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讲坛】抓住机遇 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本期“岳麓讲坛”我们为大家编发的是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给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作的专题报告《抓住机遇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敬请大家关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在此种状况下,研究探索如何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对于应对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简单来讲,文化产业就是文化领域当中一切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行业和门类。
2003年,中宣部、国家统计局和有关文化部门,共同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跨时代的研究,是我们第一次用统计的办法、用量化和指标的方式来界定文化产业。此次研究将文化产业归为三类,即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这一研究成果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比较完整的描述,阐述了文化产业自身是什么,它所带动和辐射的又是什么。但是,其中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很难清晰地界定文化产业的边界和外延,往往会把文化产业无限放大,从而使文化产业与很多其他产业在统计上相冲突、相交叉、相重复。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界定过于宽泛,也使得不同省份之间的统计标准和口径无法完全统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们的统计工作带来了困难,也给我们研究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造成了障碍。
目前,我们要对文化产业进行更为清晰的界定。现在所讲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下领域:演艺,影视制作(电影电视剧制作),艺术品、工艺品和文物的交易,出版发行,文化会展,文化节目的制作(特别是以数字文化节目的制作),动漫游戏,网络、手机文化产品,娱乐休闲,广告。以上内容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今后制定规划和政策的主要指向,也是今后要出台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的大体范围。实际上,只有具有明确的概念和清晰的统计范围,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比较研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准确的界定。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
文化产业需求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其文化消费支付能力和支付比重都会明显提高。据专家统计,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以后,人们消费结构就会出现明显变化,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比重就会发生改变,物质消费的比重会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加。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文化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文化产业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都是非常低的,而且基本不需要任何稀缺性的资源。同时,文化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对空气、水源等造成污染,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性对于缓解我们国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然选择,是明智之举。
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强调创新创意。近年来,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一系列新生的文化业态,也形成了文化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传播渠道,从而增强了文化产品的传播力、表现力和影响力。同时,从内容上看,文化产业也是最强调求新、求变的产业。创新、创意、求变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基本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本身会随着新技术的运用、新消费习惯的出现而自发地创新求变。此种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文化产业成为最具有创造性、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
文化产业进入门槛低,适宜于多种所有制和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产业既适合于大规模、现代化、拥有高新技术设备的企业,也可以接纳个体化、小规模、依靠个人创作和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主体。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各类人群、各类企业组织形式都能够进入和从事文化产业。因此,文化产业是最能够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多种类型企业形态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和谐并存的产业,其所具有的分散效应和集聚效应都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进入门槛较低,也使文化产业具有广泛吸纳各类社会劳动力的优势,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无论是一流的艺术大师、最好的演职人员、最强的经营管理人才、最尖端的高科技数字技术专家,还是生活于基层的农民艺术家,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从事文化产业。比如河南省的画虎村,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艺术家在从事文化产业。
大部分文化产品可以无限复制,重复使用。文化产业的创作成本、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内容。而文化产品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在复制过程中,文化产品的内容本身不会有丝毫的损耗和衰减,相反,复制得越多,一次性创作投入的成本就被分摊和稀释得越小,回报率就越高。同时,优秀文化产品的价值绝大部分不会随着使用的次数和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少,反而是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随着时间的流失实现了不断的增值。比如我们知道的经典名著、名家书画、精品古玩等。所以,在西方国家购买艺术品很大程度上不仅是满足精神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文化产业市场风险大、经济回报高。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具有很强的求新求变、厌倦重复的特点。某种艺术风格和艺术样式在一个时期内可能受到追捧,但在另一个时期则可能受到冷落;人们对过去追崇的文化形式、文化产品,可能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感觉到厌倦反感。甚至同一个创作生产团队,其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次的产品大受欢迎,下一次的产品则可能无人问津。这类例子在文化产业领域比比皆是。与工业产品的性价比、物理性能可测不同,由于文化产业缺少技术上的垄断和物质方面的量化标准,文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难以预测,因此谁也不能确保每一部作品都受人喜欢,都能够经久不衰。虽然也有一些规律可循,但大多数时候很难用量化、计算的方式来作出判断,充满变数和风险。但是,我们要看到文化产品一旦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消费者的追捧,则可能得到很高的经济回报。如今年春节的贺岁片《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动漫影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都获得了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收益,足以说明文化产业在高风险的投资过程中,一旦成功也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
