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故居曾四易题匾
湖南韶山是毛泽东家乡。从他的私塾老师为毛泽东故居第一次题匾,到邓小平重书第四块门匾,毛泽东故居门匾背后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第一块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
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历经毛家几代人几十年的改建和扩建,到1918年房屋架构基本定型。1919年10月、1920年1月,毛泽东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1921年春节,毛泽东回到故乡,动员弟弟妹妹“舍小家为大家”,参加革命。不久,毛泽民和发妻王淑兰处理了家产,离家走上革命道路。此后,上屋场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毛泽东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后继续出租给当地村民居住。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政府安排韶山村老党员、毛泽东族叔毛月秋负责旧居管理和接待来访者的工作。当时,毛泽东旧居不仅十分简陋,仅有大大小小13间半房屋,而且还未收集过什么文物,屋里没有毛泽东家人的照片不说,门口更无起码的标志物即一块门匾。
湘潭县委委员毛华初在参观时对毛月秋提议:“老书记,以后到这里参观的人会越来越多,您看屋前是不是该写个门匾?”毛月秋深以为然。
讨论匾上内容时,毛月秋请毛华初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毛华初沉吟片刻,不好意思地说:“我肚子里没什么墨水,说不好。随军南下到处都看见解放了的老百姓举着毛主席的像游行,上面都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照此,上屋场的门匾就写‘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不知行不行?”大家听了都表示赞同。
不久,毛泽东旧居挂起了门匾。毛泽东的族兄、私塾老师、也是“韶山一支笔”的毛宇居,为此匾书写了题字。
当时,中央领导人的旧居都挂着类似“头衔”,如湘潭县彭德怀乌石老家,1951年上面就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家”。所以,毛泽东故居第一块门匾的写法在当时并不为奇,而是恰当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朴素感情。
第二块 毛泽东说“‘伟大’两字不是封的,我不敢当”
1950年1月12日,毛泽东旧居接待了第一批国际友人即苏联电影代表团。同年5月,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代表父亲回乡,参观父辈的旧居。1952年,韶山乡政府自作主张对毛泽东旧居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整修,本来还准备再修条路,毛泽东知道后坚决阻止。
1953年,毛泽东在北京会见来自家乡的亲友时,毛月秋提起了三年前苏联摄影师参观旧居的事情。毛月秋又告诉毛泽东,苏联和民主德国客人看到上屋场上挂的“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的匾,都说好。
毛泽东却连声说:“这个不妥,不妥。‘伟大’两字不是封的,我不敢当,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个门匾。”
毛泽东的意见带回去后,已从湘阴县调任湘潭县委书记的华国锋为此召集县委干部开了几次会,根据毛泽东的“批评”,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建议并经多次讨论后,决定把第一块门匾撤换。随即,湘潭县委上报湖南省委批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于1955年3月,挂在了上屋场。
1955年5月29日,徐特立从长沙专程到毛泽东家乡韶山参观。发现旧门匾被换了,他对毛月秋说:“毛主席又走在我们前面了。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伟大也不能天天挂在嘴边、贴在墙上,这个不能靠宣传,要靠人民的拥护、历史的肯定……毛泽东同志故居现在的门匾好。人民把主席尊为伟大领袖,主席却始终认定自己是党的队伍中的一名同志。这既尊重了毛主席本人的意愿,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而‘故居’两字也是古人说的旧居的意思,典雅朴实,平凡中体现了伟大。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实现民族解放和劳动人民解放的旗手。”
第三块刘少奇提议改“故居”为“旧居”
1961年3月14日至23日,毛泽东在广州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讨论并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即《农村六十条》)。归途中,刘少奇顺便到家乡附近搞调研,直接了解农民对《农村六十条》的意见。
4月1日,刘少奇到达长沙后,并没有直接回炭子冲老家。4月2日,他来到与炭子冲只隔十多里的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生产队。在生产队养猪场一间破旧空房里,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一起住了6天。在这6天里,刘少奇听取了先期到达的中央调查组和湖南调查组的汇报,亲自到四周农家了解群众对食堂、分配、住房等各方面意见,接待了宁乡一拨又一拨的乡民,认真地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4月8日下午,刘少奇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故乡,在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陪同下前往韶山冲。
4月9日晨,刘少奇来到韶山冲参观。他凝视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沉思一会儿后指了指门匾,轻声问工作人员:“你们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写的吗?”工作人员摇摇头。
刘少奇缓缓说道:“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我们的毛主席身体很健康,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显然,他这个眼光和理解是依循新社会的新常理新用法之见。
刘少奇的话一说完,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没想到一字只差,会有这么严重的问题。旧居管理人员认真把刘少奇的意见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并逐层向上级汇报。不久,湖南省委办公厅下文同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196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旧居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从此,“故居”改为了“旧居”,此名称一直沿用到1983年。
第四块邓小平题写匾悬挂至今
1973年10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结束了陪同加拿大总理访问郑州、桂林等地的工作任务后,特意取道湖南长沙来到韶山。
19日,邓小平在湖南省委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毛泽东旧居,还没进门就说:“我老早就想来。1965年有这个念头,当时太忙了,1966年我想来也来不了。”参观完旧居,韶山方面希望邓小平照相留念,省委领导要韶山方面直接询问他。于是,一位工作人员带着试探性的口气问:“小平同志,您是第一次来到韶山,照不照张相啊?”
“照,当然要照!”邓小平抚了抚中灰色的中山装,挺起胸膛,和一群湖南本土穿着旧军装、中山装的人们,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张珍贵的相片,现在陈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1983年,时值毛泽东90周年诞辰,韶山管理局派人到北京,请邓小平题写故居和纪念馆的匾额。4月2日,邓小平几易其稿,挥毫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两块匾额。
如今,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用的就是邓小平的题字。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