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毛泽东和他的时代(下)

作者:陈 晋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5日 04时38分35秒 编辑:redcloud

  在时代的使命面前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和解决问题是时代灵魂性人物的使命。

  从国际环境看,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

  1960年5月27日,蒙哥马利在上海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着重询问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的看法,毛泽东在回答中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他说:“现在的局势,我看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第三种:冷战共处。我们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继续冷战,另一个是把冷战转为和平共处。所以你做转化工作,我们欢迎。”蒙哥马利说:“西方世界的领袖是美国,现在西方国家怕被这个领袖领到战争中去。我们必须把这样一种情况改过来,即西方集团的领袖跟东方集团两个最大的国家根本谈不拢。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受到怀疑。”毛泽东说:“只要美国的领导不削弱,就不可能改变局势。有没有这种可能,英、法、苏、中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蒙哥马利说:“是的,我想是可能的。但是,由于美国的领导,英、法会害怕这样做。”毛泽东说:“慢慢来。我们希望你们的国家强大一些,希望法国强大一些,希望你们的发言权大一些,那样事情就好办了”。

  “冷战共处”这个看法很独到,属于毛泽东对新中国面临的世界格局和走势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如何处理中苏和中美关系,始终摆在新中国国际战略的突出位置。

  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尽管在革命年代有过一些不那么愉快的事情,但毕竟意识形态相同。苏联在1950年代又大力援助中国搞建设,那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也欣欣向荣,中苏结盟是可靠有效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关系破裂,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对美国,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抱有很大好感,和派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相处甚好。由于美国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中帮助国民党政权,使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印象急剧恶化,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对立,特别是美国在1950年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中美关系从此彻底对立。一直到1970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美苏争霸加剧,中美关系才开始解冻。

  任何时代的灵魂性人物,都不可能跳出历史条件的限制来做决策。在冷战格局中,下面这些国际因素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内外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不少国家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对稳定的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带头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甚至在中国周边国家进行战争,对中国形成直接威胁;中苏从结盟友好到关系破裂,甚至发展为边境武装冲突。

  毛泽东那代人是带着过去惨痛的经历和教训进入新中国的。在此前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抗日战争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这就使毛泽东时代的治国理政,始终把独立、自主、安全、尊严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有着挥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了解上面说的这些背景,今天的人们才容易理解,毛泽东时代的不少重大决策,为什么是“那样”,而不是今天人们顺理成章认为的“这样”。

  新中国面临的主要课题或者说肩负的历史使命,大体有这样几个。一是巩固新政权,刷新旧国风,通俗地讲,就是通过社会改造让新中国“立”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得住。二是按既定目标,让新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要为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构筑基本制度,提供政治前提,开出新的航道。三是促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四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寻找一条可行有效的道路。

  这四大课题,也是四大任务,环环相扣,相互交织在一起,主题词就是两个字:“建设”。所以,今天的人们把毛泽东时代称为“建设时期”。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全新的时代要求。由于没有经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摸索着尽最大努力去做、去问、去学。

  于是,我们看到,1949年7月刘少奇访问苏联时,向斯大林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学习清单,包括苏联的国家组织、苏联经济的计划与管理、苏联的文化教育、党的组织与群众团体组织四个方面,一共30个细目,大到怎样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小到实行什么样的税收制度,乃至学校课程的安排。

  在1961年9月24日同蒙哥马利谈话时,毛泽东是这样表达的:“搞社会主义还要积累经验,苏联、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的经验,我们都愿意接受。”但在同西方国家交往很少的情况下,接受他们的建设经验,显然缺少渠道,很不现实。但毛泽东还是心向往之,对蒙哥马利说了一个实例:“办工业,我们也很愿意问你们。我看过一份报告,是我们的一个贸易代表团到你们那里去以后回来写的,很有趣味。他们说,看到你们的一些工厂,并不富丽堂皇,房子也不整齐,但是做出来的东西,质量好。”蒙哥马利问:“主席遇到难题的时候,是不是同马克思联系?”毛泽东回答:“他只有理论,他没有办过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列宁办过。所以遇到实际问题,要问自己,问苏联。”

