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中国共产党怎样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作者:邱敦红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8日 04时19分27秒 编辑:redcloud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根本政治基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历史结束,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从此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当时也面临着军事上国民党残余负隅顽抗、经济上千疮百孔、国际上帝国主义封锁等严峻考验。我们党随即领导了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斗争,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恢复国民经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政机关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我们党在三年恢复时期采取的一切重大措施,既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局面交出的第一份治国理政答卷,也是为紧接着绘制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蓝图进行的必要准备。

 

  (2)成功进行三大改造,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根本制度基础。1952年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基本具备后,我们党随即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创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个行动纲领。到1956年底,原计划用15年左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创立,是这个人口众多而又一穷二白的国度从未有过的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切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制度基础。

 

  (3)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为创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初步物质基础。从1953年开始并在1956年提前完成的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使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5年间国家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588亿元,包括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在内,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和产业成了“共和国长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起好步创造了条件,也为创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初步物质基础。

 

  (4)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八大以后,党中央的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多快好省”的要求编制新的经济建设计划,二是针对日益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决定进行全党整风。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党内部分同志产生了急躁冒进情绪,导致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整风演变为“反右倾”政治斗争。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1961年制定了对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以召开七千人大会为标志,全党形成了纠“左”的广泛共识。此后直到1965年,又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时期。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发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曲折和损失。尽管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出现错误和挫折,但经济建设依然在曲折中发展。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仍平均保持了近6%的增长速度。

 

  (5)拨乱反正使中国走出困境,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前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次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1年以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标志,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胜利完成。此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全国兴起,给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十三大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十七大在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做出了新的部署。

 

  (6)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三,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使社会主义旗帜没有倒,老祖宗没有丢,而且其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3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到上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8)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县,并普遍实行差额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职权日益健全。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明确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作用,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对这部法律进行了修改。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方面,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决策机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逐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和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适合我国国情、能够把13亿人民的意志凝聚起来的政治保证。

 

  (9)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基本方针。十七大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党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和宣传舆论工作,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党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二大阐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目标以后,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先后两次作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地位、主要任务和基本方针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全面部署。我们党高度重视城乡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等等。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十七大把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大会的主题,进一步阐明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1)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党实施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十二大到十七大,不仅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都有专门部分强调党的建设,而且历届党代表大会都有中央全会就党的建设问题作出决定。从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到十七届四中全会,我们党先后作出了《关于整党的决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决定,并制定出台了包括《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同时还先后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采取的重大举措。

 

  (12)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对外开放和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党。这两个重大转变表明,如何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的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比改革开放以前要复杂得多。这就必须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推进伟大事业与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之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3)我们党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说到底是一部成功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我们党目前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这种理论上的认识成果简言之可以归结为:一个思想体系、两次理论飞跃、三个认识层面、四种表述形态。

 

  ----一个思想体系。我们党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创立到初步探索建设、再到改革和发展,始终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唯一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能丢的“老祖宗”。

 

  ----两次理论飞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来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毛泽东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这两次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个认识层面。一是从实践层面看,我们党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过程,就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当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是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当代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从政治层面看,我们党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面政治旗帜,在当代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也好、理论体系也好、旗帜也好,是一个事物的不同认识层面,本质上是一回事。

 

  ----四种表述形态。一是毛泽东思想。根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的结论,毛泽东思想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六个方面的内容;不包括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决议还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二是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三步走发展战略理论、先富带后富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理论、国际形势判断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包括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等。四是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

 

  (14)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标志,愈加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必定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更加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