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行走燕赵大地 感悟“赶考”初心

作者:刘少生 谢立言 黄琳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2日 04时36分52秒 编辑:redcloud

 

 

  河北,京畿重地,外沿渤海。70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启程,提出“进京赶考”的重大命题,翻开中国历史崭新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他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70年来,河北人民“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止,“赶考”精神薪火相传。从革命圣地西柏坡,到“未来之城”雄安新区……不忘初心的燕赵儿女,一直奔跑在“赶考”路上。

 

  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随“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全国党刊全媒体看河北”主题采访团,赴西柏坡、正定、阜平、雄安新区等地调研采访,实地感受“赶考”路上的河北答卷。

 

 

初心不忘:红色精神代代传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群山环抱中的平山县西柏坡村翠柏苍郁。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思想,作出了“进京赶考”重要论述。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西柏坡,强调要继续做到“两个务必”,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

 

  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们瞻仰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并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幅幅发黄发灰的照片与手迹,一件件陈旧简陋的生活实物,仿佛就是那段历史的浓缩,让我们听到了三大战役隆隆的炮声,看到了领袖们从西柏坡走向北平城的光辉背影,引领我们进入那烽火年代、峥嵘岁月,内心也进一步增强了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沉甸甸的使命感。

 

 

  作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赶考”的起点,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来到西柏坡探访“赶考”足迹,寻找前行力量。讲解员申媛丽告诉我们,西柏坡纪念馆建成后,到西柏坡参观和接受教育的人每年都在增加。2008年120万,2013年猛增到500万,去年达到了586万。

 

  “两个务必”精神代代相传,西柏坡也一直在“赶考”。

 

  西柏坡村仅有80多户,地处水源保护区,早年因修岗南水库,村子后移搬迁,人均只有不足3分旱地。老区人民不等不靠,在柏坡岭上苦干实干,用热气腾腾的新生活告慰老一辈,奋进新时代。搭乘红色旅游的快车,西柏坡几乎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办农家乐、开电瓶车、卖纪念品……如今西柏坡村民年均收入超万元,住上了美观坚固的新房小楼,多半村民开上了小轿车。去年,建档立卡的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太行绿,平山红。借助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西柏坡周边许多村庄脱贫致富。2018年,平山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82元,一举甩掉戴了32年的贫困帽。“脱贫攻坚奔小康是新时代的‘赶考’,我们努力交出合格答卷。”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说。

 

 

点土成金:老区绽放幸福花

 

  阜平,曾经的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一块烈士鲜血染红过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重点贫困县。

 

  2012年冬,踏着皑皑白雪,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访贫问苦,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并勉励大家“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总书记的鼓励,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田。在河北省各级党政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骆驼湾村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优质食用菌、水果产业和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游业,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2018年的11239元,眼下仅剩一户2人为扶贫对象,通过兜底保障。

 

  改变的不只是骆驼湾村,还有相距3公里的顾家台村。不仅村里拓宽了道路、改造了旱厕、安装了路灯,老百姓更是住房有保障,吃喝不用愁,住院能报销,实现了整村脱贫,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71元。

 

  山清水秀政策好,如今的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实行一体化运作,互补共赢。在县里指导下,两个村合作成立了顾家台骆驼湾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村民将闲置房屋出租,搞精品民宿、餐饮业,同时发展茶艺、酒吧等多种服务业态。随着两村富民产业的兴起,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脱贫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在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我们看到,道路规划合理统一,青砖灰瓦、古朴而又不失现代化的民居错落有致,俨然一幅太行农家新图景。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喜悦和幸福。来到当年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唐宗秀家,只见院落干净整洁,家里还装了地暖。老人家正摆弄院子里的花,她告诉记者,村里700亩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发展林果种植业,自家的4亩地也流转了,只留一小块种菜。从3年前开始,每年就能拿到40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加上老两口在村里务工的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阜平县的脱贫步伐也很有力。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初的10万多人降到1万多人,有望如期脱贫。放眼河北全省,在脱贫攻坚的“赶考”路上,燕赵儿女撸起袖子加油干,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截至2018年底,河北累计49个贫困县成功摘帽,“十三五”期间已脱贫人口244.35万人,完成30.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剩余的13个贫困县,今年将全部摘帽。

 

 

兴业富民:高质量发展织就绚丽画卷

 

  古城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拥有1600年的文脉传承,城内文化古迹星罗棋布。

 

 

  1982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工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奋斗1000多个日日夜夜,为正定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根据正定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提出了走“半城郊型”“旅游兴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后,正定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特色种植、发展旅游业,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1986年8月,正定县投资35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的荣国府景区竣工,成为经典影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基地。随着《红楼梦》的热播,仅当年的旅游收入就超出了所投成本,创下中国旅游“正定模式”。

 

  多年来,正定县围绕“旅游+”做文章,坚持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不断挖掘推出文化主题旅游新产品,为千年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已在正定变成现实。2019年上半年,正定接待旅游总人数754.5万人次,旅游收入29.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古城古韵、自在正定”的全域旅游之花正悠然绽放。

 

  正定县城往西两公里,缓缓流淌的滹沱河北岸,便是美丽的塔元庄村。谈起塔元庄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有说不完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塔元庄人多地少,温饱不足。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塔元庄全力念好“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二十字经”,从此开启蝶变之路。2008年1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塔元庄考察,鼓励大家走好新农村建设发展新路。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塔元庄考察,提出新要求:“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提前实现小康村。”

 

  遵循总书记指示,塔元庄发挥毗邻城市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现代农业科技园,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使“半城郊型”经济蓬勃发展起来。尹计平告诉记者,2018年,塔元庄接待各地游客40多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1万元。今年,塔元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到2020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率先建成高质量的小康村。”

 

  塔元庄蝶变,只是河北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燕赵大地不仅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还积极加快城市建设,发展“高精尖特”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千年雄安迈向“诗与远方”

 

  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反复强调,要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两年多来,河北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距离北京、天津均为105公里,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地质条件稳定,生态环境优良。

 

  经过两年多紧张有序的工作,目前雄安新区基本完成一系列顶层设计。今年,雄安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新区建设过程中,将集成运用海绵城市、被动式建筑、综合管廊、装配式建造方式等30多项世界前沿先进技术。已建成的市民服务中心,作为新区第一个建筑项目,绿色出行、智慧政务随处可见,率先呈现了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理念。其为临时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设计使用期10年,到期后根据新区建设情况确定使用功能或迁移至其他地方进行装配使用,既智能又环保。

 

  雄安崛起,环保先行。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组织开展了“走遍雄安”“洗脸工程”“大排查大整治”等行动,白洋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华北之肾”功能正逐步恢复,“荷塘苇海、鸟语花香、碧波万顷”的美景有望不久后重现。同时,秉承“先植绿、后建城”新理念,实施“千年秀林”工程,未来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11%提高到40%。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千年雄安即将在华北平原拔地而起,迈向新时代奋斗中国的“诗与远方”。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