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岳麓讲坛】怎样才能实事求是(一)
————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

作者:梁衡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7日 03时08分02秒 编辑:redcloud

  

 

  “岳麓讲坛”从本期起,连载本刊顾问梁衡同志的《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兼论“实事求是”的阻力与动力》

 

  一、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难

 

  改革开放已30年,马上又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这60年来,不,可以说从1921年建党以来,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实事求是。人们感叹,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

 

  实事求是,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说它容易,是因为客观事物摆在那里,你只要不是有意歪曲它,照实去说、去做、去办事,应该不难。

 

  说它难,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客观方面的。“求是”是探求客观规律,而规律常为现象所掩盖。人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失败、总结,才能得出那么一点真知。这在自然科学最为明显。比如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阳光、空气、水。直到1665年,牛顿才发现光是七色的,解释了彩虹现象。直到1777年,才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助燃,可以活命,氧和氢可以组成水。而这之前100多年人们认为燃烧是因为有“燃素”,与空气无关。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你得慢慢地摸索。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无不如此。

 

  另一方面是来自主观的,人为因素。人不论是进行科学实验还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等社会活动,都要相互合作。这时候我们发现与人合作原来比与一块石头、一根木棍的合作要难得多。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思想,都有一个“主观”的自我。你要说服他实在难。于是就争论,就吵架。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我们自建党、建国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不光是我们,古今中外都这样。争吵,在家里最多是夫妻吵架摔盆打碗,在一个党,一个国家,就是路线、方针之争,一错就是几十年,船大难掉头,改正又是几十年,你说难不难。在红军时期,井冈山根据地要听上海王明党中央的,上海要听莫斯科共产国际的,共产国际派了一个德国人李德,十万红军都要听他瞎指挥。根据地丢失,死伤无数。彭德怀气得大骂:“崽卖爷田心不痛。”用这么惨重的教训,才换来一个遵义会议,一条正确路线。但这并不能保证以后不犯错,果然后来我们又连连失误。于是,我们不得不在事后一次又一次地总结教训,一次又一次地重提实事求是。相对来讲,来自客观方面的影响比来自主观方面的影响要少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自然科学研究比革命、建设、治国、处世更易接近实事求是。

 

  可见,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容易。其实“难”是正常的,不难反倒不正常了。就像我们读书难、科研难、打仗难、建设难,世上的事,总是逆水行舟,不顺利的多,顺利的少,不如意者常八九。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发现与进步的乐趣。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发现实事求是,是一个如此复杂、丰富的永恒的思维话题,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认识规律。恩格斯把认识世界的学部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实事求是是世界观、方法论,属于哲学,管着自然、社会,当然也管着我们“人”。虽然我们也曾天真地像楚霸王那样,想抓住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但是当我们走过了30年、60年的时候,回头一看,还是无法离开实事求是,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我们知道了,不可能绕开它,只有认真地去研究它,实践它。

 

  二、实事求是的十种阻力

 

  “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大概有十个方面:知识、经验、习惯、书本、实践、自满、情感、权威、利益和行政。这十个可以分成两组,前五个是来自外部的影响,后五个是人为的影响。可以说是五分天灾,五分人祸。

 

  1.知识阻力----无知无畏更可怕

 

  不能实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这种人办起事来牛头不对马嘴,离题太远,又浅又浮。有时却表现得很执著,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孜孜以求,蠢得可爱,倔得可气。情况不明胆子大,是非不清点子多。他连事情的最基本情况都不管不顾,哪能谈得上去求什么内在规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完成的,后人总是在接过前人的知识后,再根据新的实践(实事)探求更新的规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层楼再上第三层。如果没有已往的知识作基础,就像空中硬要起楼阁,无苗硬要收庄稼。许多时候的不实事求是,都是无知造成的。科学史上曾有一个著名的“永动机派”,他们想发明一种机器,可以不增加能源永远不停地转下去。从16世纪到20世纪,这一派人真是前赴后继,绵延不绝。虽然没有一例成功,但还是一茬又一茬,顽固地坚持下去。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国民党败将黄维,他在监狱里服刑改造,还提出要造永动机,毛泽东说给他材料、钱,让他试,结果当然造不出来。因为这违背一条物理学基本原理:能量守衡。这条规律是1847年29岁的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但不能凭空产生,只要机器转,就得不断补充能源。不可能有什么一次能源的“永动”。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岛上去求长生不老药,这种蠢事以后又有不少帝王干过,只因两个字:“无知”。他们不知道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我当记者时采访过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寨、昔阳被树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一当典型就神化了。当时省水利厅帮县里修一条大坝,地质部门认真钻探后选定坝址,县委某领导人来到现场一看,说不好,搬起一块石头,离开坝址几十步,往地上一放说:“就从这里起线!”技术人员哭笑不得。他没有水利和地质的基本常识,怎么能实事求是参与决策呢?

