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岳麓讲坛】《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三)

作者:梁衡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1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21日 04时52分42秒 编辑:redcloud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一)

《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二)

 

  本期“岳麓讲坛”继续为读者奉献梁衡的《〈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连载(三),敬请读者关注

  (续11期)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范仲淹怎样写文章。

 

  三、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政治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二是有一点思想内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折、记、表等),人们也已经忘记;三就是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既有思想内容,又有艺术高度,是一种思想美文。

 

  《岳阳楼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中国古代文、言相分,说话可以随便点,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讲究美。诏书、奏折、书信等文件、应用文字也一样求美。古代是把文件写成美文,而我们现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文件,都一个面孔。

 

  “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我现在把文章的境界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意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是毕加索。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

 

  请看全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意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2.两类作者,两类文章

 

  虽然我们给出了一个:“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像数学课上,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人人都得一百分。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专业作家。如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王勃,现代的许多专业作家。作者先从文章形式入手,已娴熟地掌握了艺术技巧,然后再努力去修炼思想,充实内容,但无论如何,由于阅历所限,其思想总难拔到多高的境界。就像一个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业绩,其难也哉!第二类是政治家、思想家。如古代的贾谊、诸葛亮、魏征、韩愈、范仲淹,近代的林觉民、梁启超,现代如毛泽东等人。这类作者是从思想内容入手。他并不想以文为业,只是由于环境、经历使然,内心积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喷,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们忙于事务,长于公文、讲话、指示等应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没有修炼到思想的美,很难做到“四美俱而二难并”。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时就有文章阅读或写作训练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务之余不忘治学(如人形体的后天训练),于是便挟思想之深又借艺术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顶峰。就像一个美女后来又成就了伟功大业,既天生丽质,又惊天动地,百里挑一。

 

  因为有两类作家,也就有两类文章,“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中国文学传统很重视政治家的“道德文章”。政治家为文是用个性的话说出共性的思想(如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说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如果只会用共性的语言说共性的思想,就是官话、套话,有理而无美,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传。“文人文章”,求“美”而不求“理”,是以个性的语言说出共性的美感。常“美”有余而理不足(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为文章第一位是表达思想,“理境”为“三境”中最高之境,所以相对来讲,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由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倒少。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这倒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一个政治家都有条件写出大文章,都应该写出大文章。

 

  这篇文章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高度总结。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334个(按理,他们是当然的大政治家),大臣官员更不知几多。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所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现在我们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了。这又回到我们开头讲的“一文、二为、三境、五诀”的标准。简要来说,你得有很高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而且要能有机地结合。而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用美学大师黑格尔的话说这种人是天才,“一般来说有这种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么观念,有什么在感发他,鼓动他,他就会马上把它化为一个形象,一幅素描,一曲乐调或一首诗。”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徐悲鸿的《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范仲淹在这里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化作了一篇《岳阳楼记》。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同时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