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作者:宁心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4日 10时54分42秒 编辑:redcloud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面对天安门广场上排山倒海、激昂振奋的人民群众,毛泽东主席高呼:人民万岁!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面对迎来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高呼:人民万岁!当晚,带有“人民万岁”字样的焰火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绽放,天地人交相辉映,给人以难忘的视觉冲击和巨大的心灵震撼。从1949到2019,时间是最忠实的见证者,也是最好的发言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人民,人民,还是人民。

 

 

(一)

 

  “人民”二字,写起来容易,只有七笔;说起来轻巧,都是平声。可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她的位置高于天,她的分量重如山!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的理论。在人类历史上,找不到任何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深深地植根人民之中,探求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真理道路,列宁说,“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说,“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在中国得到了一以贯之地坚持、一脉相承地发展、一往无前地实践。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论是理论学习有收获,还是思想政治受洗礼,很重要的就是深学笃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频率最高的用语。在十九大报告中,他203次提到“人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107次提到“人民”;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60次提到“人民”;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82次提到“人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800多字,他20次提到“人民”。

 

  “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大的牵挂。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再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铿锵有力而又温暖的回答,“人民”二字在总书记心中重于千钧。公务再繁忙,总书记也会抽出空来给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回信,鼓励他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即便是在海外出访,总书记演讲中依旧挂念国内的贫困人群。

 

  “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最亮的路标。从梁家河、正定、宁德等地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到河北阜平、湖南湘西、山东临沂、贵州遵义等地嘘寒问暖恤困苦;从赴前海、雄安等地考察和慰问新时代的建设者,到今年前往江西于都、甘肃高台、北京香山、河南新县等地瞻仰革命遗址、看望红军后代和烈士家属,习近平总书记用坚实步履丈量大江南北,用行动表达对人民的敬畏,对英烈的缅怀,对宗旨的坚守,对创新创造的礼赞。

 

  为什么党的领袖把人民看得如此之重?摆得如此之高?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发展的初心。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理论逻辑。

 

  “六亿神州尽舜尧。”拥有人民这一力量源泉,我们就会“千里黄河水滔滔”;拥有人民这一牢固基石,我们就能“万里长城永不倒”。

 

 

(二)

 

  “人民”,还常常被比作载舟的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兴亡更替的历史演进中,我们不仅看到水怎样载舟,也一次次看到一滴滴水如何汇成滔天巨浪而覆舟。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些思想的“迷雾”,理论的“疙瘩”,在历史特别是大历史的透视中往往会一览无余、清澈见底。

 

  人们不会忘记,“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成功背后,是越国百姓义无反顾的支持。

 

  人们更不会忘记,秦王朝虽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但终究挡不住沸腾的民怨,结果二世而亡;唐明皇虽经历了“开元盛世”的辉煌,但后来忘乎所以,上演了一曲“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历史悲歌;南朝陈国皇帝陈叔宝虽有“词中之帝”的美誉,但他对人民疾苦漠不关心,一首《玉树后庭花》写得再好,也摆脱不了“亡国之音”的下场;清王朝虽成就了“康乾盛世”,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政治生态终究逆转不了国运一再衰败的命运……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在《过秦论》中揭示的这一历史规律,如同钱塘江的怒潮,在此后的二千多年一再上演。前不久,《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重要文章,列举的大量治乱兴亡的史实和事例,令人警醒,发人深思。在兴亡更替中,一个朴素的道理跃然纸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如同一部中国史,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由盛转衰的有,分崩离析的有,亡党亡国的也有。苏共在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政权,在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希特勒,而在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民心、失去政权,就是最好的明证!历史和事实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对“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并不具有天生的免疫力,也不具有终身的豁免权。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历史周期率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悬在历代统治者的头顶。我们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又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

 

  70年前,毛泽东的回答很自信,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70多年后,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正坚定地走在这条新路上,而且还要让这条路越走越宽广。这条路为何走得如此坚定?前途为何又是如此的光明?因为我们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必然指向。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史中有大智,亦有大势与大道。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学习党史国史,这次主题教育还专门就学习党史国史提出要求,就是要让我们深刻领会治乱兴衰和人心向背的大逻辑。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知史明史,我们才会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才会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历史自觉,才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一曲《江山》唱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唱出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天下情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正变为现实。而且,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不仅对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结构和层次等寄予更高期许,而且对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对践行群众路线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的更高要求,归根结底是对党员干部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提出的更高要求。党员干部能不能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如何把人民永远放在最高位置,直接关系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初衷和成效。

 

  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就要在主题教育中着力端正权力观。“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时代的“清官”尚且懂得这个道理,作为共产党人,更应该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把握好“公”与“私”、“权”与“责”的关系,做到不因位高权重而得意忘形,不因位卑言轻而随波逐流,“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

 

  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就要在主题教育中着力端正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岳阳楼记》中影响深远的这句名言,不仅成为湖湘文化一个历史坐标,而且生动诠释了“忧乐精神”。这个道理古今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强调“心无百姓莫为官”“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把人民看得有多重,人民就会把我们看得有多重。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把握好“忧”与“乐”、“先”与“后”的辩证法,做到先忧后乐,以百姓之乐为乐。最近,省委、省政府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并指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是为了人民过好日子,就是正确忧乐观的具体体现。

 

  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就要在主题教育中着力端正事业观。干部干部,只有认真干事,才会把事干成事业。北宋政治家王安石,27岁担任知县,“治绩大举,民称其德”;明代文学家冯梦龙,61岁担任知县,留下了“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章”的美名。王安石和冯梦龙,一个在人生的上半场,一个在人生的下半场,共同勾勒出一心为民的官员形象,给后人以深刻启迪。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把握好“进”与“退”、“快”与“慢”、“得”与“失”的辩证法,自觉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做到以平常之心做人,以进取之心做事,以为民之心做官,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就要在主题教育中着力端正政绩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民服务解难题,是一场马拉松,也是一场接力赛。江苏徐州有个古老的苏堤,它静卧千年,向后人诠释了苏轼当年是如何“干好前任”的。山西有个右玉县,如今这个满目苍翠的“塞北绿洲”,向世人述说曾在这儿任职的18任县委书记是如何“干好后任”的。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无论前任、后任,都是党和人民事业中的一节链条、一块垫脚石。前后勾连,相互铺垫,才能薪火相传、事业兴旺。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要求党员干部自觉把握好“有我”与“无我”的辩证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从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到张富清、廖俊波、余元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主题教育有时间点,服务人民没有休止符。只要我们以百姓心为心,持之以恒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主题教育就会成为践行群众路线一个生动的“逗号”,一个个民生工程就会串成牢不可破的“民心长城”!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