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紧急大投送 天路救亲人

作者:刘文力 来源:《新湘评论》2008年第07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02时56分52秒 编辑:redcloud

英雄的精神鼓舞我们前进

  

 

  

 

  

 

  我们师是全军一支重要的空中战略投送力量。汶川地震后20分钟,首先接到空军号令,马上启动应急预案,中止训练飞行,收拢在外飞机,立即转入战斗状态。震后1小时58分,2架伊尔-76飞机接令紧急升空,经两次转场、4个小时飞行,最先将242名专业救援队员和33吨特种装备火速运到灾区,第一时间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送到亲人的心坎上。

 

  5月13日凌晨2点,空军命令:紧急集结飞机,抢运救灾人员。全师官兵闻令而动,全体飞行人员快速进入座舱,完成升空准备。7点45分,满载着救援官兵和物资的23架飞机,编成两个机群从武汉、开封相继起飞,直奔灾区。

 

  这是一场与死神比速度、与时间抢生命的紧急大空运。一路上,我们选择最近航线,加大油门飞行。可是,刚刚进入四川上空,就遇到强气流和雷阵雨的恶劣天气,一个个巨大的浓积云像石林一样挡在航路上,红色的结冰告警灯闪个不停。飞行遇到浓积云就像航海遇到冰山一样,都要绕过去。但救人要紧,我们早一秒到达,废墟下的亲人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师长郑元林果断作出决定,保持队形,直线上升,擦着云顶飞过去。9点50分,伊尔-76机群降落成都。随后,运八机群抵达彭山机场上空。这时,机场正下着大雨,能见度很差,着陆非常困难,塔台指挥员询问要不要备降其他机场?但同志们不想多耽搁一秒钟,按作战标准操纵飞机穿云下降。飞行员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全部一次着陆成功。我们快速卸载、连续往返、昼夜兼程,震后第一天就把6900名救援人员和210吨救灾物资运到灾区一线。

 

  灾情超乎想象,灾区连连告急,需要迅速从全国各地空运人员和物资,但许多机场我们没有飞过,必须开辟新的航线。机组人员连夜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制订方案,边飞行边准备。仅灾后七天七夜,我们就转战36个机场,26架飞机在83条航线上穿梭飞行。每个机组平均每天飞行超过10个小时,连续工作时间达20小时,飞行员睡眠不到4个小时,飞行强度是平时的3倍以上。58岁的机长李景贺,是我们空军最老的现役飞行员。考虑到他年纪大,开始没有给他安排任务,他找到政委激动地说:“我是个飞了38年的老党员,现在汶川遭这么大灾,我就是豁出命来也要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为了快运多运,他和其他飞行员一样,不顾飞行疲劳,主动帮着装货卸货,困了就打个盹、饿了啃一口面包。仅一次任务,就转战河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6个机场,连续工作了26个小时。在空运最紧张的时刻,我们11名女飞行员积极参战,5对飞行员夫妻同上蓝天、并肩战斗。这次地震,我们师有116名官兵家在重灾区,对家人非常牵挂,但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他们说,看到我们的飞机一次次飞向家乡,我们对亲人获救充满信心,我们对重建家园充满信心!

 

  这次空中救援,对我们最大的一个考验是执行空投任务。由于灾区道路被毁、水路受阻,许多村镇成了“孤岛”,急需食品、药品和帐篷,必须尽快空投,打开新的生命通道。从14日下午开始,我们一边组织空运,一边展开空投。在地形复杂、环境陌生的高原峡谷进行空投,没有气象资料、没有空投标志、没有地面引导,对我们来说每次都在挑战极限,每次都有极大的风险。但为了抢救亲人的生命,就是再难再险我们也敢飞敢闯。

 

  15日凌晨1点,已经奋战了三天四夜的邱德甫机组,再次接到指挥部命令:“清平磷矿有数千名群众被困,已断水断粮60多个小时,马上实施空投救援!”听到被困群众数量这么多,邱德甫建议改进机舱的装载方法,将每次运载50件改为60件,从8吨增加到10吨。清平磷矿地处山谷,航路复杂,空投点两侧有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而指挥部唯一能提供的就是矿区的经纬度。像伊尔-76这样的飞机,最小转弯半径也要5公里,在高山峡谷间飞行,如果有半点闪失,就会机毁人亡。在这种情况下空投,世界上都没有先例。人命关天,机组人员抱定一个决心:没有先例也要创造先例。

 

  凌晨2点22分,邱德甫机组毅然登上飞机,直飞空投区域。接近矿区上空,飞机开始下降,“高度4800、高度4700、高度4600……”当飞机与附近高山平行时,无线电高度表突然发出刺耳的语音告警声,这是提醒已经过了最低安全高度。邱德甫紧紧握住驾驶杆,镇定操纵飞机继续缓慢下降。2点38分,第一批30件重达5吨的救命食品、药品和矿泉水准确投向目标点。空投成功了,被困的5000多名群众有救了。灾区群众激动地说,多亏解放军投下的“救命粮”、“生命水”,让我们挺过来了。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紧急大投送中,我们承担了全军75%的空运量、95%的空投量,创造了出动飞机最多、规模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历史新纪录。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的心中始终升腾着一个信念,有这么伟大的党,有这么英雄的人民,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题图人物摄影:张目)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