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智能制造的长株潭密码
————关于长株潭智能制造发展情况的调研和思考
近年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涌现了三一集团、长沙博世等一批智能制造典范,集聚了全省近70%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近90%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长沙市“国字号”智能制造项目数更是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形成了智能制造“长沙现象”。无论是示范企业、车间、项目集聚度,还是影响力,长株潭智能制造均走在全国前列。近期,湖南省委办公厅、省工信厅组成联合调研组,赴长株潭三市园区、企业、项目开展深入调研,与当地干部、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广泛座谈,探寻长株潭智能制造背后的密码。
智能制造,长株潭为什么能
一种经济现象往往不会凭空出现。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长株潭智能制造之所以集聚发展,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所然,也是保持定力、厚积薄发的奋斗结果。
顶层设计的高位引领。调研中,各方普遍反映,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特别是新一届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深耕实体经济,在推动智能制造上,省市区各个层面行动快、落点实、发力准,推动智能制造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省级层面明确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较早出台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成立高规格的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制造强省专项资金,而且省委主要领导带头联系并推动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长株潭三市也相应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智能制造工作推进组和专家委员会,从多环节多领域相继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意见,构建了完备的智能制造发展政策体系,让智能制造在各领域深度扎根、深度融合。很多企业家都讲,这些可预期的政策红利让他们吃了“定心丸”。
产业基础的强力支撑。调研组深刻感受到,长株潭厚实的产业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产业配套是发展智能制造的最大优势所在。调研中,有的谈到,湖南的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万亿产业,千亿工业产业达到11个,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不断有新的突破,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遇。有的谈到,在智能制造配套上,长株潭在智能运载产业、超级计算机、特种传感器、高端通用芯片、自主可操作系统等方面积累了独特优势,发展潜力无限。有的谈到,长株潭拥有一大批产业链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推动智能制造上很好地发挥了试点示范效应。不仅有三一集团、长沙博世等一批智能制造样板工程,而且制药、食品、纺织、电池及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企业也纷纷掀起高起点建智能工厂的大潮。调研组实地考察的中联重科、红太阳光电、桑顿新能源、北汽株洲基地等车间,均已实现了从原料(配件)到成品的智能化生产。梦洁家纺负责同志向调研组介绍,公司是家纺行业全国首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近年来公司加大智能制造转型,目前网上接单后15分钟就可“智造”出一床四件套成品,日产量可达1500床,从手工作坊、劳动密集型企业成功迈进智能制造3.0,剑指4.0。这些典型引领,既极大提升了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起到了拉升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的“鲶鱼效应”。
创新驱动的蓄力蓄能。推动“制造”转向“智造”,调研组听到最多的高频词就是“创新”。有的谈到,长株潭创新资源丰富,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轨道交通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近90家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多项“国字号”创新平台,拥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80多所高等院校,集聚大批高素质智能人才。杉杉能源的负责同志直言,公司之所以入驻长沙,看重的就是中南大学在新材料方面的人才优势。有的谈到,长株潭创新成果丰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促进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还有的谈到,长株潭智能制造领域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与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基因也密不可分。三一集团早在2010年就积极布局面向工程机械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制造与智能服务项目。远大集团早在1996年就在全球同行业首创运行“远程联网监控系统”,开创了中央空调信息化服务的先河。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调研中,问及为何选择在长株潭落户或者扩大投资建设时,一些企业尤其是正处于成长期的智能制造企业均表示,湖南营商环境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相比沿海发达地区,长株潭地区人力资源成本不高、住房价格低、生活幸福指数较高,为企业降低研发运营成本和引进人才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还有的谈到,湖南“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有利于企业布局抢抓中西部市场,进而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同时,日趋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也是许多企业津津乐道的。他们谈到,在智能制造领域,省里和长株潭三市都会定期不定期举办一些论坛、峰会、大赛、对接活动、现场经验交流活动等,为全省智能制造企业交流信息与推进合作搭建了平台和桥梁。特别是长沙市联合中国电子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为企业提供智能设计、智能改造、智能经营、智能决策等服务。
智能制造,不等于机器换人
无论从全省,还是从全国甚至全球来看,智能制造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调研组的同志感到,目前,长株潭一些地方和企业对智能制造的内涵、外延以及实现路径还不甚清晰。推动制造到智造,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当前长株潭地区一些企业认为智能制造就是增加智能设备,机器换人,忽视了对生产工艺的优化、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重建或升级,生产和管理并未同步智能化;有些企业认为目前自身的设备和管理模式尚能满足生产需要或者已经处于生产过剩状态,不需要进行智能化升级;还有些企业认为自己生产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对智能制造这一“高大上”的生产、管理方式无力接受。一些政府部门、园区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核心环节、重点领域、实现途径把握不准。一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结合具体转型企业实际、提供专业性可操作性的意见上还需进一步提高。
作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不是某几项技术的简单组合,而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持续创新,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和制造系统集成。目前,制造业发展模式正在加快由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现代服务型制造转变。三一集团、中联重科、中车株机、铁建重工、楚天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企业都建起了自己的智能工厂、车间或生产线,有的已经开发手机APP,向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网通”“一键通”迈进。
当前,整体推进智能制造面临最大的现实难题是什么?调研中,省直和长株潭三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反映,主要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诉求和意愿存在较大差别。一是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虽然省内智能制造水平较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但即使是长株潭地区也还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二是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第一大产业装备制造业成为智能制造先行先试的主力军,还有医药、食品、新材料等被市场倒逼出来的流程型智能制造,而其他行业则有明显差距。三是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一部分企业需进行“工业2.0”补课,更多的企业需进一步普及“工业3.0”,具备“工业4.0”试点示范条件的企业并不多。对此,相关部门和企业谈到,破解这一现实难题,必须“内外兼修”、双管齐下。一方面,企业是推动智能制造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才能把推进智能制造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政府要更好发挥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加大精准引导和扶持,打消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疑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效应,提升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信心和决心。
智能制造,下一步路在何方
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不断迭代完善的过程,任何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一些部门和企业建议,下一步湖南尤其是长株潭地区发力智能制造,要坚持当前和长远兼顾,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进一步聚焦痛点堵点,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之间整合力度,促进智能装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科研机构等通力合作,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推动建立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加大对智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智能制造的支撑条件。提升智能制造供给能力,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研发智能化装备产品,加快突破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及工业软件系统,尽快补齐关键装备、基础零部件、系统软件等短板。开展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建设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构建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
构建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的智能制造模式。由骨干企业牵头提供精准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广试点示范。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因企施策、多管齐下、补齐短板,推动工业2.0、3.0、4.0融合并行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和细分领域平台企业建设综合性、行业性平台支撑行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形成企业“上云上平台”的良好氛围。
积极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以市场换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装备供给资源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积极组建跨行业跨领域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编制省级智能制造重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逐步建立完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对接和激励机制,通过为中小企业编制智能制造顶层设计方案等手段,赋能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
加快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根据企业需求,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创新项目,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来湘创业。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智能制造集聚区,加快建设产业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人才定制培训。加大对本土技术工人的培养,夯实省市智能制造技工人才基础。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