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人 物】慧鸟乐徘徊
————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家乡情

作者:蔡栋 贺永强 亚湘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03时07分44秒 编辑:redcloud

  

 

  校长周其凤:生怕辜负了大家

 

  2008年11月14日,未名湖畔,红叶灿烂。这一天,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周其凤院士任北大校长!热烈的掌声中,身高一米六的小个子周其凤身着深蓝色西装,显得十分精神,他稳健地走上北大讲台,用浓重湖南乡音普通话向北大师生讲叙他的“施政纲领”。

 

  “我由衷地感谢中央对我的信任,同时也恳切地希望得到北大全体同志们的接纳、认可和欢迎。”

 

  “作为新一任北大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努力做一任合格的北大校长!”掷地有声,一诺千金!北京大学建国以来的第十任校长周其凤、长沙市浏阳伢子周其凤,在这个火红的金秋,接过了历史交予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此前的11月5日,中央有关部门正式通知他将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那天,恰好是周其凤61岁生日。面对组织的关心和鼓励,周其凤十分激动。“真是机缘巧合!十分高兴!十分感恩!”周其凤这样描叙自己的心情。

 

  周其凤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家在浏阳龙伏镇的尚埠村,与这里所有村民家庭一样,周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其凤,人如其名,他是一只凤凰,一只从我们这个山沟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周其凤从考入北大起,除了其中有4年多的时间到地处东北的吉林大学任校长,近40年几乎一直在北大学习和工作。对于这次回到母校担任校长,他感到很意外。更多地,他感到压力很大,他说:“我生怕辜负了大家的热情和期待。”

 

  对于北京大学,周其凤太了解了,他很有发言权。作为新任校长,周其凤认为,北京大学应该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讲话中,周其凤幽默而真诚地说:“如果在当校长的工作中犯糊涂了,请大家毫不客气地给我以棒喝。”

 

  面对海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周其凤谦虚地说:“我没有好多媒体上说的那么优秀,大家对我的期待很高,这是压力,更是动力。”在与笔者通电话时,他希望通过本刊,向家乡的父老乡亲问好。“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请大家放心。”末了,治学一贯极为严谨的他说:“最近一些媒体说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错了,是‘麻省大学’,我十分热爱麻省大学,也很怀念在那里留学的青春时光。”

 

  儿子周其凤:最孝敬母亲

 

  生于斯,长于斯的周其凤,浏阳的乡情乡韵哺育了他,湖南的山山水水塑造了他,他受这里的影响很广很深,已经成为心灵深处的烙印。

 

  母亲是周其凤最敬重的人,她教给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善良为人的品德。就是这样一位平常的女性吴美华,不识一字,居然在当年取出了“其凤”这样不俗的名字???她相信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是一只凤凰飞出大山。母亲撑一个家,吃了很多苦,但,无论如何艰难,也一直坚持供周其凤上学。

 

  童年的周其凤,天生营养不良,经常吃不饱饭。5岁时他谎报7岁年龄踏入课堂后,几度面临失学。上初中时离家60里山路,高中则是80里。那些深一脚浅一脚的贫苦的脚印,让周其凤过早地明白人生况味。从买不起一支一毛钱的笔的苦孩子,成长为国际高分子合成领域的权威、中科院院士。从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到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这只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不知经历了多少人生的涅槃。

 

  有一次,所欠学费实在不好再拖,周其凤拿走家里仅有的一只铜壶去学校作抵。母亲追出来,恐慌中周其凤把铜壶丢进水塘里,母亲捞起铜壶借遍左邻右舍给他补交了学费。还有一次,他放学回家,母亲病得很重,弟弟们埋怨他并要他退学,周其凤听后一边哭一边跑出家门。全村人举着火把寻了一整夜才把他从山里寻出来,此后家人再不敢提退学的事了。

 

  今年86岁的周老夫人,耳不聋眼不花,时时笑容满面,拎上20斤的篮子走十几里山路,一点都不费劲。她乐观豁达,勤勉善良,用中华民族千百万劳动妇女特有的美德,培养了周其凤的品格和人格。

