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人歌动地诗
————新中国六十年湖南文化建设辉煌成就
闻名全国的长沙歌厅文化
文化,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国运兴则文运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航程。6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谱写着中华文化的绚丽篇章。湖南文化建设伴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铿锵韵律,高歌猛进。三湘人民在潇湘大地上创造了“湖南文化现象”的奇观。
从“红色热土”到“精神家园”----湖湘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湖南山川秀美,植根于这块土地的湖湘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先贤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湖湘文化独具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先忧后乐等精神特质日益彰显,熏陶出一大批近现代湘籍精英。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湖南人民赋予湖湘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湖湘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60年来,湖湘文化的思想内涵极大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全省组织大规模文化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悠久的湖湘文化由此打上了社会主义的新烙印。改革开放后,广博的湖湘文化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增添了新的神韵。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后,全省广泛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普及,通过平民化视角、大众化语言、本土化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入脑入心,成为湖湘文化的思想旗帜和时代理想。
60年来,湖湘文化的道德内涵极大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全新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全省广泛开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学习宣传活动,全国首家“道德银行”的创建及推广,以“三库一网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全省信用体系的建立,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等等,使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浸润三湘四水,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
60年来,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极大提升。20世纪50年代广泛开展的向罗盛教学习活动,为湖湘文化增添了国际主义的内涵。60-70年代涌现的雷锋、欧阳海、戴碧蓉等湘籍先进典型,赋予了湖湘文化新的时代光彩。改革开放以来在三湘大地形成的98抗洪精神、08抗冰精神等,更是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
在前不久开展的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湖南有26位入围。湖南,这片昔日饱经血火洗礼的红色热土,已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向往的精神家园。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仓廪实而知礼节”。60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省城乡文化设施面貌一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大力“建文化”,全省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城乡文化设施几乎一片空白,全省总藏书量不到30万册的13家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零星散布在全省各地。60年后的今天,全省建成了总藏书量达1724万册的120个公共图书馆、140个群艺馆(文化馆)、248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同时,96个专业剧团,103个博物馆(纪念馆),近200家影剧院雨后春笋般涌现。“十五”期间,湖南大剧院、湖南广电中心、湖南图书城、湖南新闻大厦、湖南出版科技园等一批先进文化设施相继建成。进入新世纪以来,省群众艺术馆、湖南报业文化城、省广播技术大楼、湖南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相继实施,将全省文化设施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标高。
积极“送文化”,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60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超乎了许多人的期盼和梦想。人们没有想到,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还在跟着电影队到处跑,看着“雪花”电视乐陶陶,如今,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流动舞台车、放映车送来的精彩演出,尤其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已使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3%以上。人们没有想到,“农家书屋”进万村,“五下乡”、“五进社区”活动把文化送到了家门口,政府买单送文化活动遍及三湘四水。人们更没有想到,在短短几年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普及到全省34700个村落,网络这个现代高科技的象征,飘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大农民朋友不用出远门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轻松享受优质文化资源。
注重“育文化”,全省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50年代入校学识字,60年代在外喊号子,70年代在家闷得慌,80年代蹲着茅坑小声唱。”这段顺口溜,是人们对过去年代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进入90年代尤其新世纪以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各地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起来。具有丰富历史底蕴、民族特色的文化节不断涌现,如浏阳的烟花节、岳阳的端午文化节、湘西“中国鼓文化节”、张家界“中国山歌节”等,成为了弘扬湖湘文化传统的崭新平台。贴近大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广场文化普遍开展,如株洲“周周乐”、常德“武陵欢歌”、娄底“欢乐湘中”、衡阳“和风衡州”、长沙市的“群众文艺百团会演”等,成为普通百姓享受生活的欢乐盛宴。特别是“公共大戏台”,连续举办多年,吸引数千省内外戏剧爱好者报名登台演唱,50多万群众到现场观看,成为湖南培育公共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与此同时,剪纸、山歌、皮影、地方戏等民间艺术在农村迅速发展起来,农民管乐队、农民模特队等,成为农村群众文化的新亮点。
霓虹灯闪,悠悠弦歌,翰墨书香。在城市,在乡村,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持久而深刻地改变了湖南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
从“小舢板”到“大旗舰”----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当人们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时,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当人们还在争论文化发展属性的时候,湖南就已经开始实践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作为行业来管理”。198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发展文化经济”的决策,2001年,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2006年,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用国际视野来谋划文化产业,随后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湖南文化产业步入快速、平稳的发展轨道,过去势单力薄的文化产业“小舢板”,在改革浪潮中发展壮大成为饮誉全国的湘军“大旗舰”。