 

  无知是实事求是的第一道屏障。一个人没有对这个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更不用说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就如缘木不能求鱼,男人不能生孩子一样天经地义。无知是空白,是断层,是真空,是横在我们前进途中的沟壑,必得先有知识之桥搭接对岸,才能有下步的探求。但遗憾的是我们常会碰到一些无知的人硬是在按自己的理解去办事,去碰壁,使一些与之合作的人也常感到“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事情就这样被耽搁下来,求不出个结果。

 

  2.经验阻力----经验的一半是失误

 

  凡有一定年龄,一点经历的人,处事都有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因为它是主观的先验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却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人的天性,但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会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中国古代有许多智慧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就是指这种人。

 

  在漫长的科学史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大胆创新、谨慎实验的著名范例。但是也常会栽倒在自己的经验面前。1781年英国人发现天王星,不久发现它的轨道有些反常,人们怀疑在它之外还有一个未知星球在起作用。果然经过计算、观察,1846年9月发现了海王星。海王星也不安分,照前面的经验来推论,还会有一颗未知星,果然后来又发现了冥王星。应该说再二、再三,这个经验是有效的。1854年,人们发现水星的轨道也有点反常,就又设想,水星附近还会另有一颗未发现的新星。但这一次经验误导了科学家。人们连续找了61年,不见任何结果。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问世才有了新的科学解释。有一年在美国召开的全球石油大会的主题是:我们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发现过石油,也曾在新地方用老方法发现过石油,但从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过石油。就是说一定要跳出经验。

 

  经验可以帮助实事求是,但只靠经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真正的发现规律,只有靠新的实践。在战争时期、土改时期,我们有许多经验都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对经济建设就不适用了。1958年的失败,是群众运动经验对经济规律的失败。文化革命是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经验的失败、是革命党经验对执政党实践的失败。

 

  事实上我们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沿用过去的经验有关。对于过分相信自己经验的人,需要大喝一声,经验的一半是失误。因为这里面只含有被过去的实践所证实的部分,还有一半等待将来的实践来检验。经验可以是通向实事求是的大门,但这门上有一道高门槛,要跳一下才能过去。一个有经验的人和一个无经验的人同时面对一件事,前者可能会自恃经验不再调研,结果失败。后者倒可能因无经验参考而十分小心,尽力操办,反而办成了。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随时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有经验本来是好事,但也可以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

 

  3.习惯阻力----划地为牢

 

  这里说的习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列宁讲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精神错乱莫过于按自己的愿望去相信某样东西。”人们认识事物有时不能实事求是不是因为无知,也不是因为没有实践,而是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求新知,去实践。跟着习惯走,自古如此,岂不知习惯有时恰恰是错的。习惯和我们前面讲的经验还不一样。经验是知识,是有限的模型;习惯是思维方法,是力量无穷的武器。用错了危害更大。习惯思维就是保守,是妨碍创新的一大障碍。

 

  一重一轻两件物体从空中落下,哪个下落得快些?人们习惯认为重的快。但伽利略不相信,他在1590年(时年26岁)做了著名的斜塔实验,证明了从上抛下的轻重铁球同时落地。并从此有了“加速度”这个概念,推动了物理学大进一步。

 