 

  周其凤曾经写道:“因为我母亲的言行,教育我第一个对任何人都要好,要诚恳待人,另外就是要能够吃得苦,这些从小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我很爱母亲,在我心目中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

 

  周其凤对母亲的孝敬,是出了名的。为了让母亲颐养天年,他和3个弟弟一道为母亲设计并建造一座风格独具的乡间楼房,并以母亲名字命名为“美华堂”。楼成之日,周其凤亲自为“美华堂”题写楼名,撰联“重峦秀我,万象宜人”,挂于堂前大门左右两侧,表达了母亲“物我和谐,施礼于人”的思想。

 

  有一年,周其凤回家过年,把行程排得满满的:大年二十七,从长春飞抵长沙,直奔家中,拜见85岁高龄的母亲。他挑水、扫地、杀年猪、做饭;大年二十八,到父亲坟头上坟,并看望村中老人;大年二十九,出席省政府湘籍高校校长座谈会;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三,在家陪伴母亲。期间正月初二用一天时间驱车前往平江、宁乡访亲探友;正月初四启程返回长春。8天时间,周其凤把重点放在陪伴母亲和出席省里座谈会上。那次,他从东北带回人参和红蚂蚁,为母亲营养身体,御御寒;他带回北京朋友送的剪纸“千手观音”,他知道母亲信佛;他携贤惠的夫人一同回来,让老人备感欣慰。

 

  “粉丝”周其凤:崇拜毛泽东

 

  周其凤喜欢与湖南老乡来往,对老乡的事情非常热心。在他的概念里,老乡往往与“故乡”、与“同志”有着相同的内涵,因而有着特殊的感情。

 

  周其凤素来景仰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在变法失败时,本可以逃,可他就是不逃,愿为变法流第一滴血,最后壮烈牺牲。周其凤说:一个人为了事业,为了改革,愿意自己不活了,想以“为改革流第一滴血”这样的方式来唤醒国人。有这样的人在,这个民族就有希望。

 

  周其凤特别崇拜毛泽东,恪守“先做人,后做事”的行为准则。毛泽东既能指挥千军万马打仗,又能马上吟诗马下挥毫,真正的文武全才。他很欣赏毛泽东寄情于现实基础上的浪漫情怀,认为这一份超然与潇洒,为千百年来自我加压、勇挑重担的湖湘仁人中少见。

 

  在周其凤的身上,不难发观他受谭嗣同、毛泽东的影响是很深的----积极拼搏,不回避矛盾,百折不回,这不正是谭公、毛公精神的体现吗?

 

  湘人周其凤:不怕得罪人

 

  1965年,周其凤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化学系。那一年,他打着赤脚北上求学,到长沙就走了整整两天。“那时候的路真难走。”也许是对脚下的“路”早有深刻认识,以后的日子里,人生的路再难,他也走得扎实稳健。

 

  “文革”中,北大4年生活,当大部分学生都热衷于“闹革命”时,他却借了一本英文版《普通化学》,天天躲在被子里看。1978年,周其凤在恢复高考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研究生。几个月后,又考取国内首批赴美国麻省大学的留学生。198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立即回国到母校北大任教。

 

  回国后,他长期在高分子领域高端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不知疲倦中耕耘,他迎来学术上的丰硕成果。52岁那年,周其凤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坚持、合作,不赶时髦,耐得住寂寞,尽心尽力做事,这是他的成功秘诀。“说我们湖南人身上有根筋,这根筋,就是责任感和认真精神。”他认真地说。

 

  2004年7月,周其凤出任吉林大学校长。时任教育部长找他谈话说:“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我是让你去堵枪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今天的周其凤依然有些激动:“我是湖南浏阳人,那个地方出过谭嗣同,出过胡耀邦,当组织上对你说让你去堵枪眼的时候,作为湖南人,你还能犹豫吗?我说那我去,我没提任何条件,我来了!”

