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土炕
“鞋脱了,上炕上去,炕上热乎。”这是延安人招待客人的一句话。客人听到这句话,就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特别是赶了远路的人听到这样的招呼,一路的劳累似乎便销声匿迹,顿时暖融融的。
在延安,家家户户窑里盘着炕。盘炕人用土坯或砖砌成一块靠窑掌或门口的长方台,下面有三个孔道,与烟囱相通,同灶火相连。灶火里的火燃着,土炕就会慢慢热起来,烟囱自然就冒烟。土炕就这么普通,一眼能看遍它贫瘠的身躯,一看就知道它温暖的原理。土炕是丑陋的,竹编的席子遮挡了它的丑陋。犹如一个裸奔的孩子,家人给他穿上一件遮风挡雨的衣衫,就立刻精神了,就精致了,甚至整个窑洞都有了灵气。坐在炕上,软绵绵的,暖和和的,心里溢满幸福的甜汁。
1935年,毛主席及中央红军来到延安,延安人民用真诚的一句:“来,热炕上坐”迎接。这一坐就是十几年。在一孔孔窑洞里,在朴素的土炕上,毛主席做出了重大决策,撰写了重要文章,指挥了重大战役……一盘土炕上,点着油灯,开会、商议、思考、憧憬。中国革命在窑洞里,从土炕上走向了胜利。这让多少人记住了延安的土炕,记住延安土炕的温暖与力量。当年,已经在土炕上住过多日的毛泽东,把首位采访陕北苏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及救死扶伤的白求恩招呼到热乎乎的土炕上,围着小炕桌,彻夜交谈。多少国际友人远道而来,盘膝坐在延安的土炕上感受、采访、体会、交谈……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了全国许多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他们风尘仆仆来到延安,住在延安窑洞里。热情的延安人民把热腾腾的土炕让给他们。受伤的战士,睡一晚热炕头,治愈了伤口;水土不服的青年男女,在热炕上躺一躺,慢慢便适应了延安,爱上了延安。多少年过去了,说到延安,离别延安的人,还是念念不忘哺育了他们的土炕。更不要说土生土长的延安人,对朴素土炕的眷恋。
这块热土上的人,永远离不开土炕的怀抱,犹如一缕缕炊烟,虽然冉冉升起,但是它的来处只能是烟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只是身子与土炕有了分离,至于什么地方还与土炕紧密地牵连着,我也无法说清。土炕上出生的孩子把土炕当成世界上最美的乐园,在土炕上笑,在土炕上哭,在土炕上慢慢长大慢慢成熟。冬天,窗外的寒风似乎与坐在热炕头的孩子毫无关系,每天从被窝里醒来便闻到了香喷喷的饭菜。吃了饭,在炕上围着大人听故事、写作业、玩游戏。有时候,肚子不舒服,疼得叫爹喊娘,家人说:“快,快趴在热炕头暖一暖就不疼了。”起初还怀疑他们在逗一个无知的孩子,时间长了,发现热炕头确实十分管用。
热炕头是一位上等的医生。吃了辣子胃不舒服,趴在热炕头,一会儿就好起来;吃了冷硬的食物,肚子疼得厉害,趴在热炕头,慢慢就舒服了;忙了一天的农人,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一身劳累很快就消失了……我们家的土炕是父亲的“议事厅”,每次卖了粮食,或者卖了牛犊猪仔,父亲总是坐在热炕头计算这些钱怎么分配——哪一部分留下家用,哪一部分给孩子交学费,哪一部分还给别人……
一盘盘五六平方米左右的土炕,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延安人。窑洞土炕,就是延安人最温暖最幸福的地方。“围定亲热炕上坐……”这句歌词是延安人对待客人的真实写照。客人来了,暖炕头让给最亲的人坐上去,一起吃喝说笑,其乐融融。上土炕坐一坐似乎成为招待客人的一个标准,若是主人忙得忘记招呼客人上炕,主人心里会十分愧疚。若是客人推辞不上炕,主人心里就高兴不起来,会遗憾地对客人说:“你看你,来了一回我们家,连炕都没上就走了,多遗憾啊!”我惊异这一块土质的炕头,在主人与客人之间,竟胜过深情的拥抱和真挚的问候。一句“热炕上坐”就已包含了一切。你若没有来过延安,不会感受到延安人心里流出的这独特的暖流,也很难理解延安人请客人上炕的那份真挚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来延安,只要听到“鞋脱了,上炕上去,炕上热乎”这句话,你就听到了一句真挚的热情的发自肺腑的招呼,大概所有延安人都说过这句话。
这看似粗陋的一孔孔窑洞,一盘盘土炕,成为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土炕上吃来土炕上睡,让延安人有了健壮的身体;土炕上做活土炕上唱,锻炼了延安人坚强的意志;土炕上的昼夜学习,让延安人插上思想的翅膀。烽火年代,一批批艺术家,在土炕上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作品。在土炕上长大的孩子都被土炕教育成一个个不会忘本的人。土炕牵着土炕上走出去的孩子,不管他们走多远飞多高,似乎也永远飞不出土炕手里拽着的那一根“线”。
哦,我至爱的土炕。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身不由己地想拥有一盘土炕,想在热乎乎的炕头上自由自在地翻滚。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