  问苏联固然好,可不久又发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弊端,最后只能是问自己。问自己,实际上就是在实践中摸索着去做。

  这样一来,自然是有的做得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富有创造性,成效令人称奇;有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开了个好头,但后来没有很好地继续做下去;有的在理论认识上是正确的,可惜在实践中没有能够坚持和落实;也有的在理论认识上发生偏差,做起来自然就错了。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毛泽东说过,“建设比革命更困难。”这平淡如水的感慨,“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似乎不需要着意渲染。

  虽然不着意渲染,后来的中国人还是理解毛泽东时代的。从建设时期进入改革时期以后,人们并没有把两个历史时期对立起来,而是把毛泽东时代做得对的坚持下来,做得不够的完善起来,做错了的改正过来。

 

  道路、梦想和传奇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时代的灵魂性人物就是要带领人民寻找到一条实现梦想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时代的梦想,是通过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相应,毛泽东时代的实践探索,从根本上说,是要为实现这个梦想找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在1961年9月23日与蒙哥马利的对话中,便牵出“道路”和“梦想”这个话题。

  关于道路,蒙哥马利问毛泽东:“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你们什么时候才感到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对此,毛泽东没有作答,只是说,“大局是光明的,但是摆在面前的困难很多,遇到许多过去没有遇到的事情”“对于搞社会主义,我们已积累了十二年的经验。我们搞经济的经验还不很充分。”看来,他觉得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完全摸清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真正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关于梦想,蒙哥马利说:你们做了很多工作,做得很不错,“再过五十年,你们就应该了不起了”。毛泽东的回答是:“做了一点,还不多,要有几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譬如五十年到一百年。”正是受到这次对话的启发,毛泽东稍后把实现梦想的历史进程概括为:“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第四声炮响”算起,一百年就是21世纪中叶。今天的中国,已经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在这条路上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人们的感觉中,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内含,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大延伸和提升了,已经不只是毛泽东时代苦苦追寻的工业国、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或“四个现代化”,而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确定下来的奋斗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依然是毛泽东构想的21世纪中叶。

  在这种情况下,回望毛泽东时代和今天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毛泽东时代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同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时代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每个时代的前面,都是新的时代。传奇却永远是传奇。

  1961年9月24日,毛泽东和蒙哥马利在中国长江边上的武汉最后一次见面时,送给他一幅亲自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算是头天见面时接受蒙哥马利一盒三五牌香烟后回赠的礼物。这首词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游长江时写的,抒发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畅想。当时的武汉,正在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上修建第一座大桥,毛泽东在词里畅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时的中国,还酝酿在武汉西边长江上游一个叫三峡的地方,修建一座巨型大坝,毛泽东在词里畅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意思是,等到三峡大坝建成后,那个从地老天荒起就在三峡峰巅上矗立的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如果还健在的话,一定会惊讶称奇,感慨世界变了模样。

  毛泽东心里明白,他生前不会有“巫山神女”那样的幸运,亲眼看到完全变了模样的新世界,只好对一位当时不到40岁的干部说:等将来三峡大坝建成了,别忘了写篇祭文告诉我。中国的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于2003年开始发电。如果真能写篇祭文告诉他,或许会有这样几个字:这时代,如你所愿。

  回到眼前,毛泽东又要下水游泳,并开始抒发他的畅想了。

  他邀请年轻时担任过游泳队长的蒙哥马利和他一道下水游长江。蒙哥马利说:现在老了,不游了。毛泽东游泳上岸后,蒙哥马利问:“主席为什么不在游泳池里游?”毛泽东回答说:“长江就等于几万个游泳池。多游几次胆子就放大了。”然后问蒙哥马利:“英吉利海峡有多少公里宽?水有没有长江这么急?是不是七、八月间去游泳最好?”还说:“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第一大河,我想去游一次,还有亚马逊河,不过恐怕不好游,太热。”

  想游遍大江大河大海的毛泽东,怀揣着很多憧憬。对这些憧憬,有的他描绘过,有的他努力过;有的实现了,有的成为永远的遗憾。于是,他和他的时代,便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传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