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王香平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2期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8日 04时15分32秒 编辑:redcloud

 

  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问题,这是第一次;同时,审议通过关于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专门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也是第一次。两个“第一次”决定了这次中央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上、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史上必将刻下新的时代标志。因此,全会具有重大的开创性、里程碑意义。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首先要重点把握和理解以下三个问题。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不断增强制度自信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国家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制度模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制度体系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我们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奇迹背后的密码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因此,这次全会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为什么说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密码?十九届四中全会用三句话作了明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3个是”的重要论断,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地揭示了中国制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对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本质特征的首次集中概括和科学阐述。

 

  作为一种科学制度体系,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哪些具体的制度优势?这是十九届四中全会集中阐述的理论重点,也成为全会的一大亮点。这就是“13个坚持”的“显著优势”。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面对世界范围内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现代化道路的单线式历史观,“3个是”的重大结论和“13个坚持”的显著优势,集中、深入、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什么、怎么样”,在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和巩固”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深入理解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这有助于我们不断增强制度自信,进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思想理论根基。

 

 

  深刻理解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总体目标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使命意识

 

  第一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明确制度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这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这就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6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全面深化改革蓝图,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6年后,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充分说明制度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突出位置和特殊分量。

 

  为什么党中央要突出谋划制度建设?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治国理政,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潮流中,突出制度建设、推进治理现代化首先是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加强制度建设,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优势的有力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简而言之,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关于制度建设总体目标,三句话规划的路线图,对应三个时间节点,意蕴深厚。一是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相适应相协调;二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间节点相适应相协调。显而易见,党中央把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棋局中通盘考虑、一体筹划、一体部署,从根本上彰显了推进治理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为了有效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下大气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专题部署实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动。这次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包括整体性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类机构改革,重构性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系统性增强党的领导力、政府执行力、武装力量战斗力、群团组织活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理顺了不少多年想理顺而没有理顺的体制机制。通过改革,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初步建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号令。制度建设总体目标就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建设的总动员、集结号。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新的起点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不断汇聚起持续奋斗的磅礴伟力。

 

 

  全面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任务要求,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制度体系,但并不是说,我们的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各方面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5年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在阐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如何理解?5年后,以制度建设为主题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此作出了理论诠释和实践回应。这就是推进制度建设的“13个坚持和完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13个坚持和完善”,实际上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统摄的13个方面制度体系,再到每一方面制度体系所包含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涵盖领域从党的领导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再到军事、“一国两制”、外事以及党建等,不仅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相适应,还创造性提出一系列顺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制度安排。比如,首次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等等。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从各领域、各方面到各层次,这一制度图谱生动诠释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项宏大工程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联动性。因此,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任务和政策举措,深入研究各项制度的内在机理和相互关联,这是贯彻好、落实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根本前提。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气魄、执政追求和使命担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证。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