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 以世界眼光谋划文化发展
近年来,我们站在富民强省的高度,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用国际化的视野、世界眼光谋划文化发展,像抓旅游一样抓文化建设,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提高了张家界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2008年,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达到1800多家,从业人员23000多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文化产业已成为张家界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共识。张家界是国内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是全市的主导产业,而文化又是旅游的灵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明确提出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重要举措来实施,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推进,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植,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张家界•魅力湘西》剧场就是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展起来的,2001年开演时,座位仅300个,资产不到200万元,现在发展到座位2000多个、资产超过1亿元,年门票收入超过6000万元,已累计演出2700场次,接待中外游客180万人次。
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难题。面对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坚持从体制机制入手,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一是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报社、电视台、微波站、群艺馆、有线网络公司等文化产业单位,通过改革、改制,进一步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武陵源区按照“一局一台一队一站”改革模式,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2006年以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每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二是及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根据国务院105号和114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张家界市鼓励和保护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扶持政策,对重点文化企业和重要文化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三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我们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办法,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先后策划包装40个文化产业项目,引进了广西中元山水旅游文化策划有限公司、天津宁发集团、香港永太和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来我市投资。目前,民营文化企业占到了全市文化企业总数的89%,逐步形成了国有和民营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内涵。为了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内涵,向国内外游客展示文化的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特别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一是在“挖”字上花力气,丰富民族文化。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组织专家、民间艺人和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张家界土家族史》、《从远古走来的张家界》、《桑植民歌大全》等系列丛书,桑植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在“传”字上出实招,弘扬民族文化。成立了桑植民歌艺术团,出版了张家界民歌光碟、经典桑植民歌专辑;开设了专门培训班和民族文化艺术学校,确立50多位专门的传承人,对青少年进行桑植民歌、土家打溜子、咚咚喹、张家界硬气功、花灯等民族文化的培训学习;把旅游宣传促销与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有机结合,每年定期开展“桑植民歌节”、“六月六”土家族民族文化节、“中国张家界山歌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三是在“融”字上下功夫,展示民族文化。我们坚持把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景区开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之中,融入到工艺美术品和旅游演艺节目之中,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对接。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投资入股、兼并、收购等办法进行资源整合,对有潜力做大的文化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积极培育,全市已有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张家界天元山水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土家风情园、军声画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长为有实力、有活力、有影响、有后劲的骨干文化企业。二是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差异化。按照“立足资源抓规划、科学定位建精品”的思路,推动区县之间错位发展,在永定区和武陵源区着力发展综合性文艺演艺节目和土家族文化,在慈利县着力发展道教文化和温泉文化,在桑植县着力发展红色文化和桑植民歌文化,在每个景区景点挖掘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推动企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三是竭力推进文化产业精品化。文化产业精品化是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必然要求。张家界特别注重打造文化品牌,引导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我们致力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等一批文化产品,已经成为系列精品文化品牌。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