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新中国大典(三)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天,毛泽东,这位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亲手在中国历史上刻下最具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程序表》中,记载了开国大典的三大项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
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和焰火晚会。
在这三大项目中,阅兵式尤为重要。阅兵式在什么地方进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毛泽东也曾说过: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于是,阅兵式怎么搞和在那里搞,便成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大典筹委会设计了两套方案:
第一方案: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
第二方案:市郊的西苑机场。
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但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4小时;当时长安街也不够宽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有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但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是:没有检阅台,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伟的检阅台,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很不方便;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也不方便。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逼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蘸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 • 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南海勤政殿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副主席和各位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这里举行,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并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这时,首都30万人民群众已齐聚天安门广场,等候着那一庄严时刻的到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刚刚回到人民怀抱不久的北京,百废待兴。天安门前,既没有广场,也没有旗杆,场地狭窄,坎坷不平。为了建国盛典,首都各界人民纷纷动员起来,工人、学生、教职员工和机关干部5000多人汇集在天安门城楼前,突击劳动了两周,才把广场修葺一新。当时的天安门广场是个十字形,即东西从太庙到中山公园,南北从中华门到天安门的一个大十字,可容纳20万到30万人。
那天,天安门广场穿上了节日的盛装,从天安门城楼上远远望去,无数面翻卷着的红旗形成一片波浪起伏的红色海洋。红旗下面,是一支支身着各种颜色服装的队伍----青、蓝、黄、灰、白,五彩缤纷,像是精心规划的花圃。
2时50分,毛泽东和其他国家领导人驱车前往天安门。
临行前,毛泽东笑着对大家说:我们打了几年的疲劳战,打出来一个新中国。今天又是建国的第一天,到天安门上还要连续站几个小时,看来咱们的命运就是打疲劳战。
周恩来说:这是高效率的疲劳战,三年解放战争消灭了敌军好几百万,这个效率还不高呀!
将近3时,毛泽东带头向天安门城楼北面西侧的梯道上健步走去。此时,早就等候在那里的摄影师们,看到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上走来,立即打开了摄影机的旋钮。当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时,播音员对着麦克风激动地大声说:
“毛主席来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顿时,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了,掌声雷动,口号震天,红旗飞舞。
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在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就座,乐队随即奏响新中国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走到麦克风前,朝广场深深地望了一眼,然后以沉稳、激越的湖南乡音庄严地、一字一句地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是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宣言;
这是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迈进的宣言;
这是震撼世界的宣言----
它宣告经历了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从此告别了屈辱的历史,拥有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拥有了能够真正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
“升得好”
1949年8月9日至14日,在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出了迎开国庆典、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市人民政府责成建设局拿出整修工程方案,其中具体任务之一就是在位于天安门广场北端,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修建国旗旗杆。
因为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将要亲自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所以,修建国旗杆不仅是整修天安门广场工程中的重点任务,而且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对修建旗杆进行了具体分工,然后立即开始行动。开工后不久,国庆筹备小组领导同志到现场检查工作时又强调指出:升旗要自动的,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国旗就更好、更有政治意义!
自动升旗方案就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方案设计者们首先拿出了一个实施计划,报工程指挥部批准后便开始了设计、安装和调试。一个月后,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杆制作工程顺利完成,高达22.5米的国旗杆也竖了起来。为了使毛泽东主席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升旗开关,工程技术人员从旗杆下面引出一条导线,通过整修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埋设的钢管横穿过长安街,跨越金水桥,然后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至城楼当中,与城楼上安装的电动升旗装置的开关连接。直到9月30日深夜,广场上修建国旗旗杆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试验着升旗的电钮装置,直到完全满意为止。
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后,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
这句话有一个明显的缺陷,站在林伯渠身边的工作人员很快意识到了,赶紧小声提醒道:“请毛主席升国旗。”林伯渠马上又大声宣布了一次,增加了一个“国”字。
毛泽东听到“请毛主席升国旗”后,便大步走到升旗的电动装置前。这是用电操纵的升旗开关,电钮上分别注明了“升”和“降”。毛泽东用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将电钮拨向“升”字。
于是,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在万众翘首仰望的庄严热烈的目光中,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徐徐升起。最后,那面巨大的五星红旗缓缓地被蓝天搂在怀中,定格在22.5米高的白色铁杆上。
人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此情此景,使毛泽东浮想联翩,胸膛起伏不已。看到他亲手缔造的人民共和国如婴儿坠地般终于诞生了,不禁脱口大喊了一声:“升得好!”
话音一落,礼炮惊天动地鸣响了。那是由54尊大炮同时发出,真正是地动山摇!将那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了高峰。
升旗结束后,毛泽东向全世界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郑重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人民万岁”
毛泽东宣读公告完毕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
朱德总司令先乘阅兵车在聂荣臻总指挥的陪同下检阅了各军种的队伍,然后驱车回到天安门城楼上,下达了阅兵令。受阅部队由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站在指挥车上引导,4个师的部队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从东向西缓缓入场。步兵、骑兵、坦克、大炮、汽车,都是整齐的一字形,一阵接一阵由主席台前的汉白玉桥边走过。这时候,人山人海、红旗飘舞的广场屏息无声,只有军乐队奏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着震撼大地的雄壮步伐声在天地间回荡。只是当我们的飞机飞临天安门广场上空时,广场和城楼上才爆发出了如雷如潮的掌声和欢呼声。
阅兵式进行了近三个小时。阅兵式结束后,便开始群众游行。这时,城楼上下遍地燃起灯笼火把,紫红、大红、桃红、金黄、橙黄、明黄……像人民无际无尽的欢乐和希望化身在天安门广场跳跃。人民群众的队伍提着“欢乐”,举着“希望”,随着游行的人群蜿蜿蜒蜒,交互环绕,恰似一幅巨大无比的活动起来的织锦。歌声口号声如海潮般此起彼伏,其中最响亮最持久的声音始终是“毛主席万岁!”
面对群众震耳的呼声,毛泽东脸上始终焕发着庄严而慈祥的光辉。从午后3时到晚上10点,毛泽东大多数时间是站在城楼上,很少到城楼的大厅休息。偶尔休息片刻,也是安排接见各方面的代表。工作人员见主席站久了,便搬来一张椅子让他休息一下,可他就是不肯坐下。他站在城楼上始终举着一只手,时而庄严地停在空中,时而迅速有力地挥动几下,右手举累了就换左手,左手累了又换右手。
当庆典活动达到最高峰时,广场上观礼的人民群众情不自禁一齐涌向天安门的金水桥,都想尽情地目睹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英姿风采。
兴奋的群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遍又一遍地高呼:“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被群众深深地感染了,他挥动着高举的手,在天安门城楼上,从西头走到东头,又从东面回到西面,有时探身城楼的栏杆外,一边招呼欢呼的群众,一边高喊:“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
城楼上下,领袖和群众的欢呼声一呼一应,形成汹涌澎湃的浪涛,好一派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
人民群众的欢呼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从血火中冲杀出来,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的诞生道路。今天革命终于胜利了,新中国终于诞生了,人民终于当家作主了,追昔抚今,人民怎么能不对自己的领袖倾注无限深情呢?
毛泽东的呼喊也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是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开创中国未来,使中华民族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需要依靠人民,依靠人民的创造,依靠人民的才智。因此,面对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面对激情万丈的人民群众,毛泽东自然想到了中国的发展,想到了人民的伟力,他怎么能不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呢?
“人民万岁”,轰动着时代的最强音,奏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