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瞿秋白的觅渡精神
瞿秋白同志是我党早期的领袖,他曾在历史上长期受到过不公平待遇。今天我们承认他是一位英雄、一位伟人,这只是一个正名,其意义还远远不够。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探寻的觅渡精神,需要我们不断认识、不断开发。
瞿秋白以自己短暂的一生来寻觅生命的真谛。他不但是一个英勇就义的烈士,更是一个坦诚的人。他一方面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证明了他不怕死;一方面在临死前又从容地独白,说明了他是一个坦诚的人。我在《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里用了三个“如果”: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李逵式的英雄,也就罢了。但他不是,他有一身的才华却宁愿牺牲这些,直至生命。如果他一被捕就叛变,也很平常。革命史上并不少叛徒,但是他不是。在监狱里他从容应付敌人,这也说明他不怕死,他还憧憬着以后的斗争。如果他临死前就像一般烈士那样英勇就义也就算了,这样的英雄也很多。但他还要写一个《多余的话》,特别是还剖析了自己的缺点、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老老实实做人的榜样。做一个坦白的人,比做一个英雄更难,是更高一个档次的人格。我在文章里讲到,别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做着一种更大的试验。他不但告诉我们怎样做事、做大事,还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么面对历史。
他投身革命,寻觅革命的真理。他不只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在武装斗争方面挑起重担,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过去在这一方面宣传得很少。我也是读了他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的序,才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党史上讲陈独秀是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毛泽东代表武装斗争的正确路线。不过在“4·12”大屠杀、大革命失败的当时,毛泽东尚不在党中央的位置上。那个时候站出来纠正陈独秀的错误,勇敢地举起武装斗争大旗的是谁?正是瞿秋白。他当时是中央临时政治局的常委,主持工作。他参与策划了八一南昌起义,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而这些也不是偶然的,我们看他在4月11日夜2时,也就是4月12日的凌晨,给毛泽东写的序里面所说的,就知道他是多么鲜明的支持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
农民要这些政权和土地,他们是要动手,一动手自然便要侵犯神圣的绅士先生和私有财产。他们实在是“无分可过”,他们要不过分,便只有死,只有受剥削!
中国农民都要动手了,湖南不过是开始罢了。
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瞿秋白
一九二七.四.十一夜二时
只可惜,他在1931年就被王明路线夺取了领导权,所以没有发挥出这方面的才能。但在革命的转折时期,他能够站出来用自己的肩膀扛起这副重担,转动了历史的枢纽。这个很不简单。
瞿秋白曲折的一生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觅渡精神。不但他一直在觅渡,我们这些后人也在觅渡。瞿秋白从一个破落的文人家庭走出来,一步一步走向革命,成为党的领袖,成为有500多万字著述和译著的学者、文学家和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人生现象。瞿秋白的出现,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是经过长期的奋斗,加上时代的机缘造就的。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他说“人能想,能思索,能感觉,能自己定目的,能自己行动,能有所作为”。他说“伟大的人物,革命的战士,不但用自己的生命和斗争去从事于伟大的事业,而且往往用自己的死和血,去填平到达胜利之艰难荆棘的道路”。他还告诉人们,“时代也是有主人的,对于有些人这是世纪末,对于另外一些人,这也许是世纪初黄金时代的开始,然而黄金时代虽然不远,却不是这么容易达到的”。瞿秋白代表着过去的一个时代,他期望一代又一代人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的黄金时代。屈原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不断的寻觅探求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常州有这样一个人才,有这样一个故事,还有这样一座名为觅渡的桥,应该好好地利用。
觅渡桥旁边正好有一所觅渡小学,这也预示着一种精神传承。我们应该把瞿秋白的成长过程作为一笔财富,逐渐发展成一种觅渡文化,并延伸到与常州城有关的文化名人、文化现象。对一个伟人的纪念,不只是举办纪念会,更重要的是去开发,出成果、有工程、见事业。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如修建觅渡书院、开办书店、修复觅渡桥、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等。期待在常州形成一种不断开拓、进取、求索的上进风气,使之成为一个品牌、一种个性。这是千金难买的资源,瞿秋白就是这个文化之河取之不尽的源头。
(根据作者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瞿秋白革命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