文化产业具有反周期、逆势而上的特点。文化产业大部分时间和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了,文化产业也会相应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经济下滑、社会出现动荡的时候,文化产业也会异军突起、逆势而上。文化产业的此种特点,已经为近现代历史所反复证明。如上世纪20年代末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最动荡、最困难的时期,但正是在这个时期造就了迪斯尼动画、卓别林等一批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并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但是,日本的动漫、韩国的言情剧却在这个背景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在面临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娱乐身心、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文化产品,显得更加迫切,这也是文化产业大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们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也逐渐提高,对丰富的、多样化、个性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趋迫切和强烈。而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群众提供的是基本的、均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解决人们最基本、最普通的文化需求。因此,高端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只能靠文化产业的发展得以满足。所以,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此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发展一定要在均衡、协调的前提下进行,一定要在节能、降耗、环保的前提下进行,更是要在可持续的前提下进行。而文化产业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这些内在要求。文化产业既有物质形态,又具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既涉及经济领域,又涉及社会人文领域,对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产业和其他工业产业相比,在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污染最小,消耗最低,最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求。因此,文化产业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会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而萎缩,它的需求也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减弱,反而会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减少的情况下,凸显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还具有高耗能、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特点。此种状况下,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加经济的文化内涵,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同时,也可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比如,美国文化产业已占GDP20%以上,成为仅次于军工的第二大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排在金融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日本仅娱乐业收入就超过其汽车与钢铁业收入的总和。我国从2003年起,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6至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增长势头明显快于一般经济领域。因此,有专家分析,在未来5-10年内,我国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增长最快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预见,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实践证明,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只靠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机构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政府行为成本很高,影响有限,而且难以持续。要真正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入国际主流社会,还必须在政府推动的同时,依靠文化企业,通过它们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外消费习惯,来兼并、收购国外企业,在境外建立合作,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具有中国优秀文化内涵、适合外国人消费习惯的文化产品,才能借助境外(国外)的消费渠道,使我们的文化产品有效、持续、大规模地打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因此,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打造外向型的文化企业,量身订做适宜国外消费、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
发展文化产业是应对全球经济下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需要。目前,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既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又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安抚人心、舒缓情绪、增强信心,缓解甚至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在文化消费增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快乐的、喜剧类的文化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据有关统计,今年的小品《不差钱》,海派喜剧《鹿鼎记》,东北喜剧《猪肉炖粉条》、电影《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等喜剧类文化产品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让人们得到放松和舒缓。这正反映出文化产品在舒缓压力、抚慰情绪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国家的综合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只有硬实力没有软实力,国家的综合实力就无法得到完全体现。因此,在发展硬实力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快发展软实力。软实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文化。目前,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化的渗透力、传播力、影响力,有了这三个力,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能不断增强,进而带动整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并对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为防范西方腐朽文化对我国的入侵,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的不利影响,必须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增多,使传统的“堵”的方式难以完全奏效。因此,要通过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文化企业,创作生产出积极向上、具有中华优秀文化内涵、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以此掌握文化市场,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创立有我国特点的民族品牌,占领文化阵地、守住精神家园。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产值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强,产业规模得到不断地扩大,产业门类日益齐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文化与文化相关产业就业人员已经达到1200万人,实现的增加值已经接近6000亿元,占GDP2.6%。同时,除了传统文化产业继续得到发展之外,新兴的文化业态不断涌现,种类不断增加。比如,网络文化、手机电视、动漫游戏、电子票务等等。