出版湘军“能吃辣椒会出书”。1978年,全省只有1家图书出版社、7种报纸、9种期刊,到2008年,发展到13家图书出版社、10家电子音像出版社、14家电子音像复制开发企业、76种报纸、245种期刊。湖南新闻出版业实现了从单一的纸制媒体向纸、磁、光、电、网多媒体发展。2008年,全省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0多亿元,湖南出版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8.9亿元,利润4.12亿元,成为中国省级出版实力三强之一。
广电湘军敢为天下先。2000年12月,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省级广电集团,开全国广播影视行业资本重组营运和实现影视规模经营的先河。广电集团下辖10个电视频道(其中2个上星频道)、1个电影子集团、5个广播频率、3家公开发行的报刊、1家综合性新闻网站以及10余家全资或控股公司,其中控股的上市公司----广电传媒,被业界誉为“中国传媒第一股”。2006年3月成立的“快乐购”,成为国内第一家全国连锁电视直播购物企业。2008年,湖南广电集团实现收入41.3亿元,进入全国文化企业50强。
动漫湘军优势明显。1996年,湖南东方卡通公司的成立,开创湖南动漫产业的历史,在随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全省动漫产业拥有8家较大规模的动漫企业、60多家动画工作室、9家培训机构和1家专业传媒机构,形成了从动漫原创、制作、出版、发行,到衍生产品生产、媒体播出等较为完整的动漫产业体系。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近几年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宏梦公司和三辰公司占据了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的前两名。与此同时,湖南手机动漫也开始兴起。2008年湖南拓维在深圳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
演艺湘军独具特色。湖南演艺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现有歌舞娱乐场所(含酒吧)约9000家,近几年演艺产业产值以每年15.6%的增幅快速发展。其中长沙歌厅歌舞欢腾,营业收入逾亿元,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长沙歌厅现象”。
文化湘军“大旗舰”扬帆起航,三湘大地风生水起。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1090亿元,成为湖南6大千亿产业之一,增加值530亿元,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拉动全省GDP增长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率先突破4%的5个省市之一,在中部地区连续4年保持第一。
从“屈指可数”到“群星璀璨”----文化品牌誉满神州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文化品牌开始在全国产生影响,尤其改革开放以后,湖南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保护,注重把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控制、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相结合,实现了由“湖南创作”向“湖南创意”的升华,创造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
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50年代的《刘海砍樵》、《送双粮》、《打铜锣》、《补锅》,使湖南花鼓戏名扬天下;《琵琶上路》、《拜月记》、《山花颂》,使湘剧脱颖而出,走向全国。改革开放后,《八品官》、《牛多喜坐轿》、《喜脉案》、《三里湾》使湖南花鼓戏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湘剧《山鬼》更是轰动全国,成为新时期戏曲代表作之一。近年来,花鼓戏《老表轶事》、《秋天的花鼓》,湘剧《布衣毛润之》、《马陵道》,舞剧《边城》,祁剧《甲申祭》,木偶戏《石三伢子》,皮影戏《三只老鼠》等20多台剧目在全国获奖,湖南的戏剧在全国戏剧园地占据重要地位。
人们不会忘记,1997年湖南电视上星之后播出的“快乐大本营”,刮起了席卷全国的快乐旋风。2006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创收超过3亿元,创造了中国国内单一电视活动营销的最高纪录。继后,“快乐男声”又创造了直接广告收入约2亿元、收视率达8%、连续5个时段收视率全国第一的辉煌。200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湖南卫视品牌竞争力排名全国省级卫视第一,仅次于央视和凤凰卫视。湖南影视剧品牌也毫不逊色,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秋收起义》、《国歌》、《袁隆平》等一批影片屡获大奖。《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血色湘西》等一批历史剧目,收视率节节攀高。《恰同学少年》、《还珠格格》、《丑女无敌》、《一起来看流星雨》等一批青春偶像励志剧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
人们不会忘记,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田汉、欧阳予倩、成仿吾、沈从文、丁玲、周立波、张天翼等饮誉我国现代文学史的湘籍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他们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宝库。改革开放后,莫应丰、韩少功、谭谈、叶蔚林等一批作家在历史转折的关口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支声震全国文坛的“文学湘军”,《第二次握手》、《将军吟》、《芙蓉镇》等作品闻名遐迩。90年代后,又涌现出了唐浩明为代表的一批创作活跃的具有影响力的中青年作家。2008年,田耳的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欧阳友权的文艺理论专著《数字化语境下的文艺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实现了湖南在这一奖项零的突破。与湖南文学的飞速发展同步,湖南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杂技、曲艺、文艺评论等全面开花,造就了湖南文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景象。
人们不会忘记,1949年8月15日《新湖南报》创刊,犹如一枝鲜艳的报春花,点燃了湖南出版的激情。在历经50年代的稳步发展、60-70年代的曲折徘徊后,从80年代开始,湖南出版就领风气之先,形成了“三大品牌战略”:打造世界文化品牌,打造大众文化品牌,打造湖湘文化品牌。近年来,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科普图书、岳麓书社的古典名著图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音乐图书三大品牌在全国同类图书市场占有率均升至全国第一。《体坛周报》的发行雄踞全国体育类媒体榜首。全省最大的门户网站红网,2005年作为唯一一家新闻网站入选“未来50家中国最具商业潜力网站”;2006年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新闻网站”;2007年入选“2006----2007年度数字出版十大推介品牌”。
人们不会忘记,湖南的3只卡通猫引来了千万孩子的欢声笑语。在全国动漫发展方兴未艾的形势下,湖南三辰公司的“蓝猫”、宏梦卡通的“虹猫”、山猫卡通的“山猫”成为民族动漫品牌,被誉为动漫业国宝级的3只“熊猫”。其中,“蓝猫”卡通海外版权输出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金鹰卡通的“超女娃娃”、“小飞猪”、盈博数码的“咪咪羊”等也在全国动漫界占据重要地位。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回眸湖南文化60年的发展成就,我们有太多的自豪和骄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万众一心,满怀豪情,共同谱写打造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强省的时代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