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加快园区优化升级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毛腾飞 来源:《新湘评论》2020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17日 04时24分37秒 编辑:redcloud

 

  园区是产业项目建设的主阵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株洲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园区发展自然是株洲的重中之重,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对于株洲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园区建设成效明显

 

  2015年以来,株洲提出了“146”目标,即三年内在10家园区建成4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600家企业,出台进一步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连续开展“项目攻坚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规划引领、项目攻坚、园区升级、设施配套、环境优化五大行动,园区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以标准化厂房建设为切入口,园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科学化布局、规范化建设、功能化配套,采取园区自投、企业代建、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2015年以来共建成标准化厂房512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225家,园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动了产业发展提速增效。近五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3.5%、14%,园区工业集中度由2014年的69%提高到2019年的78%,园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14年的40%提高到2019年的64%。株洲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省第2,荷塘、炎陵工业集中区2018年全省排名较2017年上升47位、14位,攸县跻身省级高新区。

 

  以优化空间布局为突破口,园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强化规划引领,适时开展园区调区扩区和规划调整,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了布局,拓展了空间。园区规划批复面积由2014年的44.2平方公里增加到69.6平方公里,园区建成面积由2014年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54.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轨道交通双创园、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天易科技城、白关服饰园等多个“园中园”。同步推进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以来,园区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820个,投资60亿元的北汽二工厂、40亿元的湖南移动数据中心、30亿元的汉德车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投资200亿元的“两机”专项、150亿元的三一集团石油装备和智慧钢铁城、100亿元的中建材发电玻璃、70亿元的株洲信息港、50亿元的奇点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建设。

 

  以产业集群为着力点,园区产业生态不断形成。围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提高了产业集聚水平,形成了良好产业生态。围绕产业链建设,出台《关于加快工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产业链推进机制,园区主特产业占比年均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轨道交通产业集聚了320多家企业,本地配套率近80%,汽车、航空、电子信息产业本地配套率分别达到50%、40%、38%。围绕创新链建设,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进100项重大科技创新、100个重大产品创新和引进重大科技人才工程,各类创新平台达到512家,园区与15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了全球第二条8英寸IGBT生产线,研制了全球首台“智轨”、中国首列2.0版商用磁浮。科技创新工作连续三年获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2019年R&D(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占GDP比重突破3%,居全省第一。围绕资金链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园区支持力度,出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设立各类产业基金30多只。

 

  以提服务优环境为主抓手,园区发展活力得到释放。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放管服”改革,建成株洲市民中心,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园区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九成以上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了开办企业“三天即办结”、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连续三年开展“企业帮扶”活动、温暖企业行动,帮企业解难题。创新招商方式,派出三个招商小分队常驻北上广深招商,共引进企业(项目)700多个,其中三类500强企业19家。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现代产业园区的标准和先进地区的做法,株洲的园区建设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

 

  园区承载能力不够强。一是园区空间规划支撑不力,整体规划水平、建设标准不高,发展空间受限,亟待调区扩区、提升形象。二是标准厂房承接能力不足,到2019年年底园区标准化厂房使用率都超过85%,6个园区超过了90%,4个园区达到了100%,受政府化债和平台公司转型影响,新建厂房进展不快,后续供应紧张。三是园区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吃、购、娱等生活设施还不完善。

 

  园区体制机制不够顺。主要是:园政关系不顺畅,一些地方对园区重视不够、定位不准,部门权责不清,有的园区未建立相对独立的财政体制,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园企运行不协调,园区开发公司与园区管委会的关系没有理顺,法人治理体系不完善,优质资产不多,经营能力、“造血功能”不强;激励机制效能低,多数园区参照行政单位的编制管理、工资结构模式,不利于激发人员积极性,有的建立了有差别的薪酬体系,但由于人员固化、差别较小,正向激励作用不大。

 

  园区产业生态不够优。一是主特产业不明,有的园区定位模糊,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全产业链招商的力度不够,有时“抓到篮子里都是菜”“来什么接什么”。二是创新平台功能整合、资源共享和市场化运作程度还不高。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薄弱,交通物流、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等还不发达,特别是金融支持实体能力不强,基金种类不多、方式不活。

 

  园区营商环境不够好。相关职能部门对园区的权力放得不够,对园区主动服务意识还不强,“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向园区、向基层延伸效果不明显,项目审批还存在多头管理、程序繁杂等问题。

 

