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世界“复活”
汉字,这个从上古传承至现代,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20世纪以前,在东亚诸国历朝历代,以高度完备的水准,长期稳居唯一国际交流文字的“宝座”。之后,民族主义的觉醒、国家强弱的制约、心理上的文化偏执,多重打压冲击,造就了汉字跌宕起伏的传承往事。翻开历史的扉页,汉字在韩国“废又兴”,在日本纷争中有“保留”。它对东亚乃至世界的影响,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激荡回响”。
风靡和再风靡
“当我从仁川机场出来,一路看着广告牌、店铺招牌,到首尔市区,真的很难找到汉字,如果没人接机,我根本找不到东西南北。”作家徐静波早年曾在《走进韩国》一文中写下对首尔的最初印象。近一个半世纪以来,韩国、日本、越南……传统东亚文化圈,在西洋文化冲击下土崩瓦解,意识形态千差万别,自1970年韩国废除汉字之后的40多年间,汉字在韩国全面“退场”似乎是可以预料到的结果。
然而,时间总是那么神奇,今天若是再去一次韩国,也许是另一番景象,汉字不再“隐身”,而是跃然各处,从机场府院驿到外汇换率表指示牌,再到海东龙宫寺景点、釜山驿路牌、参鸡汤饭馆……纯汉字,韩汉并行字,抬眼可见。不必惊讶前后反差,2005年,韩国颁布规定,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重新恢复汉字;2017年417万中国人赴韩旅游、每年中韩企业产生近3000亿美元交易额。政策觉醒、消费可观带来的双重“蝴蝶效应”,汉字回归不可阻挡。
的确,中国经济飞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韩国连年经济萧条和内需不足,中韩企业联手激增,会汉语的韩国职员成了“香饽饽”,贸易、电子、航空、建筑等各行各业,整齐划一地在招聘简章中规定:会中文者优先。懂得汉字,会说中文,俨然让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找到了价值。
如果觉得韩国对汉字足够“敬为上宾”,那么,日本汉字爱好者孜孜不倦向东亚乃至世界推崇的“汉字情结”,用狂热来形容亦不为过。“世界汉字化即平和,我等日本之汉字党……”在日本互联网空间,这首汉字歌,足以证明汉字在狂热粉心中的魅力,恨不得分分钟秒杀其他文字,将汉字推向未来世界通用语之巅。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也有同感。日本文部省关于“你对汉字抱有怎样看法”的一项调查显示,72.4%的人表示“汉字是书写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中有52.5%的人认为“应该踏踏实实学好汉字”。
汉字风靡显然带动了日本汉字产业的繁荣。2009年出版的《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登上畅销榜首;汉字谜语类节目《六角猜谜》以高收视率挤进娱乐节目排行前三;汉语水平考试报名人数在55种语言中超过英语,十年前就突破了270万;在京都汉字博物馆10米高的汉字塔,展示了5万个汉字,每年12月12日评选出一个年度汉字,已成惯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代汉字风靡穿越回古代,也有着相似路径。它像一面镜子指引着后人在日韩古代建筑群、影像纪实中,找到汉文化传承的答案。1938年,在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的镜头中,发现韩国街头招牌上写着“理发馆”“医院”“旅馆”等汉字。早在汉代,日本就学习中华,在唐宋时代达到高峰,从都城建设到人才选拔,再到语言文字,几乎全面中国化,早期日本古典名著《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万叶集》,完全用汉字书写,真正填补了日语没有书写方式的空白。
可以说,千年前东亚风靡汉字,如今,汉字再度开始风靡。
废除不了必须复活
纵观历史,对于汉字,韩国“废又兴”,日本由“废还是不废”到最终保留,日韩对于汉字的欲拒还迎,纠结非常,恰恰说明了汉字存在有其深层含义。
1970年,韩国将汉字从教育机构和官方文件中抹去,推崇原先占据辅助地位且“不正式”的谚文。谚文出自于朝鲜世宗大王1443年成书的《训民正音》,与日文的“假名”一样,仅限于表音。这些看起来像偏旁部首、拼音符号的文字,想马上取代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汉字,似乎并不容易。很快,废除汉字的“后遗症”出现了。韩国年轻人想了解自己国家,却读不懂带有汉字的古籍、文献、法律,甚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闹了些“啼笑皆非”的笑话。比如,韩国高铁施工方在制作混凝土枕木时,因将“防水”错认为是“放水”,导致155000根枕木龟裂。
