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我爱韶山的红杜鹃(节选)

作者:毛岸青 邵华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1日 05时08分26秒 编辑:redcloud

  

 

  我们敬爱的父亲逝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回到了老家湖南。我们含泪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正是杜鹃花开遍三湘的季节,乡亲们怀着深厚情意,连同韶山的泥土,送给我们一棵盛开的红杜鹃。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故乡山村最早的夜校灯光,到秋收起义的烈火,都是父亲和革命先辈们亲手点燃。革命斗争的烈火映红了长江,映红了安源,映红了井冈,映红了二万五千里草地雪山,映红了陕北、华北、中原、江南,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烈火整整燃烧了半个世纪,全人类都以惊喜的目光注视着这辉煌的光焰。

 

  我们流连他老人家少年时代游泳的池塘,放过牛,砍过柴的小山,教育全家投身革命的灶屋,耕种过的菜地和稻田,博览群书,探求真理的住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校园。岸青记起小时候打碎过一个瓷杯,爸爸耐心地从杯子讲到瓷器的生产,泥土变成精细的瓷器,要经过多少工序,工人同志要流多少汗?从那时起,岸青爱惜每一件器皿,那些亲切而生动的话至今都牢记在心间。为了岸青能准确地翻译马列主义著作,主席要岸青首先学好祖国的文字语言,不要求多,但要有毅力,坚持力,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清泉。重温父亲生前对我们的教导,重读父亲写给我们的信件。父亲,您谆谆教育我们,不要那种脱离人民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要到群众中去参加革命实践。1946年春,岸英哥哥回到延安。父亲询问了他在苏联学习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中国的劳动大学你还没有上过”。嘱咐哥哥到农村去,好和贫雇农一起住,一起吃,一起劳动。父亲把自己打着补丁的灰布衣服送给了哥哥,哥哥穿着爸爸的衣服去经受三大革命的锻炼。父亲,你送子务农,送子学工,送子到抗美援朝前线。1964年,父亲鼓励邵华去江陵农村参加“四清”。要求邵华一辈子都不要脱离斗争实践,在劳动中学习,在斗争中锻炼。邵华回来,他老人家详细地询问了江陵的一切,包括庄稼的长势、群众愿望、年终分配和结算。父亲终身注重实践,直到晚年,不顾高龄,还经常到农村到工厂,到连队,到矿山,走遍了社会主义祖国的万水千山;父亲一生和人民心相连,无时不想到人民的疾苦、灾情、冷暖,不只一次的讲到依靠人民治山治水的远景和社会主义美好的明天;父亲终生都在学习,阅读的书本里都留有密密的圈圈点点;一生都保持清水塘时期的朴素生活,多年总是铺着白布做成的桌布和褥单……父亲,你没有片刻离开过战斗,直到你在举国哀痛中长辞人间。我们肃立在您老人家遗体面前,透过泪水看到您老人家还是那样庄重而慈祥,久久不愿离去啊,时间再长也感到太短,太短!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故乡人民至今都把我们亲爱的妈妈杨开慧叫做“霞姑”。妈妈的一生正像霞光那样绚丽灿烂,乡亲们亲切地接待我们,向我们描述着妈妈的生前。都记得她有一双热情的手,阶级兄弟都忘不了她的温暖,她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最后的几升米均给贫苦的农友。人们传诵着:清水塘一个飞雪的夜晚,外婆和妈妈在灯下把两件夹衣改成棉袄,清晨,两个青年同志穿上棉袄激动得泪如涌泉。许多年长的农民伯伯都记得,“开慧先生”那些形象的比喻、通俗的语言:“财主有手不劳动,养得肠肥脑满,财主有脚不走路,要我们抬着他过河爬山。为什么?为什么?”“只要我们种田人团结起来就能把这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双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当岸青走进板仓旧居的屋子,好像回到了如火如荼的童年;坐在火塘边,当年的情景,眼前浮现:兄弟们在这里听妈妈讲过多少故事啊,又向妈妈问过无数个为什么。“土豪劣绅的嘴有多大呀?!妈妈,那个叫‘工农’的人为什么能推翻三座大山?”在板仓的一个阴雨天,岸英拉着弟弟,穿着爸爸的大鞋,踏进积水,边跑边喊:我们敢在大海里航船!开船啦!……爸爸妈妈看着孩子们在风雨中那么大胆,没有责备,反而喜展眉间。岸青记得:妈妈在油灯下抄写爸爸的文稿----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马列主义经典。妈妈不惧国民党的血腥屠杀,奔走在湘江两岸,传送着秘密文件,宣传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不记得妈妈有过惊慌,也不记得妈妈有过疲倦。今天,我们沐浴在金色的霞光里,注视着绿油油的青山;湘江北去,不舍昼夜,就像我们心底里的怀念……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洒满祖国的河山。我们这一家,也有六位亲人为革命壮烈牺牲,面对阶级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我们的泽民叔叔,红军最困难时期的后勤部长,为人民的健康积劳成疾,为红军的温饱受尽饥寒。他在国民党恫吓利诱、严刑拷打之下,像钢铁般坚强,雷电般威严,宁死不屈,血洒天山。我们的泽覃叔叔,谁说他青春短暂?29个春秋的确不算长,但他的名字将永远传诵在人民中间!当红军主力长征之后,泽覃叔叔率领赣南独立师转战在武夷山,由于叛徒出卖,陷入重围。为了掩护同志们突围,我们的小叔叔光荣地牺牲了----那是1935年杜鹃花盛开的春天。11年后,他的儿子楚雄,一个满怀壮志的小八路,又被反动派杀害于陕南。我们亲爱的妈妈,用霞光般的生命投向黑暗!利用生命最后最宝贵的时刻,首先通知同志们转移,处理了党的文件,给自己留下的是监狱、酷刑。为了革命的胜利,她用年青的生命和鲜血保卫父亲的安全,毅然抛下了三个孩儿,从容地走向浏阳门外。妈妈!我们永远忘不了那悲壮的时刻,我们经常和泪背诵着爸爸赞颂你的辉煌诗篇。我们的泽健姑姑,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中国最早的女游击队长之一,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年仅24岁,就义时自若和响亮的口号声,使反动派丧魂落魄。我们的岸英哥哥,爸爸的好儿子,岸青相依为命的兄长,受尽旧社会的欺凌和磨难,为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援助兄弟邻邦朝鲜,鲜血洒在鸭绿江的彼岸。朝鲜的金达莱啊,就是中国的红杜鹃。