  园区队伍建设不够强。一是干部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园区党政正职中50岁以上占56%、园区领导班子成员中40岁以下的仅占9%。二是园区专业人才缺乏。熟悉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善于园区运营、资本运作的干部不多,体制外的专业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三是履职保护力度不够。园区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各类追责问责越来越严,履职保护制度落实难度大,干部有顾虑,不敢放手大胆干。

  

 

 

加快园区优化升级的思考

 

  聚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树牢“抓园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因地制宜、因园定标、因园施策,全力推动株洲园区优化升级。

 

  推动承载能力升级。优化提升规划。抢抓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遇,推进园区调区扩区和调规。制定《株洲市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提升及规划审批指南》,形成统一协调、特色鲜明的风格,提升园区形象。强化土地保障。积极争取产业用地指标,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优先园区。建立完善“按图索地”工作机制,开展园区“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加大土地动态储备,允许园区土地“先租后让、弹性出让”。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园区开发运营商参与,推动政府平台企业与园区合作建设标准厂房。整合利用闲置土地,缩短建设周期,市县财政对非自建自用类标准厂房给予适当补助,确保三年新建标准化厂房400万平方米以上。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园区路、水、电、气、讯等基础建设,完善园区学校、医院、商场、休闲等生活配套,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度。

 

  推动体制机制升级。按照园区是综合开发运营商和园区企业综合服务商的职能定位,加快理顺现有体制。理顺园区与所在地行政区的关系。对于园政分开的园区,要剥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等事务,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建立相对独立的园区财政运行机制,实行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完善园区与地方财政税收分成制度。理顺园区与开发运营企业的关系。授权园区管委会对园区开发运营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注入优良资产、提升信用等级、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造血功能。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探索推进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让专业事专人干、市场事市场办。理顺园区内部管理运行体系。适当增加园区机构编制,允许园区在总额内自主设置机构、调整人员,下放中层干部管理权限,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职级能高能低、薪酬能增能减。

 

  推动产业生态升级。围绕构建“中国动力谷”10大产业对应的17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化,打造有鲜明特色、完整链条、创新活力、完善配套的产业生态。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链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工作机制,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推动项目集群式入驻、链条式组团,做大特色主导产业,完善上下游配套,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平台顶层设计和布局,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园企合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共建。围绕园区产业需求,依托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鼓励组建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协同创新、共性技术与标准研发。鼓励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共建共享。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组建园区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基金加大园区投资,大力开展资本招商,建立园区企业股权投资、银行贷款、担保增信、风险补偿“投贷保补联动”机制,推进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级。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人才引进、用工招聘、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服务,大力发展物流、设计、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园区内企业配套协作、资源共享。精准开展招商引资。聚焦产业链上的优势特色、关链节点和短板环节,有的放矢、精准招商。发挥招商小分队作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和制造业500强,既要“满天繁星”,更要“一轮明月”,确保三年净增规模工业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全市项目引进与落地的协调机制,推动项目向专业园区集聚,避免同质化竞争。

 

  推动营商环境升级。该放的,大胆地放。结合“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域覆盖,再向园区下放一批审批事项,探索先建后验的新模式,推进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等审批全流程改革,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改革。该管的,有效地管。重点是管好规划、用地、环保、安全。加强园区项目符合区域规划、产业链规划和园区内部的功能规划审批;加强园区企业批地、供地、用地监管,对低效用地分类处置;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该服务的,尽心地服务。持续开展温暖企业行动,真正温暖在高处、温暖在深处、温暖在宽处、温暖在实处,切实帮企业解决难题。探索建立政商关系“亲”和“清”的机制,鼓励干部大胆服务企业、与企业家正常交往。探索建立适应本地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推行园区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选优配强园区领导班子,选配一批懂经济、会招商、有激情、敢担当的干部。发挥企业联合党委作用,加强园区企业党组织建设。采用灵活的选人用人模式。鼓励园区实行档案封存、员额总控、全员聘任、合同管理,因事设岗、因人定岗。采取政府雇员制和合同聘用制模式,选用一批专业人士进入决策管理层。深化薪酬待遇制度改革。下放薪酬管理权限到园区,构建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薪酬结构,岗位工资保基本水平,不宜太高;绩效工资保激励有效,应尽可能高一点。允许采取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加强干部履职保护机制建设。优化园区内部绩效评估体系,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审慎处理涉及园区违纪违规案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