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湘电集团:让一流电工产品享誉世界

作者:杨光艳 戴博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3日 03时52分07秒 编辑:redcloud

 

 

  湘电集团是湖南省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着83年的发展历史。从1936年的“中央电工器材厂”,到1953年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再到2007年的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名称的变化见证了湘电集团的发展轨迹。建厂83载时光变迁,新中国70年砥砺奋进,湘电集团扎根湖南,在漫长的岁月里书写了闪亮的篇章。

 

 

电工企业落户湘潭

 

  近代以来,能生产优质的工业产品一直是国人的梦想。1936年3月,在“工业救国”“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央电工器材厂(湘电集团前身)应运而生。

 

  当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央电工器材厂建在何处,成为筹委会面临的现实难题。经过艰难的选择,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委会决定将厂址建在远离战火的内陆地区。在湖南勘选厂址的过程中,筹委会成员王守竟和恽震发现与湘潭县城隔河相望、沿着湘江的一片比较平坦的下摄司农地适合建厂,这里濒临湘江航道,陆路有粤汉、浙赣两铁路,及长衡、京滇两公路,北通汉口,东连皖赣,南达广州、桂林,西接重庆、贵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建厂的理想之所。筹委会最终决定,湘潭下摄司成为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生产基地。

 

  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不久,全国便进入了艰苦的全面抗战时期。在最困难的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坚持生产电机、电线、灯泡等产品,满足了战时军需和发展国内工业的需要。“当时厂里接到生产一批电动机的任务,为了及早完工,我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身体非常疲惫……但大家同仇敌忾、生产热情高涨……”当年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职工贺明俊回忆道。

 

  随着战火向湖南蔓延,为了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中央电工器材厂辗转昆明、桂林等后方设立分厂。而小部分留守的职工,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坚持在湘潭下摄司开办艺徒训练班,为后方各分厂输送技工人才,这也开创了中国电机工业技工培训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工器材厂还于1947年派出78名员工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学习培训。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回到电机新厂,成为电机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精英。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湖南省工委和湘潭城市工委的领导下,蓝毓钟、卢荣光、陈光、李集发等地下党员带领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开展护厂斗争,为保护工厂设备财产,防止敌特破坏作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因为护厂斗争取得了胜利,企业的设备器材和从美国运回的全套技术资料完整地交到人民政府手里,为新中国保住了电工制造业的家底。”说起这段往事时,湘电退休职工、今年88岁的梁海钧老人激动不已。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中央电工器材厂后,企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生产制造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

 

  1953年,中央电工器材厂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更名后的湘潭电机厂,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自主研发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尤以生产制造出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这一成果最令人瞩目。

 

  “我们当时自主研制第一台电力机车,是要用在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上。”说起这一段历史,退休职工袁继勋难掩自豪之情。

 

 

  相较于蒸汽机车,电力机车动力更足,不用煤也不用水,可以在坡度大、隧道多的地方行驶,也能穿越缺水的戈壁沙漠,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当时,电力机车已在苏联等国研制成功并大量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我国多次想从这些国家购买,但都售价高昂。根据国家的安排,自主研制电力机车的使命落在了湘潭电机厂的身上。

 

  没有经验,湘潭电机厂就组成考察团前往苏联诺伏契尔克斯克机车制造厂和全苏电工研究院学习;缺少资金,就尽可能使用国产的零件和材料降低成本;为了让电力机车的质量得到保证,湘潭电机厂邀请铁道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员进行技术把关;为了适应宝成铁路具体路况,电力机车的研制组赶赴一线勘测,对设计方案进行了78次调整……

 

  1958年12月,我国第一台交流干线电力机车在湘潭电机厂成功下线。这台重138吨,能牵引载重5000吨以上的列车,最大时速可达110公里,所采用的交流电源和引燃管整流技术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苏联专家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从设计到试制完成用时不到一年,这是世界机车制造史上的奇迹。”

 

  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之后,湘潭电机厂又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150吨直流工矿电机车、第一台“韶峰型”108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第一套地铁牵引控制成套设备、第一台新型城市轻轨车整车等重大成套装备。这些数不清的“第一”,是湘电人不懈奋斗的结果,也是湘电非凡实力的体现。因此,湘潭电机厂被誉为“电工产品的摇篮”和“民族工业的脊梁”。

 

 

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一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离不开自主创新。在湘电集团内部,有着浓厚的创新氛围。曾获得国际知识产权交流会卓越创新奖、湖南省职工科技创新奖的廖正钢就是从集团大型风力发电机成套生产线研发项目涌现的创新明星。

 

