗雨组团,规划建设成1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同时,沿长株潭高速,发展龙头铺镇,北上与长沙对接。湘潭则在河东向北面长沙方向拓展。沿江开辟的新城区规划建设为20平方公里。同时,东向加快易俗河发展,改造天易高速湘潭段,与株洲对接。三市城区距离已大为缩短,城市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一带一城”建设有目共睹。湘江纵贯长株潭,两岸和江中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三市共享的重要资源。按照规划建设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北起长沙月亮岛大桥,南至株洲空洲岛,绵延
圆梦:“两型社会”向我们走来
长株潭城市群申报改革试验区已酝酿2年,到底采取什么样方式申报才能得到国家的支持,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认真反复的思考和研究。特别是张春贤书记到任后,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一系列批示。有关方面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曾提过建设创新型长株潭,也考虑过湖南是农业大省,提出过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但觉得这些主题都不太适合。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有优势,但标志着落后,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做强工业。工业做强了才能反哺农业,城市做大了才能以城带乡。从“十一五”开始,新一届省委总结历史经验,强调工业化必须走新路。
2006年5月,省委召开新型工业化座谈会,正式提出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提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同时,我们最终选定长株潭城市群申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6月,湖南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了关于在长株潭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从此加入众多城市对设立综改试验区的竞争中。
说到这里,张萍激动地说,试验区的意义就在于给予了长株潭突破现行行政壁垒的试验权。有了这个权利,只要是对“两型社会”有利的,我们都可以去实践,去改革,这样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最紧要的是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高标准、高起点提升区域发展规划,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并赋予其法律地位;二是制定一套可行的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并有必要的地方性法规来确保政策实施;三是要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有权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形成一种高效的运作机制;四是全面落实方案,采取具体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任务落实到3市的各级各部门,落实到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家庭。
(本刊记者/胡德池 夏昕)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