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新型城市化中的组织工作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市化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新型城市化不仅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党的组织工作同样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必须紧紧围绕新型城市化的特征和规律,大力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和发展。
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
结合新型城市化的具体实践,动员和引导领导干部继续解放思想,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崭新理念和以正确政绩观为追求的价值导向,为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新型城市化,尤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引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把宜人、宜居、宜业作为根本取向,革除过去那种“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抓物不抓人”的倾向,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型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改善民生,真正让新型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破除“重建轻管”的观念,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目前依然存在。必须引导干部将科学管理理念贯穿于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全过程,通过加强指导、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数字化、精细化和社区化。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对城市建设项目特别是标志性项目,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优化人文环境,抓好城市经营管理等软件建设,通过铸就品质、提升品位、打造品牌,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破除“重绩轻效”的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引导干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到实处。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的各个方面。强化成本效益分析,既讲求城市发展速度,又看资源消耗的程度;既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佳的建设成效。
破除“重城轻乡”的观念,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引导干部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坚持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统筹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共建等,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好目前较为常见的“城市是欧洲、农村是非洲”的问题,着力形成“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科学的方法选择:创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战略思维、驾驭全局和科学决策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加强学习思考,强化思维锻炼,优化思维品质,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观察、分析和处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有关问题,切实增强工作谋划的前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高驾驭全局能力,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更高层次审视新型城市化,从更广领域推进新型城市化;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就是熟练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和新型城市化的有关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决策手段,广泛了解民情,认真倾听民声,科学集中民智,实现新型城市化决策部署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提高整合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力。新型城市化的推进,使城市基层党的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呈多元、多层、快速发展态势,党员队伍的分布状况、党员的就业模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等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原有的组织体系难以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因此,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健全组织设置,理顺组织关系,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式,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建立适应新型城市化需要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将街道、社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坚强堡垒。提高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能力。新型城市化必须以健全的法制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大力实施依法治市战略,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相统一,始终把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贯穿于新型城市化的全过程,落实到党和政府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完善科学的领导方式,引导各级干部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做到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善于用法律的手段正确处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推进新型城市化,使新型城市化始终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提高公共管理、预测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大管理服务力度,打破街道之间、城区之间、城乡区域之间的界限,切实抓好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街道社区治理等,真正使城市管理管出活力、管出效益。提高预测预防能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宣传舆论手段,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及时收集、准确掌握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利益诉求,坚持用民主、法律、市场和行政手段理顺群众情绪,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增强科学预警意识,建立健全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做好卫生、防洪、安全等各种应急预案,为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作好准备。畅通民情渠道,建立治安网络,切实增强辨别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敏锐性、灵活性、果断性,最大限度地确保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安全、和谐与稳定。
健全的机制保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构建适应新型城市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和督促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过硬作风、扎实行动和出色业绩推进新型城市化。紧密结合新型城市化的需求,更新培训理念,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创造性地部署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大幅度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管理、服务新型城市化的思想、能力和作风素质。
构建适应新型城市化的选人用人机制。贯彻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公开竞职等措施,坚持在新型城市化的第一线培养人、锻炼人、选拔人,真正把那些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领导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能力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按照“人岗相适、才尽其用”的思路,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行政区域的封闭,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更大的范围内,发现人、使用人、考验人。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积极探索从新型城市化过程中选拔后备干部的新方法、新途径,最大可能地把那些想事、干事、成事、不出事的干部纳入组织视线,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堪当重任的后备干部队伍,为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构建适应新型城市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激励机制。采取配套措施,对在新型城市化中能力强、业绩好的领导干部进行有效激励,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事业激励等办法,激发他们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创业热情。健全监督机制。逐步完善领导干部监督巡查、考察反馈、诫勉谈话等制度,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监督手段,重点抓好党政“一把手”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约束。严格推行有错无为问责制度,及时把不适应新型城市化要求的干部调整下来,促使各级干部不断提升服务新型城市化的执政效能。
构建适应新型城市化的人才开发机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新型城市化对人才的需求,从引进、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从总量、结构、类别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控。特别是对重要领域、重大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做到重点引进。完善制度管理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宽领域、广视角的大人才观,打破以往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封闭僵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建立符合新型城市化需要的,体现有序竞争、自由流动、资源共享、柔性管理的人才开发机制,为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强与长株潭“3+5”城市群、环洞庭湖区域、武汉城市圈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对接和智力共享。
(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