 

  我们爱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缅怀光荣的往昔,展望前程,一片辉煌灿烂……在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团结安定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在无限的激动中深深地怀念……

 

  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

 

赏析

让韶山红杜鹃更红

龙剑宇

 

  与邵华联系,是在1991年,我得到了邵华在北京的地址和信箱,我冒昧地写信去,谈到我是主席家乡人,正在做地方文化的研究,作毛泽东主席生平、思想的传播与研究。那年7月7日,邵华很快给我亲笔回信。这以后,我又多次写信给邵华,邵华多次回信鼓励,使我更坚定了做研究的决心。2007年3月25日,我受韶山管理局的委托,代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去北京吊唁3月23日逝世的毛岸青。这是我唯一一次与邵华将军的直接见面,2008年6月24日,邵华逝世。

 

  其实,认识邵华,认识毛岸青,应当还在更早的时候,1977年,少年的我读到了《我爱韶山的红杜鹃》。每次默诵这段话,我都热泪盈眶。

 

  韶山的红杜鹃是韶山精神的载体。年复一年,她总是伴随着温暖的太阳或柔情的雨水,伴随着布谷鸟的啼鸣绽放,构成韶山美丽的风景。

 

  韶山的杜鹃有着特殊的含义,邵华、毛岸青在文章中有3个排比抒情段落写道:“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故乡人民至今都把我们亲爱的妈妈杨开慧叫做‘霞姑’。妈妈的一生正像霞光那样绚丽灿烂……”“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洒满祖国的河山。我们这一家,也有六位亲人为革命壮烈牺牲……”这就是邵华、毛岸青对杜鹃花特殊象征意义的解读!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的解读。文章写出了一种美的情感和美的境界。写出了国人对伟人的怀念,写出了作为子女对父亲的怀念,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纯纯的乡情,三情合一,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一开篇就吸引了读者。

 

  我们不禁要想到,有的人,为了对祖国的大爱,毅然抛弃了对家人、对故乡的小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1921年正月初八,在毛泽东的母亲也就是作者祖母生日的那个晚上,毛泽东与弟弟妹妹们围炉而坐,说过一段荡气回肠的话:“你们不要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为了建立美好的家,让千千万万人有一个好家,我们只得离开这个家……”谆谆引导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走上救国救民之路。这样,六位亲人壮烈牺牲。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读者,能让今天的人们读出一种美感,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倾诉出一种真实的情感,一种融爱国情和亲情、乡情于一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是那么高、远、大,又是这么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

 

  自然,文章中也隐隐地藏着一些悲壮,这种悲壮是建立在对先人的怀念、对先烈的敬仰,同时也是饱含着作者本人,特别是毛岸青沧桑的人生经历的,而恰恰是这样,使得这篇文章大而不空,因为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永远缅怀光荣的往昔,展望祖国辉煌灿烂的前程,努力工作,让韶山红杜鹃更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