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做好“六稳”工作

作者:辛湘言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9期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15日 10时32分26秒 编辑:redcloud

 

  “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全面做好“六稳”工作,释放了以“六稳”对冲疫情影响、实现既定目标任务的强烈信号和坚定决心。

 

  近年来,党中央将“六稳”作为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主抓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稳”应“变”、以“进”促“稳”,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任务,我们尤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六稳”工作,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化危机为契机。

  

 

(一)

 

  预期稳,方能信心增。让社会预期与经济社会发展彼此促进、良性循环,是我们党抓经济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这次疫情不可避免给湖南发展带来冲击,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观大势、识全局,越要把稳预期、强信心摆在重要位置。

 

  良好的预期,源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作战要求、指引前进方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一盘棋,医无私、兵无畏、民齐心,迎来了境内疫情基本遏制、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步入正轨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风险的“定海神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只要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没有打不赢的仗、迈不过的坎。

 

  良好的预期,源于我国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经济发展基本面。经过长期积累沉淀,我国经济总量近百万亿元,有完备齐全的产业体系和工业体系,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这些宝贵“家底”增强了中国经济抵御疫情冲击的韧劲和抗风险能力。随着复工复产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必将强势反弹。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认为,中国经济“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V’型增长。”

 

  良好的预期,源于湖南坚实经济基础和高质量发展大势。近几年,湖南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总量接近4万亿元,形成了3个万亿产业和11个千亿工业产业,经济不仅“体量”更大,而且“体质”更好、“免疫力”更强。随着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加快转移、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湖南越来越成为投资的洼地、兴业的福地、发展的高地。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全省各级各部门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做好提振信心、稳定政策、优化环境等工作,就能将良好预期传递给市场主体,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真金白银和真抓实干的行动,推动“湖南号”经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二)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运行,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经济的“晴雨表”、民生的“压舱石”。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就业形势深层次变化,农民工就近就业愿望更强,劳动力需求结构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分析、精准施策。

 

  稳就业,首先要稳企业。目前,许多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若不能及时搭把手、拉一把,就有可能出现倒闭潮,带来失业潮。最近,中央层面出台了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受益面等政策措施,省里也制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30条措施。只要我们认真抓好援企稳岗政策宣传落实,加大“一企一策”帮扶力度,不失时机给企业“供氧输血”,就有望实现企业“走出寒冬”、就业“春暖花开”的双赢。

 

  稳就业,关键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为做好疫情特殊时期就业工作,湖南部署实施了农民工全面返岗就业、贫困劳动力就业清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困难人员托底帮扶“四大行动”,明确以鼓励就近就业、推动集中输出地和集中输入地跨省跨地区精准对接、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等方式解决农民工就业,以工程项目、劳务协作、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公益岗位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以企业优先招聘、基层优先吸纳、创业优先支持、帮扶优先安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以支持困难企业职工稳岗转岗推进困难人员就业。把这些务实管用的就业措施抓落地,对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意义重大。

 

  稳就业,既要保存量,也要拓增量。疫情之下,生物医药蓬勃发展,宅经济受到热捧,“不见面”业态成为时尚,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潜力和良好发展势头,这些都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开拓了空间。尤其是互联网重塑就业形态,带来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空前变化,湖南“湘就业”APP开通后,线上签约节节攀升。这启示我们,只要善于顺应新趋势、抓住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全省就业必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后三个季度要把一季度失去的夺回来,离不开“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协同发力,离不开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

 

  投资之要,要在精准。现在,各地投资热情高涨,这是好事,但也要防冲动盲目。中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以“5个100”产业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大对新兴基础设施、“四张网”、城乡环境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投资力度,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人、5G与大数据等新业态新模式。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把稳投资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强化要素保障和调度督导,狠抓项目开工建设达产,把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出来。

 

  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疫情阴霾下,全省餐饮、文体、娱乐、批零、旅游等传统消费均受到很大抑制,但抑制不等于消失,一旦时机成熟、刺激得当,就会全面释放。连日来,各地提前发放工会节日慰问消费券、推出各具特色的消费节,极大地激发了消费潜能,昔日繁华的商场、热闹的超市又回来了。与此同时,疫情促进以远程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生鲜网购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消费拔节生长,为扩大消费开辟了广阔天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因应制宜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稳住线上新型消费,全省经济发展必然随着消费全面复苏而水涨船高。

 

  开放是湖南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全球疫情加剧蔓延,湖南外贸企业面临运输难、接单难、履约难、贸易壁垒增多等多重挑战。稳住外资外贸基本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对重大外贸项目、重点外资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必须树立战略思维,聚焦外贸新业态,扭住国际供应链,抓紧突破重点市场,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1-2月,蓝思科技出口额同比增长28.2%;三一重工市值首次超过小松,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市值第二大企业。这些湘企的逆势上扬告诉我们:危机危机,危中有机;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没有金融的健康稳定,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疫情蔓延扩散严重阻碍人流物流资金流,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打好稳金融这场硬仗、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风险有很多,当务之急是防范化解企业倒闭和政府债务风险。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很多市县又已经进入偿债高峰期,正是风险多头叠加之际。针对稳定金融市场问题,近期中央出台了提供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加大资金支持、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举措;针对政府债务问题,省委明确了“识别要精准、计划要精准、措施要精准、支出要精准、排险要精准”和“增收节支偿还一批、平台转型转化一批、发行债券置换一批、银行增信延展一批、盘活资产变现一批”等要求。把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稳金融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方能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主动仗。

 

  这几年,省委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引导金融资源向重大科技攻关、新兴产业链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集聚,为湖南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劲动力活力。眼下,克服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迫切需要强化金融的“回春妙手”。资金链断裂是当前许多小微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金融机构务必审时度势,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快贷款审批发放速度,降低融资利率,对生产正常的企业不抽贷压贷断贷,助其“升温回血”。创新是企业之本,金融系统要找准服务创新的着力点和切入口,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各链条嫁接融合,更好发挥金融“放大器”作用。“三农”金融服务落后制约乡村振兴,各地要整合财税支持政策,引导和带动更多金融资源“上山下乡”,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抓工作既要管当前、又要重长远,对金融工作而言尤其如此。补齐金融经济短板、保持金融市场稳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最终要靠成熟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性、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明确了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我们要对标对表,在这些领域下更大功夫、做更多探索、推更大改革。

  

 

(五)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做好“六稳”工作,考验着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全局观念、为民情怀、能力作风。关键时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能打硬仗,才能交出优异答卷。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推动“六稳”部署要求落地见效,关键看以什么样的政治担当和精神状态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一些干部存在的“不敢担当、不愿负责、什么都等上面部署,不推就不动”“疲疲沓沓、拖拖拉拉、情况弄不清、工作没思路”“敷衍应付、作风漂浮,工作抓而不细、抓而不实,仍然在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百般推脱、左躲右闪,甚至临阵脱逃”等现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镜鉴,以抓铁有痕、久久为功的劲头抓实“六稳”工作,切实把“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扎根在内心深处、落实到实际行动。

 

  “六稳”工作有其内在规律,采取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领导方法是难以做好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善于实践,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加强经济形势研判调度,把握经济工作战略战术,努力成为抓“六稳”的行家里手,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依靠的是广大群众;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也要依靠广大群众。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沉下心、扑下身,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帮群众解困,就能汇聚起“万马奔腾战犹酣”的奋斗伟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遵循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抢”的意识、“拼”的精神、“战”的姿态抓机遇、克难题、促“六稳”,就一定能够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