最重要的是,韩语中藏有大量汉字词汇,占到了四分之三,这就决定了汉字永远不可能退场。“汉字在日韩从来没有‘废除还是复活’一说,他们骨子里就带有汉字基因,他们只是依附于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体系,从而扰乱了汉字之前普遍且唯一的状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说。
相比韩国,日本在汉字上的做法就明智了许多——保留。历史上代表性主张“废除汉字论”“限制汉字论”,常常见诸各大报端,但讽刺的是,《朝日新闻》等媒体所刊登的废除汉字的文章,通篇都是用汉字书写。1981年,日本政府又颁布《当用汉字表》,字数从1850个增至1945个。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最终使得“汉字废除”在博弈中销声匿迹。
日本学者曾嘲笑过韩国太早废除汉字的“鲁莽”,但这并不代表日本甘愿受制于汉字的束缚。事实上,在日本,中国人能看懂的汉字并非纯粹的“中国汉字”,而是重新被赋予新意的“日本汉字”,共有2136个。比如艺术的“艺”字,在日本汉字中,写作“芸”。“附近”则简化为“付近”,“人参”用“胡萝卜”表达,“手紙”的意思是“信”。
当然,日韩学者还有另一解释,当年为何不使用汉字,根本原因在于不方便。1978年日本工业标准协会公布的汉字编码标准,几乎清除了“汉字繁琐论”的最后障碍,推动了30年未修改的《当用汉字表》大幅增加196个字。
谁决定汉字的命运
复旦大学中文系邵毅平教授认为,汉字的命运,不是由汉字本身决定,而是由国家力量强弱决定的。汉字作为一个工具,人类愿不愿用,用的范围多寡,都与国家这个上层建筑一脉相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或者复兴汉字,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强大了。”
当我们关注汉字在东亚文化群命运起伏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便能清晰地理解国家命运等同于汉字命运。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战败,处于落后挨打的时期,失去了东亚文化圈的传统领导地位,再加上战后的民族主义思潮相继在日韩觉醒,“废除一说”自然提上了日程;1898年,韩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创刊全用纯韩字,1970年,韩国下令废除汉字;2005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日渐强大,韩国人后悔废除汉字,并恢复汉字;而在甲午战争之前的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就感到大清衰落,转而学习西方,“废汉字、立新字”成了日本文化界的热门;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同时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美国人主张思想控制,禁止在公文中使用汉字,意欲使日语罗马字化,但这一理由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绝,认为汉字是日本国家的文化之根本,必须与天皇制度一起保留。
此后,人类进入新世纪,韩国因废除而后悔,日本则持续保留了汉字,拥有70%华人的新加坡,也果断摒弃了自创的一套根本出不了境的简化字,全面使用中国大陆简化汉字。“汉字既是工具,又是桥梁,作为一个切入点,你只有认识汉字、会用汉字,才能读懂中国。”杨庆存认为,有故事、有文化、有思想的汉字,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预测,鉴于中国13亿人口的基数,以及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未来使用汉字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以越南为例,虽然已全面文字拉丁化,但使用汉语的路名、地名却越来越多,汉字在东南亚很多国家,即便不能回到母语的地位,但会接近英文在世界的地位。
汉字本身的传承,就带有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人类意义。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高点,汉文化中的“和为贵、尊师重道、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正沿着汉字的繁荣根基,打造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指引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和平、稳定、美好的舞台。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