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世 界】 看建筑品文化
一个人来到一个新地方,最先也最容易抓住他感性触角的是什么呢?我说,是那些顶天立地的建筑。
其实,这里的顶天立地,并不是说一座建筑非要多么伟岸,多么高大,多么豪华鼎盛。只是因为所有的建筑都是立于天地之间,是人类用智慧和体力创造的又一个精彩世界。世界是物质的。建筑呢,恰恰就是装满了精神的物质。想想我们刚到一个从未到过的陌生地,下车伊始,茫茫然怯怯四顾。这时,总是那些参差错落的建筑先入为主,形成了你对这个地方的最初印象;再往后,让你加深着对这个地方认识的,还是建筑。很久以后,其他的可能随岁月流逝渐渐淡忘了,但那些熟悉的建筑,却留在你的脑海深处,难以释怀。
比如从大处说,北京之所以是北京,在于它建城伊始,其城市建筑和布局就凝聚了当时的最高文化。东西南北,横平竖直,气运亨通,来去自如。天安门,故宫,颐和园,还有严整对称的街道和严整对称的民居。所有这些建筑浑身透出的王者大气、皇家风水,都在告诉你这就是北京。西安建筑大开大合而又精深入微,既不过分张扬又不过分晦暗。让生命有一种恰到好处、永久恬淡的意味。周总理曾指示说,西安只能动一步看一步,看一步动一步。古朴得让人无从下手。又比如从小处说,一个人背井离乡几十年,故乡那坐落于山水间的一片村庄,那生养自己的一栋老宅,却总是让人魂牵梦萦。哪怕是土砖茅屋呢,随时拿出来都是记忆犹新。
正如建筑本身多姿多彩,汉语中的“建筑”也是一个多义词。它既是个动词,表示营建营造活动;又是个名词,表示这种活动的成果即建筑物;还是某个时期、某种风格的建筑物所体现的技术和艺术的总称,比如我国的隋唐建筑、明清建筑,外国的古希腊建筑、哥特式建筑。不管怎么说,建筑是人类进步的结晶,社会文明的象征。沉积历史,浸淫文化。上古之世,原始人最早是栖身于洞穴。由于人少而不胜禽兽虫蛇,于是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以后人类慢慢就开始定居,会用土石草木等天然材料建造简易房屋。这种有意识地把自然环境改造成为适于居住的人工环境的活动,应该说就意味着建筑的萌芽和诞生。人手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建筑是劳动的手创造出来的成果,一样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漫长的进化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物质进步和精神自由的过程。衣食住行,这是一个多么宽广的领域,引得人们一代代孜孜不倦,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创造和丰富,取得了丰硕的文明成果。伴随着历史、文明的演进,人类独有,又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建筑一方面飞快飞速发展,一方面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记载着失去的往日。时光逝去了,建筑留下来了。正如书籍用文字的形式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建筑是用物质的形式把历史和文化糅进自己的身躯、骨架。一块砖、一片瓦,都是一个文字、一部经书,物质和精神砌成了一体。天地间优秀的建筑,每一幢都像一本摊放于苍穹的巨著,无声地在向来者展示着它丰富的人文内涵;每一幢又都像一首凝固的音乐,一遇知音,就在你的心底发生碰撞,播放起如歌如唱的各种旋律。俄罗斯一位著名作家曾说: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它还在说话呢。那年出国,到欧洲走了一趟,看了一圈,更加体会到建筑作为一种文明文化现象,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尽管国度不同,语言有异,但我真的听懂了建筑独特的诉说。都说到欧洲主要是看文化。然而匆匆十几天,一天匆匆几百里,而文化呢,如行云,如长风,怎么去看?最快捷也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到那一本本、一叠叠摊开的用石料写就的建筑物这本书中,去亲吻罗马,欣赏佛罗伦萨,感受威尼斯,品尝维也纳,体味阿姆斯特丹,抚摸巴黎,从中可以检索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来龙去脉,捕捉历史走过的磙磙脚步,探寻深藏其中的文化的影子。
欧洲中世纪经历了近千年的封建分裂和教会统治,因而宗教建筑就成为了一个时期欧洲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每每到了一个地方,陪同就如数家珍,介绍这个教堂那个教堂建于什么年代、建了多少年、供的哪方神、是谁的代表作。被巴黎人昵称“教堂皇后”的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历史的象征。公元之初,这里曾是古罗马人的祭坛。12世纪,巴黎人花了100余年,将它建成世界上最美丽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目睹过拿破仑一世的加冕,也曾为戴高乐总统送葬。在德国,有一座高得必须隔远了才能看到全貌的建筑,叫科隆大教堂,堪称欧洲之最。近似框架式的肋骨石拱券结构,使得这座庞大的建筑物轻盈飘逸起来。林立的尖塔似有千顶簇拥,一齐向上、向上,直刺云天,简直就是追求天国幸福宗教意识的化身。从1248年动工,一直到1880年才盖好,科隆大教堂的建设用了整整632年,而且至今也没有停止过加工养护。