 

  吉大是目前全国办学规模最大的学府,在校师生将近10万人,是一个由六所高校合并而成的综合性大学。作为新吉大的“掌门人”,周其凤上任伊始,即提出要把吉大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他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就不能只有少数人在搞创新,而需要整个民族科技素质都得到提高。出人才、出成果、打造学校品牌与学派,将是长期不变的任务。到地处东北的吉林大学上任,他明显不适应,最初的三个月里,频频感冒。后来托人从湖南捎来10斤“五爪辣”,才把感冒治好了。说到这儿,周其凤幽默地说:“到哪里都离不开家乡的支持呀!”

 

  当初,他从北京去吉大时,朋友中支持者不多,但他认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愿尽自己所能,以报答国家的培养之恩。他还说,在吉大发展的几个主要时期,都有湖南人做校长:比如邵阳人吕振羽先生、湘潭人伍卓群教授,周某人能为新吉大尽力,光荣啊!“吉大与湖南有缘。”周其凤说,“许多湖南学子走进吉大深造,不少吉大学子毕业后来湖南工作,他们中有许多优秀人物,郑培民同志就是吉大毕业后扎根湖南的。”吉大60周年庆典时期,一批批湖南去的与会代表都是由他亲自接待的,细心的他还特意把郑培民同志的夫人杨力求请上首席就座。

 

  作为一校之长,他的改革规划宏观而具体。周其凤乐于通过网络与师生们进行深入交流,把一切问题都摆出来让大家参与研究。学生给他电子邮箱里发的信,凡涉及学校建设发展的,他每信必复,并常引用为校长工作报告的内容;作为一名化学家,他无疑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他曾对同行说:“酒精这种化学物质,在进入人的胃后,若能通过一种酶的作用,不被吸收,或直接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对于饮酒伤身的国人,将是一个伟大的拯救呀……”火热、率真、平易、激扬,不同的侧面呈现给你的,是一份求索的战斗不息、一份执著的雷厉风行、一份深厚的拳拳真情。当然,还有一份天生的幽默,一份湖南人特有的霸蛮与灵泛。

 

  湖湘文化中的霸蛮、执著、虽九死而犹未悔、九头牛拉不回的“一根筋”,在湖湘文化传承者周其凤性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深知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风口浪尖不容回避的担当。“堵不好枪眼,将来,我可能是满身窟窿回归故里!”周其凤打趣说。

 

  湖南人周其凤,新官上任烧的“三把火”,把吉林大学烧得兴旺发达。周其凤烧的第一把火是“自揭家丑”。他把“吉大负债30亿,恳请师生献良策”的帖子挂在了校园网页上。“高校负债影响高校发展”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各地普遍存在,但大家都心照不宣。高校负债的窗户纸彻底捅破,由此引发一场全国关于高校负债问题的热议,并引起了决策部门和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胆识令人钦佩。“平易、开拓、务实、有激情、远见卓识、有魅力”,是吉大校园网上师生们对周其凤的评价。

 

  紧接着,周其凤将另一把火烧在不做学问的教授屁股上。他亲自研究博士导师队伍的问题,他一次性让不做研究、没有成果的45名博导在选聘中落岗,首次打破“博导”终身制的潜规则。这场高校体制改革,特大地震一般轰动全国,其锐意和勇气让人惊叹。

 

  周其凤的第三把火烧在了不公平的招生录取上。校内职工的孩子可以大幅降分录入本校曾经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周其凤认为这种纵容是对全社会的不公,他要改变它。那一年,一百多个校内子弟在分数差100分左右的情况下要求录入吉大,周其凤断然否决。

 

  “做事情就会得罪人,这个我懂。但如果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从国家和大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也就无所谓了。”周其凤这样说。

 

  与此相映照的是,如今的吉林大学变挑战为机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初露端倪,学校综合实力稳步上升,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大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周其凤的改革事业,最终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不久前,教育部在对他本人进行为期两周的详细考核,广泛听取了师生的意见后,从六个方面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周其凤校长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湖南人!”吉林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这么说。

