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子”要善用力道
一颗小小的钉子,一个抡锤敲钉的简单动作,被赋予丰富的意涵,发掘出了“钉子精神”和“钉钉子精神”,成为共产党人学习、工作的重要方法。
“钉子”精神,源自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的一段形象论述。当年,他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说到,木匠师傅钉一颗钉子到木头上,就可挂衣裳了。这其中就是一个“挤”和“钻”的功夫。其意在强调,搞学习、干工作要像钉子一样有“挤”劲和“钻”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对“钉子”精神作出了新的阐发,提出了“钉钉子”精神。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要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抓好落实。这一重要论述,形象而朴素,富有深厚的哲理,体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时也是共产党人务实作风的生动写照。
钉钉子,动作看似简单,但如没有掌握好用力之道,钉子很难钉牢钉实。
钉子要钉好,发力要准。钉钉子往哪下锤很重要,如果用力不正,钉不到点,钉子就会打歪。发扬“钉钉子”精神重在找准方向,要想好往哪里敲,看准位置才落锤,这样才能让“榔头”敲得准、敲到位、不落空。这就告诉我们,干工作找准着力点很重要,要知道问题在哪,着力点在哪,瞄准“靶心”、精准发力。特别是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点多面广、任务繁重的情况,必须采取精准发力的战术,要像钉钉子一样,善于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举锤”,敢于在改革发展的关键点、要害处“落锤”。
钉子要钉牢,耐力要强。钉钉子不是一锤子的买卖,需要一锤接一锤地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同样干事业也是这样,只要方向是对的,就应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耐心和韧劲,一锤一锤接着敲,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久久为功、取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讲起山西省右玉历届县委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的故事。60多年来,右玉19任县领导接力奋斗,坚持绿色发展,把昔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这种咬定目标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就是“钉钉子”精神的生动体现。
钉子要钉深,功力要深。钉钉子是硬碰硬、实打实的活,若不是重锤硬锤,不是过硬好钉,不但难以钉深钉牢,可能会打坏钉子,甚至脱靶伤手。“打铁还需自身硬”,钉钉子更需要自身过得硬。作为党员干部,每个人既是党的事业的一颗钉,有时又是握锤敲钉的实干者,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要做到自身过硬,并敢于较真碰硬。自身硬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关键还要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够像钉子一样扎进问题深处,发挥关键性作用。
“钉钉子”精神既是一种工作方法,又是一种思想作风,反映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品格、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一种攻坚克难的力量。只要我们善用力道,敲准敲好每一“锤”,钉实钉牢每颗“钉”,就一定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赢得各项事业新胜利。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