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契机 打造湖南内陆开放新高地
非洲是连接亚太地区到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塞。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已成为全球经济竞相逐鹿的新兴市场。“非洲禀赋”与湖南“优势产业”天然互补。因此,湖南要充分打造好、利用好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这一战略平台,加速建成中国面向非洲地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桥头堡,在服务国家对非合作战略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发挥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契机,打造湖南内陆开放新高地。
战略意义
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责任担当。非洲许多国家与我国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中非经贸博览会是我国对非唯一的经贸平台,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湖南的亲切关怀,是国家在中部地区的重要外交平台、贸易合作平台和投资促进平台,是实现中非合作、东中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定期办好博览会,彰显了湖南服务我国对非外交战略、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促进形成更加紧密的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与作为。
打造湖南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非洲拥有11亿人口、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快速扩张的本地市场,已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湖南与非洲要素禀赋各异、贸易结构互补,市场合作潜力巨大。从第一届博览会成效来看,53个非洲国家、150家央企、700多家非洲企业参会,湘非累计签署合作协议81项,金额达201.21亿美元,规模超前、成效显著。可以说,对非经贸合作已成为湖南开放型经济重要增长点,通过博览会定期举办和强大的“磁铁效应”“集聚效应”,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合作推进,有利于破解湖南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发展难题。
存在的挑战与问题
虽然湘非经贸合作具有广阔前景,但仍面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经贸规模小、平台效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从发展环境来看,国际经济竞相逐鹿非洲市场,湖南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国际上,2014年,美国举办首届美非峰会,开启新一轮美非经贸合作;日本推出《亚非成长走廊》愿景计划,各国(地区)在非洲采矿业的上游竞争激烈。国内,浙江出台了《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年)》,重点在农业、轻工业、互联网电商领域加快对非产能合作;广东省政府发起成立国际商会非洲投资贸易联盟,连续2次举办对非投资论坛,粤非合作已延伸至科技、农业、金融、旅游、矿业等多个领域;广西成功举办非洲16国广西采购投资洽谈会,涉及领域同样涵盖农业、旅游等多个领域。这些都说明,对非经贸合作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从经贸层面来看,存在经贸规模较小、合作领域狭窄、对非了解不足、企业缺乏长期战略目标等诸多问题。湘非贸易虽然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逐年上升,但与其他省份的规模相比较,差距悬殊。2018年,湖南对非洲双边贸易总额为181.5亿元,而同年,浙非贸易额实现301亿美元,粤非贸易额更是高达441.07亿美元。同时,湖南对非出口还停留在机电、服装箱包、假发、打火机等低端产品。而浙江对非投资已实现从纺织、批发等传统领域向医药、安防、电商、文化等新领域拓展,广东从贸易、投资到更高层次的技术输出,实现智造产品出口到非洲。加上部分湘企盲目出海,对非洲当地的基础条件、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等缺乏研究,导致一些湖南企业在非的项目推进困难。
从平台效力来看,会展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足,展会整体环境不优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与周边省区差距较大。四川以西部博览会为支点,由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一跃成为“西部中枢”。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三大定位”,做大做强“广西-东盟博览会”,构建西南地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已形成我国“一带一路”与周边外交战略有机衔接的核心阵地。而湖南承办的“中非经贸博览会”起步较晚,制约发展的瓶颈突出:一是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匹配。缺乏统筹协调的省市县联动机制和组织架构。二是湖南举办国际展会经验不足。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展馆展位设施、接待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国际大企业的参会要求,与国家级、国际化平台不相匹配。
从贸易前景来看,受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被打乱,湖南对非外贸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疫情亮起红灯,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要掌握核心产业的供应链,这必将导致全球产业链出现重组和分化。这次疫情挑战更是与国际经贸投资规则重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叠加,未来全球商品贸易不容乐观。作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薄弱环节的非洲,经济直接遭受严重打击,导致我国对非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短期内也急速攀高。但长远来看,我国对非经贸态势不会改变,疫情只会加强中非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对湖南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因航线被迫停飞,国际货运价格不断上涨,“湘-非”供应链被打乱,不仅引发了部分流通企业“休克”和经济滞胀,也严重冲击湖南对非外贸市场。另一方面,湖南是中医药资源大省,在这次抗疫中表现突出,极有可能借此机会加速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在非洲市场的拓展。