 

  乡友周其凤:愿为乡亲做一切

 

  周其凤是搞化学高端科技的,喝过洋墨水,身上既有翩翩的绅士风度,也不时表现恂恂如也的儒雅风采,非常讲究中国传统礼仪。乡亲们都说,其凤回来,硬是一点都不像在外面做了大角色的人。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每一种身份,都会让你获得不同的感性认识和具体体验。周其凤爱家乡,爱得很深沉,大事小情只要与他扯得上关系的,他都舍得出力。

 

  村里的水泥路通了,周其凤为此没少费力;镇里五保户和老人的生活,他很是关心。就在2008年9月,他领着从北京献爱心的软件企业来到浏阳,使不少中小学课堂都用上电脑。那一天中午,为了款待北京来的企业家,周其凤和他的弟弟亲自将家里养的一只山羊杀了,还摆了三桌丰盛的酒席招待客人。

 

  他多次提议:“浏阳的烟花应整合资源,创立驰名商标。”在他的推动下,浏阳烟花创立驰名商标的工作,正积极运作中。

 

  2007年春节,他参加了省政府召开的湘籍高校校长座谈会。他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长沙大学城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产业成果转化,以及家乡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抓紧建设教育强省等发言,他的建议得到张春贤书记、周强省长的高度评价。

 

  周其凤非常关注家乡的文化产业发展。他的湖南花鼓戏唱得十分好,经典剧目是《刘海砍樵》,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他说,湖南花鼓戏应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包括花鼓戏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未来,使这个本土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周其凤最为关注的是家乡的旅游业,曾向主管官员建议:把湖南旅游开发与挖掘厚重的湖湘文化结合起来,以推向更高水平。就在2008年国庆期间,在与长沙市领导袁观清、陈泽珲见面时,他非常急切地提出:希望抓紧宣传开发浏阳石柱峰风景区。

 

  石柱峰在哪里?石柱峰就在周其凤的老家尚埠村中。我们在周其凤的指引下,领略了非同一般的秀丽景色:水墨画般的田园,层峦叠嶂的山头,百瀑飞流的泉水,神秘莫测的古刹,得天独厚的人文。如诗如梦的境界,至今常萦绕心头。

 

  喜爱文学的他还为石柱峰写了平生第一首诗《登石柱峰有感》。诗云:“小径蜿蜒上,清泉扑面来。泉心飞大海,径志赴云台。海阔歇风雨,山高育用材。痴翁迷进退,慧鸟乐徘徊。”这首诗经他手书,置于石柱峰风景区的大门口。拳拳之心,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周其凤:不忘老师恩

 

  周其凤有了好成绩,当了大领导,虽然一直很忙,但回家乡的次数还是不少,除了看望母亲,他也有会不完的朋友。看望教过他书的老师,也是他每次要做的事情。他从不因自己有着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国内一流大学校长的多重身份,而在母校摆架子、显威风。在老师面前,他依然是一副虔诚谨慎的学生模样。

 

  不久前,他回到母校浏阳一中,登门看望了胡国运校长遗孀何继林老师、李忠汉老师遗孀邓稚民老师,向两位师母献了鲜花。在两位已故恩师家中,他与师母深情拥抱,问寒问暖,情同母子。他噙着泪水伫立在老师的遗像前,深深地鞠躬,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在杨圣木老师家,师生相见,有道不完的情,说不完的知心话,周其凤紧握着杨老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就像一个小学生想再一次聆听老师的教诲。

 

  湖南老乡周其凤出了大名,但其对母校、对母亲、对家乡、对老师,始终充满了浓浓的挚爱深情。写到此处,我们不禁又想起了他写在《登石柱峰有感》中的诗句:“痴翁迷进退,慧鸟乐徘徊。”诗为心声,无论他如同一只金凤凰,飞在什么佳境何处高台,他还是常常飞回故乡的那一只慧鸟。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