你不得不佩服建筑师们的执著、耐心和较真,他们是把对神的虔诚倾注到敬仰神祗的建筑中去了。意大利的万神庙年代更远,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经历了18个世纪的沧桑,今天我们看到的铜门和拱形屋顶居然完好如初。到15世纪初,文艺复兴的浪潮涌进了建筑学领域。1434年佛罗伦萨大教堂大穹顶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此时,欧洲的建筑设计完成了从匠人手中到专业建筑师手中的转变,很多学者、艺术家比如达?芬奇、拉斐尔、布拉曼特等纷纷涉足建筑领域。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集当时技术和艺术之大成,金碧的穹隆顶便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其实他更长于用人体作为感情表达的主要手段。28岁时的成名作“大卫”,为全世界美术界奉为典范,至今,还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战争时期,朱自清说他用雕塑人的灵魂的心,构筑了保卫人的灵魂的防御工事。两翼柱廊则是建筑师贝尔尼尼的杰作。欧洲的古典建筑真正令人为之倾倒,这不是哪一个人,而是大家共同的情怀。恩格斯也曾经热情地为它唱过赞歌,他把哥特建筑的美比作瑰丽夺目的“朝霞”,把希腊建筑的美比作阳光灿烂的“白昼”,把伊斯兰建筑的美比作星光闪烁的“黄昏”。我们就这样一路朝霞、一路白昼、一路黄昏地看过去。不要说辉煌的宫殿、典雅的府邸、端庄的神庙,这些建筑一般都工程宏大,做工精细,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就连高速路边极普通的民居建筑,一样令走过它的人大饱眼福。这些外国人竭心尽力安顿好了神,也花工夫营造了人的舒适家园。
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天通地。明代有个叫文震亨的学者说过,好的建筑环境,能让人进入“三忘”: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没有想到,欧洲人竟把中国古代的建筑理念打造得如此登峰造极。在蔚蔚蓝天下,团团绿色中,他们似乎不是在造房子,而是在作艺术;仿佛这房子不是要造给人住的,而是要做给人看的。一栋一栋随意摆在那里,就好像天真活泼的孩子搭的积木,精美别致;又好像话剧舞台童话世界的布景,温馨可人。
一座城市都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是什么呢?就是它的过去。那我们如何捕捉这个灵魂呢?去触摸建筑,感受建筑。因为年代久远的建筑一路从过去走来,就是一座城市灵魂的见证。也就是说,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历史及其形成的文化个性,在很多情况下往往都凝结在它的建筑模式上。我国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杰出的建筑师,都诞生过堪称经典的建筑为世人称道,其城市的灵魂也就蕴涵其中了。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藏龙卧虎,大大小小怎么看都是缩小了的皇宫。上海的石库门和里弄,由天井、客堂、厢房、灶披间、亭子间和晒台组成,平民意识,以人为本,功能齐全。山西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当时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经历500多年风雨的湖南洪江古商城,绵延有
几百年的建筑,几百年的生命,几百年的辉煌。真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我也由此悟到,原来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并不相悖,也不尽是矛盾对立。令许多人长期争论不休,现在还仍然有些一筹莫展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其实呢,不过就像是弄到一块就要打架的孩子,一拉开就会相安无事。而且我们对历史有多少保护和留存,未来必会对我们有多少回报。在这方面,巴黎作出了榜样,它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破坏,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如此看来,城市建设一味追求革故鼎新,推倒重来,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城,三月不灭;金兀术攻入北宋东京城,拆毁开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城墙毁于一旦,90年代福州的三坊七巷湮灭成历史陈迹和图档资料,都是千古憾事。失去的东西不可能再得,其价值更是无法弥补。清朝康熙,后人都说他是一个好皇帝。其实在建筑的保护方面,他也算一位开
边看建筑,边品文化,我就想,文化遗存是不能再生的,毁掉了就永远失去了,我们切记不要轻易去毁掉历史;而当我们建设发展的时候,千万不要赶时,不要应景,应该精益求精,好中求好,创造出无愧时代,留芳百世的精品。这样,鱼和熊掌能兼得,地球上会烙下我们这个民族更多的光荣印记。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