  近年来,湘电集团致力于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成套生产线,以适应日益扩大的国内外风力发电的需求。尽管集团领导层有了具体的想法和规划,但还缺少一名总设计师来全权负责项目的推进。因此,集团决定以比赛招聘的方式公开选拔总设计师。尽管自身学历不高,对自动化生产线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车间主任的鼓励下,廖正钢决定和众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同台竞技。

 

  为了能让廖正钢全身心地投入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廖正钢所在的车间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在工作上,车间主任安排其他职工接手廖正钢的工作;在生活上,为他做好后勤保障,帮助他照顾家庭。没有后顾之忧的廖正钢一头扎进项目研究及方案制作中,对风电制造工艺进行详细梳理,上网查阅自动化生产线的各类资料,并与风电车间技术人员反复交流,先后修订了3套方案,首创了“岛式”装配的理念,从理论上有效破解了流水线堵塞这一难题。最终,廖正钢被聘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

 

 

  在湘电,像廖正钢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不一定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只要有好点子、好创意就能有发光发热的舞台。2013年9月,为了加强对职工创新工作的引导,将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朝着规范化、体系化的目标推进,湘电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心正式成立。在该中心的推动下,陆续成立了“廖正钢创新工作室”“董日中创新工作室”“易国强创新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将一群有想法、有创意的员工聚集在一起,使得创新不再局限于某个人、某个团队、某个工种,跨团队、跨领域合作成为了现实。

 

  除了鼓励职工创新,湘电集团还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充分借鉴科学家们的智慧,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公司与马伟明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在尖端装备技术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我国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两次荣获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与华中科技大学潘垣院士团队合作,敏锐把握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及市场动态,以电机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为主线,以高效、智能化产品研发为方向,深入开展矿用车辆大功率牵引控制系统、高转矩高密度轮毂电机、永磁电机、特种水泵电机系统研究,一大批科研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正是有了集团内外两个方面的大力创新,才让湘电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据统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公司累计完成新产品开发1100余项,其中100多项重大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以及省部级荣誉83项;主持和参与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达69项,拥有有效专利650余项。近3年,公司年均科研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在5%以上,累计完成新产品开发186项,创新产品产值203亿元。

 

 

顺势而为,扬帆出海

 

  作为湘电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近年来乘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不断拓展海外业务,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书写着湘电人的骄傲。

 

  位于非洲西海岸的纳米比亚,是一个风力资源丰富却严重缺电的国家。多年来,电力供应不足一直是阻碍纳米比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据国际能源署资料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纳米比亚人口无法获得电力。巨大的电力缺口,丰富的风力资源让湘电人看到了商机。

 

  “我们公司生产的风力发电机有着过硬的质量和适中的价格,很适合纳米比亚的实际情况。”湘电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甘胜说道。2017年,经过比选,公司项目在纳米比亚的吕德里茨港开工建设。

 

  虽然在风力发电领域湘电风能有着比较扎实的技术积累,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吕德里茨港北、东、南三面紧临着浩瀚的纳米布大沙漠,西面是大西洋,风力大固然是好,但给我们的安装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只有当风速小到8m/s以下时才可以吊装风机,往往是我们刚跑到现场,花一两个小时做好了准备工作,风力又超速了,只能放下风机继续等下去。”甘胜苦笑着说。

 

  除了要等待合适的风力条件,甘胜和他的项目组还要和缺少零部件和网络通讯水平低下等困难条件作斗争。由于纳米比亚工业基础较差,很多零部件只能从中国购买和运输。很多参与项目建设的员工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出差纳米比亚,除了要带自己的生活必需品,风力发电设备所需的小型零件也要随身携带。除此之外,由于当地网络通讯水平欠佳,极大地影响了设备的调试。为了保证工期,很多员工都用手机卡自带热点连接网络。因此,一个员工拥有20-30张电话卡是常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甘胜与团队四个月的共同努力,第一批三台风机如期投入使用。如今运营近两年,这三台由湘电风能自主研发生产的XE93-2000型风力发电机组已累计为当地输送2150万度电。“这个项目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清洁干净的电力资源,还拉动了本地的就业和旅游,我们真心感谢中国的朋友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吕德里茨镇长Hilaria Mukapuli对该项目大加赞赏。

 

  湘电83年聚“电”造“机”的历史是一段激扬奋进的历史。面向未来,湘电集团将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导向,集中资源打造电机、电控和军工三大产业平台,着力发展风电设备制造和运维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牵引系统、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三大核心业务群,把湘电建设成为集高端装备制造、服务、贸易、投融资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我们有理由相信:进入新时代的湘电集团,必将打造出一系列享誉世界的电工产品,成为中国制造亮丽的名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