  在社会变革中,经常有许多束缚人的东西,它明明是错的,是应该改掉的,但很长时间没有人去改,甚至要改变它倒成了大逆不道。比如旧社会中国妇女缠足,明明摧残身体,但这个习惯保持几百年。改革开放之初,又有许多旧习惯在阻碍进步。比如人们没有法律意识,即使有理也不愿上法庭,认为丢人;比如羞于经商,认为是投机赚钱;还比如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种自留地、把私营企业、把集市贸易、把商品交换、把市场经济,甚至农民多养几只鸡,种一点菜,工人下班后在外干一点私活,都说成是搞资本主义。把商品流通说成投机倒把。把对上面的,甚至报上的不同意见就打成反党、反革命(现在回想起来很难理解)。而且多年来已经习以为常,已成了是非标准。这种习惯常常可以统治一个地区、一部分人,甚至全国人多少年,而很难改变。习惯把人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空间,使你看不到新的外部世界,当然也就难实事求是,发现客观规律。

 

  习惯这个东西是不问对错的,而只问有无陈例。中国封建政治多少年一直是把法先王之法当成处事惯例,这样最省事。一种概念形成之后对少数人来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执行,对大多数人是在习惯的“惯性”中运行,轻易不会跳出这个惯性空间去思考、去探求。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苹果落地”这个习惯思维中跳了出来,发现了引力;爱因斯坦所以伟大,是他从经典力学的习惯中跳了出来,发现了广义相对论;邓小平同志所以伟大,是他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跳了出来,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事物认识的飞跃,有时就表现为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突破。正如物理学上打破惯性状态要一个外力,在认识上打破惯性思维,也要有一个外力,这个外力常常表现为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或一场新的行动,直至革命行动。

 

  4.书本阻力----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本阻力其实是本本主义,就是教条化的知识和理论形成的阻力。陈云同志在晚年有一句话:“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总结成知识和理论,并写成书,留给后人。我们遇事常常会自然地想到,书本上是这样说的。对实事求是来说,无知是阻力,但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也会成为阻力。正像人们学游泳,一点不会当然难学,但如果会的是一种错误的姿势则又更难学。因为你先得纠正现有的错误,这凭空又多了一层阻力。古语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本与现实间有误差。当它符合实际时,这书本就是行船的顺风,当它不符合实际时,这书本就是行船的逆风。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总和。由于这种认识要靠一代代人的接续才能完成,前代人只好将已有的认识付之于书。赫尔岑说,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前来接班的年轻人的遗训。由于书籍太多,人们又经过实践检验而筛选出各种经典用以统帅相关的知识,指导人们的行为。政治的、科学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几乎凡每一学科,每一领域,都各有其经,各有其典。这些经典由于其权威性,一方面对后人的参考价值极大,另一方面它所造成的迷信力、束缚力也很大。这些巨著一方面如灯塔,不知为多少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方面又如一堵石墙,不知使多少开拓者裹足墙下,甚至碰壁流血。不是经典不好,是读书人不好,不该把它看作万能,不该作茧自缚。恩格斯就曾告诫那些企图从自己书中寻找未来社会图画的人说:你们在我这里连半点影子也找不到。邓小平说:“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古今纸上谈兵、抚书论政而误大事的实例多得很。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连其父也说不过他。后来他带兵打仗,数十万人全军覆没。中国革命得力于马列书本的指导,但是由于运用不当,照搬照抄,书本在很长时间也变成实事求是的阻力。中国革命史上有两次照搬的高潮。一是王明照搬马列书本,不顾中国革命实际。二是林彪、“四人帮”把毛主席的书神化僵化,大搞形而上学。这两次都使革命事业和国家民族遭受大损失。是毛泽东、邓小平先后两次突破了书本、经典的阻力,强调调查研究,实践检验,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一步又一步实事求是,才有建国和改革开放的两次大飞跃。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几十年来,我们又不知道出版了多少没有用的误人的书。

 

  实事求是总是从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开始的,因此它可能有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实践验证书本的结论,二是推翻和补充书本上的结论,探寻未知的客观规律。所以说书本用得好,是我们前进途中跨越天堑的一座桥;用得不好,是横在面前的一堵墙。这种潜在的阻力常常可以因时因势,在特定条件下变成实事求是的具体阻力。(待续)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