对策建议
尽快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出台行动规划。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盟《2063年议程》是指导非洲未来发展的最重要文件,建议湖南在对非经贸合作战略上要立足这两份文件,以非洲短期亟待解决的六大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项目库和《中国对非洲政策白皮书》,结合本省优势制定出台行动计划,明确湖南未来对非经贸合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举措和保障体系。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参照四川、广西等省区经验,单独组建中非经贸博览会秘书处,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组建中非经贸合作促进会,建立市场化服务机制;组建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建立智力支撑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共用平台,加快案例方案的复制推广,建立经验分享机制。
着力建设合作平台。一是打造“一园三基地”。建议支持以中非经贸孵化园为载体,打造“一园三基地”,即高桥中非商贸企业孵化基地、黄花中非大宗商品集散和交易中心、株洲对非二手车出口基地。二是培育壮大对非合作主体。以高桥中非商贸企业孵化基地和网上中非经贸博览会为支撑,建设非洲商贸城,设立一批大型专业市场、保税物流园区,重点打造非洲产品在华集散中心和交易中心;推动在长沙设立“非洲中心”湖南分中心,为湘商“走进非洲”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精准化服务。三是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目前,我国在非洲的海外园区很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合作成果已日渐显现,湖南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助力湘企与我国在非洲的自贸区、产业园、工业园对接和合作,鼓励采取“飞地模式”加强园区开发建设合作,共同培育新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全面提高对非经贸合作水平。一是稳定对非外贸基本盘。在疫情期间,要加快稳住对非外贸基本盘,提速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鼓励中小外贸企业购置信用保险,在出现订单延期、订单取消、延期付款等情况时获得相应理赔。多措并举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千方百计降低在非湘企损失。二是优化对非合作水平。更好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作用,扩大湘非贸易,深化基础设施和投资合作。既要在湖南传统优势产业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茶叶、汽车、家电领域寻求对非合作空间,又要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方面培育合作领域,打造中非合作新亮点。
创新湘非金融合作模式。一是搭建结算渠道。我国已和赞比亚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与摩洛哥等4国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南非等8国将人民币纳入清算储备。湖南要抢抓机遇,推进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落户湖南,带动中非贸易体量和人民币支付结算量快速增长,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建设,把湖南率先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二是设立湘非经贸合作基金。着力解决项目融资瓶颈,推进产融间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的作用,以市场化为原则,推动湖南金融与其他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包括非洲当地的金融机构联合发力,成立湘非经贸合作基金,推动湖南与非洲合作项目落地。
构建对非交通运输大通道。立足交通实际,制定出台《中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围绕构建中部综合交通枢纽,着力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打通南向经云南、广西至印度洋,东向连接长三角至太平洋,西北经欧亚大陆桥至大西洋的大通道,以长沙港、城陵矶港以及非洲吉布提港口为重点,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岛屿地区港口群建设,形成更多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岛屿的国际航线网络。巩固拓展长沙至内罗毕航线,按照市场需求适时开通至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航线,构建“湘非”航线网络。探索利用湘欧班列,在欧洲国家设立中转中心,为湘非货物运输开辟新通道。加快建设长沙第二机场,扩大与周边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开放合作。形成大通道、大枢纽、大物流,提升湖南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会展产业。会展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大力提升湖南会展产业战略地位。建议将现代会展业和博览会列入湖南“十四五”规划,出台《湖南会展业发展规划纲要》,使会展经济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二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为有效提升湖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建议加快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就地配套、就近配套、充分配套”,争取用一年半的时间,建设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会展场馆,为中非经贸博览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加强宣传与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议制定“湘非人文合作计划”,加强对非文化研究,加快文化交流,加速民间往来,凝聚对非合作力量,推进湘非“文化共兴”。二是充分借助湖南媒体优势,打造湘非媒体合作网络,积极开展推介活动,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三是省内各高校、各园区要积极开设有关对非经贸合作的专业、课程或讲座,加大非洲国家官方语言人才培养力度,为中非经贸博览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湖南省远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