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话金猪
玉犬驮着丰硕的成果过去,金猪载着美好的希望到来。犬猪传福,猪年将带给人们更好的运气、更丰硕的收获。
猪,是中国民间的吉祥瑞兽、农家宝、财富的象征,自古就被称为“乌金”。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就有“唐拱州人畜猪致富,号猪为乌金”的记载。杜甫《戏作徘谐体遗闷二首》中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表达当地生活的丰足。“乌鬼”亦即“乌金”。因而今人仍称猪为金猪,称猪年为金猪年。
十二生肖中的猪,是指家猪。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猪是人类最早的家畜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个陶质捏塑的家猪,还有一个猪纹黑陶钵,都是嘴长腿短且呈欲行走态,古拙可爱。这两件手工艺品是距今约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制作的。可见我国养猪历史之悠久。
在我国古代,猪的称谓有许多常用字。如:“豕”“彘”“豚”,等等。猪的专用字有:“豕假”“豕巴”。猪还有许多别名,例如:“乌将军”“黑面郎”“大栏王”“长喙将军”等等。
甲骨文中的“家”字,由房屋和豕组成。从字意上看,即“屋内有豕”才算一个完整的家。金文中,房屋和猪的形象更加具体化。例如:家戈父庚卣上的家字,为房屋中有一个头朝下侧的猪形“豕”字。枚家卣上的家字,则是房屋中有一个头朝上侧的猪形“豕”字。家字的构成,反映了古人“家”的基本观念,即家是可以养猪的场所,而猪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猪作为年节食品或祭品,古来即有“岁猪”“贡猪”之称。旧时农家养一头猪大约一年才能出栏,作为春节的美味佳肴,并作为祭神的贡品。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自注云:“蜀人豢猪供祭,谓之岁猪。”其实,时兴杀猪过大年的岂只蜀人,遍布华夏的汉族人均尚此风俗。用猪作祭品,亦不只是祭家神。封建时代大型祭祀活动用牛、羊、猪三牲,谓之“太牢”,是最高规格的祭品。
猪为古代的“六畜”之一,是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家畜。而食猪肉的历史比养猪的历史更长。汉族与蒙古族、满族、藏族、纳西族、布朗族、畲族等民族都是吃猪肉的,占我国人口的比重非常大。我国八大著名菜系中,猪肉名肴不胜枚举。猪头、猪下水名菜也异彩纷呈。
猪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汉族等民族的婚俗中,与猪相关的风俗相当多。陕西男方需向女方赠送猪蹄,叫做“蹄蹄来,蹄蹄去”,即双方永久往来之意。上海一带作媒人,俗说要吃“十八只蹄膀”。东北、河北汉族、满族至今仍遗留男方送女方“离娘肉”的风习。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婚姻中有“送串猪肉”的习俗,等等。由此可见,在农耕社会中,猪作为重要的生活资料,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
猪在人民生活中地位既然如此重要,对猪的崇信也就不足为奇了。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