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以艺术精品奉献人民

作者:罗浩文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19日 05时33分00秒 编辑:redcloud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文艺系统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工作者作为宣传思想战线一支重要的力量,必须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自觉落实增强“四力”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更多精品,才能推动文艺队伍和文艺工作强起来,从而更好地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锻炼脚力。“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任何一个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诞生,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工作者强“脚力”,就是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基层中汲取精神营养,在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到人民中汲取智慧力量,使作品和表演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近年来推出的大型话剧《十八洞》,从最初酝酿到搬上舞台历时近3年。其间,剧组主创人员多次深入到十八洞村,接受乡村生活洗礼,体悟十八洞村村民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参演演员更是从选定题材开始,多次到十八洞村生活,与苗族村民们同劳动、拉家常,晚上住在村民家中,深入体验村民们的真实生活。正是因为与贫困村民同吃住同劳动,寻找和挖掘剧中角色的生活细节,更准确地刻画人物、拿捏表演分寸,把“精准扶贫”的故事搬上舞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生活实践的最前沿,扎根生活沃土,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当下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推动解决创作浮躁、脱离大众等问题,提升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创作水平。

 

  提升眼力。“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文艺工作,既要高瞻远瞩,也要见微知著。文艺工作者强“眼力”,就是要“看得见”“看得准”“看得深”,淬炼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发现主旋律的能力、发现正能量的能力,从而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作为艺术家必须要提高的一种本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现大智慧、大学问。近年来推出的音乐剧《袁隆平》,收获高口碑,不仅因为故事真实记录和反映时代,令人感同身受,还因为该剧许多细节也真实可信。“袁隆平要远离家人去海南育种,不忍告知妻儿的那一份不舍情;得知父亲离世时,念亲恩恨不孝的那一份悲痛情;去野外找杂交水稻掉到沼泽地,差点没了命的那一份奉献情;费尽心血找到并培养的6株不育株,被突发的洪水冲走时,情绪崩溃的那一份真性情;科研成果被认可时的那一份振奋情……”这些都离不开“长期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正是这些细小的情节,再现了这位科学巨匠矢志追梦、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一名文艺工作者从青涩走向成熟,何尝不是眼力渐长、观察渐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有意识地训练眼力,不仅是完成作品素材发现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作品素材敏感的有效途径。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既能见人之所见,亦能见人之所未见,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采撷独特素材,方能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

 

  增强脑力。“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文艺工作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要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讴歌真善美,或是鞭笞假恶丑。这些转化无疑需要高超的脑力来实现。文艺工作者强“脑力”,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善于思考新时代的新问题,不断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在面对各种文艺思潮中保持自身定力。这也是考验艺术家创作导向、文艺工作为谁服务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推出的大型交响乐《通道转兵组歌》,组歌的素材来源于红军长征初期,但留下的历史资料并不多。词曲作者多次深入通道地区采风,寻找最鲜活的创作素材。11首组歌,有血战湘江的悲壮惨烈,更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满怀信仰、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作品用交响合唱、独唱、领唱等多样的音乐语言,将宏壮的史诗叙事与感人的细节相结合。在通道转兵纪念馆,一名工作人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挑皮箩的年轻小红军双脚溃烂掉了队,一名侗家老哥将他背回家治疗,临走时,小红军留下一担皮箩作为纪念。两位创作者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一段男声二重唱《一担皮箩》,成为军民情深的一个动人写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具有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用双脚去丈量大地,用双眼去观察时势,用头脑去萃取精华,把艺术的聚光灯对准创造历史的真正主角,让作品更有温度、更加独到、更富见识,不负时代的期望。

 

  提高笔力。“文中有导向,笔下有千钧。”文化艺术作品,最终成果都需要通过笔力来体现。所谓“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工作者如何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引导人鼓舞人,如何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这既是时代出给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考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文艺工作者强“笔力”,就是写得好、说得好、唱得好、演得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欢看、喜欢听并且深受教育和鼓舞的好作品。近年来推出的舞剧《桃花源记》就表达了勇于追求梦想和劳动创造美好的主题;音乐剧《袁隆平》展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杂交稻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话剧《泉涸之鱼》寓意中国人民与韩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历史关系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话剧《十八洞》讲述精准扶贫如何在十八洞村开展。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文艺工作者要把文艺创作的出发点放在反映本土人民群众生活上,把落脚点放在激发和提升艺术创新水平上,沉下身子,聚焦现实题材,潜心创作、深耕不辍,采撷有温度的素材,讲出有灵魂的故事,写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厚度,既有知识广度、又有精神高度的文艺作品,努力用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作品记录社会、反映生活、讴歌时代。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