看到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中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缺乏骨干龙头企业,难以在市场中形成引领和示范效应,难以打造出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这使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
二是精品力作和高端的产品较少,艺术质量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偏多;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的情况还非常严重。比如,我国有5000多家动漫企业,但是规模、档次没有拉开,大部分研发能力、制作水平都处于同一水平。另外,目前所谓文化产业基地偏多过滥,真正能够发挥研发、孵化、示范功能的基地却少之又少。增强研发水平,打造精品力作是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是文化市场资源配置不健全、不完善,行业垄断现象十分普遍。以资本、技术、人才为主的要素市场,在文化产业领域内还不健全;文化市场的中介机构还很不完善,市场在文化领域配置资源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严重阻碍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竞争的正常开展。
四是缺乏文化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相关人才。目前,大多数文化企业都缺乏合格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这是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偏弱的重要原因。培育造就越来越多的、合格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亟待加强改进的重要环节。
五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还不完善。目前还缺少专门、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文件当中,散见在不同部门的专项规定当中,既分散又不系统。我们至今还缺乏全国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的保障作用还完全没有发挥出来,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特别是盗版侵权现象还很猖獗,严重地干扰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工作重点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国有文化主体,打造骨干文化企业。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把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有效地转制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出一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只有具备了合格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转企改制并不仅仅是完成转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转企为我们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创造微观基础。评价这次改革的成败和效果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是否把经营性的国有文化单位都有效地转制成文化企业,并组建起运行有序的文化企业集团。
建立现代的产业创新、示范、孵化基地,真正发挥其产品创作、技术研发、产业化试验和推广的作用。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基地。比如:动漫、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原创和制作基地。以此为全社会提供高端的服务平台,提升创作创新能力、制作加工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基地功能要齐全,要成为包括培训、研发、制作、交易等的完整的综合集群,要改变园区建设低质、重复、过滥的情况。
明确市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企业可通过资本的力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主义。鼓励跨地区组建演艺集团、动漫集团等。通过兼并重组,发挥市场的功能和作用,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把资源整合起来,让文化产品能够在更大的区域内自由流动。发展全国联网的票务信息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电影院线、舞台剧院线等现代技术手段和运营模式。通过新的运营模式来整合市场资源,建立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尽快建立起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版权市场和人才市场。文化产业在资本上、技术上、版权上、人才上的配置方式不同于经济领域的其他产业,我们要专门为文化产业量身订做和培育打造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版权交易市场和人才市场。鼓励发展中介机构,大力发展经纪人制、代理制、委托制、项目制和制片人制等新型的经营模式。这些模式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是能够降低风险、降低成本,增强存活力、确保必要经济收入的经营模式。
尽快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安排。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基金,通过投资风险基金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摊机制,由此来规避分散投资者风险,提高项目的投资成功率。积极探索适应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的融资机制。文化企业没有多少厂房设备,没有多少土地,但是有好的剧本、好的创作理念,也有一批经营、策划、运作的人才。要探索用无形品牌进行质押解决贷款问题的途径。同时,可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减轻企业贷款负担,减小银行贷款风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税收优惠的政策。对于国家已出台的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国办[2008]114号文件。这个文件对文化企业和转制单位的扶持力度很大,现在要把这些政策吃透、用好。改变政府扶持的方式,由原来的资助补贴为主,逐步转为以奖贷为主。对进入市场的文化企业,包括没有进入市场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今后的资助方式将更多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根据提供产品的数量和取得的社会效果来给予相应的补贴。此外,还应积极研究采取一些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新方式,比如:专门对低收入人群或困难地区发放文化消费券,重点解决好低收入人群的文化消费支付能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一个朝阳产业,一个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但是也是最具有风险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条件。同时,现在面临着经济危机这样一个特殊背景,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难得的机遇。因此,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转换观念,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有所突破,迎来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春天。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